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文艺之笔描绘塞上风光之美 [复制链接]

1#

夏日的无定河畔,碧波荡漾,水草丰茂,一幅不逊江南的秀美风光令人陶醉。

作为*河文化、*土文化的发源地,无定河跨越毛乌素沙地和*土高原两大区域,成为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接合带,也是长城文化、龙山文化的交融地。千百年来,无定河奔流不息,滋养着*土地上的人文风物,孕育了塞上榆林的独特文化。坐拥丰厚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榆林聚焦城乡共富共美,不断打造“文化+”的发展格局,使传统文脉在接续传承中,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陕北之北,榆林榆阳。作为榆林市*治、经济、文化中心,榆阳区处处涌动着活力与生机。6月30日下午,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之后,来自全省各地50余位文艺名家、文学创作者代表走进榆阳各地,感受这片富饶土地上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城乡发展巨变,用文化艺术视角记录和描绘“大美榆阳”的壮丽画卷。

1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提起陕北传统文化,民歌是绕不开的话题。采风活动的第一站就是位于榆阳区城中心的陕北民歌博物馆。

站在气势恢宏、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前,一种文化自信油然而生。走进博物馆内,从地面、墙体,到装饰摆件、空间布局,无一不体现着*土地上的原乡美学。身着陕北特色服饰的民间歌手,在各自展区前放声高唱着或古老或现代的陕北民谣,一声入耳,荡气回肠,高原的高天厚土、阔野*沙仿佛近在眼前。

采风团成员被悠扬动听的陕北民歌深深吸引。

“陕北民歌是榆林最有标识度的文化符号,它的旋律、腔调、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来自商洛市的青年作家张溢说,“只有近距离聆听,才能真切感受到陕北民歌旺盛的生命力。”

为提升榆阳文化品牌影响力,充分展现榆阳文化自信,近年来榆阳区加快“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陕北民歌博物馆作为项目之一,自建成以来在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的同时,已经成为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精神、繁荣陕北民歌文创事业的重要平台。

悠扬的旋律犹在耳畔,文艺名家已经漫步在榆阳区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这个集聚着陕北民俗博物馆、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馆、中国算盘博物馆等文化载体的闹市街巷,一砖一瓦皆是艺术。

采风团成员参观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览馆。

在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馆,多位社会主义建设各时期、各领域榆林骄子的影像和人文资料错落分布于四周墙面,一个人杰地灵的多彩榆林渐次铺开,给人强烈的视角冲击感。

陕北民俗博物馆的特色展品吸引文艺名家驻足观赏。

在陕北民俗博物馆,以二十四节气为支点,生动还原了榆林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时代变迁。一件件老物件、手工艺品更是将榆林的人情风貌和匠心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一块块斑驳的石碑和苍老的文字,深深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每一个人都放缓了脚步,在追本溯源的文化艺术之旅中,静静感受这片*土地悲壮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中国算盘博物馆内的各种算盘让人大开眼界。

接二连三的文化“大餐”让人大饱眼福。当走进中国算盘博物馆,置身于由个大小算盘构成的艺术空间时,壮观的场景再次叫人眼前一亮。这个于年6月开馆的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以中国算盘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算盘藏品从唐代到现代,时间跨度余年,充分彰显了我国年算盘文化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听民间歌手唱原生态民歌,感受到的是另一种美,让我对陕北民歌发展的前世今生有了清晰了解。最令我感动的是,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博物馆。榆林建这样一个博物馆,表现了榆林各个领域人才辈出,也说明榆林对自己的儿女没有忘记,他把自己儿女对榆林、对中国作出的贡献都牢牢记着、展示出来,激励当地人民,也感染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参观完几大博物馆后,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委员会主任商子雍感慨万千,“榆林是个好地方,榆林是个有人文精神的地方。”

2大美田园业兴人和

夏日的榆阳,碧空如洗,入目皆画。7月1日上午,走进“大美榆阳”采风团一行首站抵达榆林轻纺产业园。走进生产车间,机器声不绝于耳,吊挂流水线正快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在榆阳轻纺产业园内的红柳制衣生产厂,采风团成员详细了解服装生产过程。

作为榆阳区着眼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榆阳轻纺产业园主要以羊毛绒产业深加工、研发为主,首批吸引了8家企业入驻,解决就业近余人。车间内,在红柳制衣生产厂厂长刘欣的讲解下,采风团成员详细了解了羊毛制品的生产过程,还现场学习了辨别羊毛制品真伪的方法,大家直呼收获满满。

“这种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就地发展产业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广。通过这次实地参观,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如今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它的看法不能停留在过去。作为文学创作者,更要用笔去记录、书写这些巨变。”渭南市作协副主席菊延宏说。

乡村振兴,农村要美,产业要兴。站在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综合体的观景台上俯瞰,四下湖青岸绿,满目葱茏,清新雅致的民宿点缀其间,不远处的蔬菜大棚依次排列。文艺名家们赏美景、品鲜果,皆对这如画的田园风光赞叹不已。

