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至已至,冬病夏治了解一下 [复制链接]

1#

地理中的夏至跟太阳直射点有关。夏至时节,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处于北半球的我们会感到越来越热。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跟农活有关。夏至时节,热度和雨量充沛,这给农作物、杂草、病虫等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所以是提醒农民开始农忙的时令之一。

物候中的夏至跟三候有关。

初候,鹿角解。二候,啁始鸣。三候,半夏生。

中医中的夏至跟养生保健有关。夏至算初夏,所以属火,火通心,心主血,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夏季养生就得克服燥热,心平气和。所以清燥解热是夏至养生的关键。而苦味食物大多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苦味质等,具有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等作用。像苦笋、蒲公英、苦瓜、苦菜等都是药食同源的适合夏至日常保健的食物,可以多吃吃,适应季节养生。

针对夏至这个时节,若只是单纯地避暑和清热就太浪费好时节了。它有跟其他时节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可以治疗“冬病”。

这个冬病夏治就是说在阳气较盛的夏天,运用中医方法,增强自身抵抗力,治疗冬天易得的疾病(譬如咳嗽、哮喘、关节痛冻疮、感冒、气管炎等),防患于未然。

其中,冬病夏治的几个常见方法就是:药物内服、药物外擦或外洗、艾灸、刮痧、拔罐等。这几种方法的理论支持来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中的“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等思想。

这几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夏天腠理开泻,身体的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和推拿可透过皮肤起到作用。在夏天的时候靠疏通经络气血,把身体底子打好,把免疫力提高起来,以扶正祛邪。

中医把冬病夏治的精髓归为“排寒”。冬病患者本身体质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一片寒冷,这就让内寒遇上了外寒。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在雨天晾衣服,是很困难的。这必然导致“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若寒气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若寒气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

鉴于冬病导致的后果很不好,不少有治疗欲望和保健意识的人们在夏至时节就开始听从医嘱了,在医院排队买三伏贴。但三伏贴并不适合所有人贴,乱贴三伏贴的人会倒贴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这里的“冬病夏治”针对的是有呼吸系统疾病、有消化类疾病、有骨伤类疾病、有风湿有免疫性疾病、有耳鼻喉科疾病、有儿科疾病、有慢性皮肤病、有妇科疾病的人和虚寒体质者等。前面几种疾病还好理解,但是虚寒体质这个概念让很多人懵圈。

简单的来说,虚寒体质者通常自身产热不足(没有火力),所以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神倦易困,即使在夏天也要穿着袜子盖被子。这种人在夏天都畏寒,冬天就更难以度过了(以老年人居多)。

还有的是患者是体寒的小孩子。因为贴三伏贴这种方式不经过肠胃代谢,使用方便,副作用小,还能免去吃药打针之苦,所以不被孩儿们抗拒,使得这一人群的患者接纳度也很高。根据“寒者热之”的中医指导思想,这些人群都特别需要“冬病夏治”。

而对于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疾病辨证,根据具体的疾病贴具体的穴位配置适宜的中药。肺气虚者还要加贴膏肓、膻中;脾气虚者要加贴脾俞、关元;肾气虚者要加贴肾俞、定喘。

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简述一下该病的三伏贴,以增强朋友们对冬病夏治和三伏贴的了解。

1.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2.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3.帖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4.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5.帖敷部位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