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杂病论近现代经方医案 [复制链接]

1#

再来一个案子,吴佩衡也是民国初年的“火神派”的一个分支。这个医案的特殊点是,这个孩子的病是惊风。可以说这个发烧其实已经早就超出我们一般说的桂枝汤的范畴了,这个发烧已经很像是脑膜炎,很像是小儿麻痹了。这个小孩发烧到僵直、抽搐、眼睛翻白,这本来是一个超出了桂枝汤的使用范畴的一个症状。

如果是大人得这个病的话,我们直接《伤寒论》翻到后面的《痉病篇》。(痉,就是全身僵直、痉挛)根本不用桂枝汤了。可是这个抽搐僵直的小孩,他的舌头红红的而舌带白,他的舌苔还是白的,因为《痉病篇》里是一个有点像是太阳病跟阳明病加在一起的病,人的舌苔都会比较*。而这个小孩子舌苔还是白的,脉还是浮缓的,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医者,他就面临到一个选择的点。究竟要开痉病的方,麻*葛根那样用呢,还是照他现有的症,开桂枝汤呢?

因为舌苔白,脉是浮缓的,然后好像还出得了汗,所以,他在这样的思考中觉得,以症状来讲,还是有桂枝汤的证存在。那是不是能够把这个卫分的风邪拔掉了以后,就可以好呢?所以他觉得,这个小孩子的桂枝汤的风邪,阻断了太阳经的经气的运行,才会有这种后脑勺僵直的这种状况,所以他就以桂枝汤的症状开了桂枝汤,然后小孩子就好了。当然,他开的时候,先把一撮米放下去一起煮,就省得再喝粥了,这样的小孩子没时间喝粥了。

另外就是,这个小孩子虽然只有一岁半,可是他的桂枝、芍药什么都开足10克,10克就我们现在16两称的3钱左右,那是大人一碗的剂量。一岁半的小孩子跟大人比,体积、体重是差很多的。可是他开的是大人的桂枝汤的分量,用了这么多的桂枝汤,去处理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身上的病,他认为说桂枝汤开到这么够的时候,大概可以把它清得干净,就不用用更厉害的药了。

这样同学就知道一下。从这里开始,这些医案就有开始跟同学在沟通所谓经方派的人如何“抓主症”的问题。

其实在临床的时候,很多事情自己开药,自己也觉得有一点不太能够理解自己在干什么,说真的有时候会这样。就好比说,这个病人来,可能他的症状这个那个加起来,觉得是桂枝汤的症,然后这个另一个加起来又觉得是别的汤的症,到底是应该这个汤还是那个汤?临床在试验的时候往往觉得说,好像这个汤有效,那个汤也有效。就是当他症状都具足的时候,A或B往往是都有效的。就是好像他的病是一座建筑物,你把那建筑物拆掉这几根它会垮掉,拆掉那几根它会垮掉,有点像这个样子。

相对来讲,这个病一定要开什么方,经方派的学习者不可以跟任何人去吵架。因为一个时方派的人,他可能跟你开药的路子不一样。但是,他有他看到的主症,甚至另外一个跟你一样去学经方的人,他跟你开的药不一样,那也可能你注重的是这几个主症,而对方注重的是另外几个主症,所以开的方子就不一样。我们只能理解,说对方是从那几个主症去思考,而我是从这几个主症去思考,但是可能还没有到可以去辩论谁对谁负的这个地步。因为往往是都有效,或者是吃了他那个方,那个方的症状都没有了,然后再吃这个方,有时候也是这样的。

那再来一个范中林的这个方子,这个基本上是治风湿的。同学就不用管是不是桂枝汤了,因为他是一个基本上是风湿病。那他为什么要用桂枝汤做底子去加一些祛风祛湿的药呢?

他是因为,这个病人他的主症是有除了风湿这个酸痛之外,他还有怕风跟沉重感。既然怕风,我们就会觉得桂枝汤治的那个卫分有风邪这件事还是存在,所以桂枝汤把他怕风这件事情给解决一下,说不定风湿就可以好些了。他桂枝汤开下去以后,治风湿的威灵仙、木瓜也给他加下去。还有牛膝,一方面它本身就有一点通经络的效果、祛湿的效果,另外方面牛膝能够把药性往下面拉,如果病是在腿的话,我们才会加点牛膝。威灵仙是一个祛风湿很温和的药,任何人吃都是很难吃坏的。木瓜我们中医一般是会用在抽筋的时候,木瓜可以让筋松开来。就是这个组合上面,他就挂在桂枝汤里面用了,然后就好了。

还有一个方剂,加紫苏叶跟防风跟法半夏。防风跟紫苏叶是驱风,把这个风湿驱走,一方面驱风,一方面要这个人不要再受风,所以用一种把风从里面往外推的比较温和的药,来挡风。有的时候风湿,里面会有一些水的代谢不良,代谢不了的水要摘掉,要用一些祛痰药,不是用半夏就是用白芥子,可以把那个已经代谢不良变成痰那个水把它摘掉,所以,那这些加减都我们还没有学,没关系。但是就知道说,其实桂枝汤加减一下大概也可以处理到治风湿。