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的水果香甜诱人。

孟家湾乡三道河则草滩风情园一角。

“南有赵家峁,北有白舍牛”。近年来,白舍牛滩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集现代农业、三产服务、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村级发展模式。“自年起,我们就开始统筹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植入水上娱乐、千亩采摘园、湿地观光园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深度融合。”随着金鸡滩镇人大主席刘灏的介绍,大家纷纷用手机定格眼前的好风景。随后,采风团还前往了孟家湾三道河则草滩风情园,体验塞北的大漠草滩风情。

水润田野,金禾满囤。这是农业发展的美好蓝图,也是万千农民的心之期盼。盛夏时节,陕西大地种业集团第二农场亩的土地上,郁郁葱葱的玉米苗随风轻舞,长势喜人的马铃薯开满了花,田间的大型喷灌设备引起了采风团成员们的好奇。

“我们现在的种植、管护、收获都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家看到的是我们的喷灌设备,田间浇水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操作,一个人能管亩,所以现在田里很少能看见人。”听完陕西大地种业集团副总经理郝永康的介绍,采风团成员对智慧农业的先进、高效频频称赞。

采风团成员参观大地种业集团展馆。

更令采风团成员大开眼界的是陕西大地种业集团展示的马铃薯脱毒育苗技术。展馆中,大伙围绕脱毒育苗的过程以及特点等问题好奇发问,现场气氛热烈,互动连连。

“现代农业呈现出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乡村农业已经发生了巨变,这些变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文艺创作者更有责任去深入乡村,感受这些巨变,用情、用心创作好的作品,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延安市安塞区作协主席米宏清表示。

3生态颜值逐绿向美

驱车前往榆阳区麻*梁*土地质公园,一路上,河流、绿草、纵横交错的田园、忙碌耕作的农人不时映入眼帘,处处奇峰纵横的生态奇观更是刷新着文艺名家的感官。

“榆林生态这么好啊!跟我想象中的真不一样。”“在*土沙地植绿种绿,榆林人的努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满目都是绿色,到处都是美景。”……一片赞叹声中,采风团一行来到了榆阳区麻*梁*土地质公园店坊水库景区。

麻*梁*土地质公园一角。

站在景区拜水台,只见佳芦河静静流过,在这里汇聚成一汪碧波。更为奇妙的是,*土高原沟壑地貌和毛乌素沙地风貌隔河相望,一边奇峰突起、五彩斑斓,一边峻岭横生、形态丰富,如诗如画的诗意之感扑面而来。炎炎烈日下,文艺名家们或扶栏远望,或拍照留影,用不同的方式将大自然的*斧神工,以及它所造就的奇异景观记于脑海、留于心间。

“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这辈子咋就爱上你……”看着眼前的壮阔景色,子洲县文艺创作者贺占龙即兴高唱了一首陕北民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如此美轮美奂的自然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在景区*土地质博物馆,一个大型LED地球仪正轻轻旋转,灯光闪烁间,地球生命演化、地质地貌形成的漫长过程如电影般一一呈现在文艺名家眼前。同时通过*天厚土、大漠重生、神奇麻*梁等展区,将千百万年的沧海桑田和地质变迁、人文积淀生动还原,令人目不暇接。

“我是第二次来榆林,每次来感受都不一样。这里是如此多姿多彩,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地方,有一汪清水,还有奇妙的自然景观。”第一次参加乡村文艺采风活动的中国作协会员、柳青文学奖获得者周瑄璞对此次活动赞不绝口,“农村大有作为,这样的活动契合乡村振兴的机遇,应该打造成品牌,让乡村文艺之花在广阔大地上竞相绽放。”

高原、*土、大漠赋予了榆阳雄浑辽阔之美,多年的植绿播绿更是为榆阳生态底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7月1日下午,采风团成员走进榆阳区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林基地。榆林首张林业碳汇项目就从这里开始。

榆阳区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林基地。

“我们林场拥有连片林地10.9万亩,以种植红松、樟子松等林木为主。首批颁发的3张林业碳票,监测期碳减排量吨,价值14万余元。”小纪汗国有林场场长罗向*介绍,林业碳汇是林业生态产品市场化的具体体现,相当于一片林子的固碳释氧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

目前,榆阳区共有乔木林65.04万亩,灌木林.16万亩,林木保存面积.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8%……萦绕着绿水青山的大美画卷,是一串串强劲有力的发展足音。近年来,榆阳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盯“双碳”目标,开辟林业碳汇新路径,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

延安市宝塔区作协副主席张如意说:“这次大美榆阳之行,真美。尤其榆阳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让人印象深刻。我们不光看到了环境美、产业旺,这里的人们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精气神更让人动容。”

当晚霞落在山坡上,采风活动徐徐落下帷幕。大伙意犹未尽地踏上归程,但在榆阳这片热土上,传统与现代、资源与人文仍在碰撞,一幅城乡共富共美的多彩画卷正向未来延伸。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孙金龙摄

(本报记者*敏杨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