最后的结论是说,伤寒之中有万病,仲景约法,能合诸病也。这个东西就是学经方到后来,你可以说我们开药有些蛮横,也可以说我们很厉害。《伤寒论》这本书,绝没有包含全世界所有的病。可是如果你对这本书已经非常熟了,你大概会有一种职业病,就是不管什么人、什么病都可以看到六经病的主症,然后就开药下去,结果是几乎都能医好。张仲景的书这点蛮好玩的,所以等到你有张仲景系统的那个职业病的时候,你可以在很多很多不同的病里面,看到《伤寒论》里面的一些重要的主症,然后用这些伤寒方下去医,往往效果都很好。

再来一个刘渡舟这个医案,是一个人的左半身跟右半身完全不一样。就是这个人,他可能身体左边会出汗右边不会,或者是左边很热右边很冷,就是一个人好像从中间对切成两半。这种病其实在我们中医的医案历史上其实也很少的,现代人我想至少我们认识的人,你也没遇到谁得这个病,这是一个很罕见的病。

遇到这种很罕见的病,一个经方的医者要怎样思考呢,桂枝汤在中医的各种药方里面有占到一个地位,就是桂枝汤所代表的是通调营卫的方剂,就是桂枝汤它能够把营分跟卫分打通,这是桂枝汤它的代表作用。

中医学说,人的气比较往右边,人的血比较在左边,所以当一个人左右很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个人的气分跟血分是有隔阂的,不能够通的。那气分跟血分你要找一个有代表性的东西来讲的话,营跟卫它的相对,其实也像是气跟血的相对,所以气跟血也好,营跟卫也好,阴阳也好,甚至将来学《伤寒论》再多学一点,我们会发现人的这个脾胃也是一个阴阳混合之地。脾胃就是中央属土,土就是金木水火这四种能量的交融的地方。所以《伤寒论》里面有一些病就是,土的能量不够的时候,你的阴跟阳就会脱开了,也有这样的情况。

这个气跟血只是一个隔阂不通,出现这个症状的时候,用桂枝汤一发,这个左右不一样的病就好了,有人说经方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所谓特效药,治左右不相通的特效药就是桂枝汤。

那接下来,一个皮肤瘙痒的医案。但绝不是皮肤痒这个病要用桂枝汤医,同学要先知道。皮肤痒很多比较好用的药,时方有消风散、有败毒散;经方里面有桂枝麻*各半汤、或者是麻*连翘赤小豆汤,那些都是直接就可以拿来医皮肤痒的。

因为刘渡舟是经方家,所以,他在这个皮肤痒的这个风疹的患者身上,看到他的脉是浮缓的,他是有汗出恶风的,所以,这么多的证据加起来,发现他的桂枝汤的主症比较扎实。相反的,皮肤痒这个主症比较不重要,就先从桂枝汤出手,所以就医好了,就这样。

最后一个日本经方家的医案,大塚敬节的案,病人是持续微热。他的脉是浮大而弱,基本上,他是把到了桂枝汤的脉,所以才用的桂枝汤。

后面还有几条桂枝汤的这个主治我们还没有读到。就是桂枝汤它在《伤寒论》里面还治一种毛病,就是一个人无端端地会忽然出一身大汗,就是每天下午或什么时候,就是忽然会出一身大汗。张仲景是说这样的病叫做“营卫不调”,就是营气跟卫气不通畅,这个人才会有忽然出现大汗的这种毛病。

“营卫不调”为什么会这样子造成出汗,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睡觉睡着了才出汗,那个叫做盗汗,不叫做自汗,跟营卫不调不是太有关系。盗汗的话,治本是要滋阴,或者要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标要用桑叶。

那另外有一种,就是很容易出汗,动不动就一身汗,也不是忽然一阵的,这个是自汗,自汗是表阳虚。表阳虚的话,时方是用玉屏风散,以*芪跟防风为主。经方是用桂枝加附子汤,补这个表面的阳气。

但桂枝汤的营卫不调是,这个症状《伤寒论》没有写,但是在现代医学的临床会看到,本来一个健康、营卫通畅的人,他的营气要分化到卫气,是没有阻抗的,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讲是一个不会感觉到的过程。可是如果一个人他营卫不调的话,他这个营气要输布到卫分,身体就要花费力气,而花的那个力气的身体的能量的反应,刚好就很像感冒要用力发烧的那个用力的方法,所以一个人如果营卫不调的话,他往往就是长年累月地都是处在低烧的状态。就像有些人每天量体温都是37.8℃。那这种长期低热,通常我们最基本用的方就是桂枝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