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6159813.html作者/张云飞
I导读:作者张医生不仅说出了中医人相对普通大众说的话,而且他的用方,他对经方应用的熟练,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中医治病真的很慢吗?
从医十年来,发现大多数患者都对中医的认识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中医慢”,“需要长期调理”。今天又有一位感冒发烧的患者,当我建议她吃中药并且告诉她吃中药好得快时,再次听到这样的质疑:“中药不是慢吗?”通过这件事,我想我应该说点什么了,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有责任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医。中医治病真的很慢吗?我想不是的。
人们有这样的认识其实也无可厚非,就在不久前,我母亲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那天她感冒了给我打电话说发烧,39.2度,我详细问了症状:发热,恶寒,身痛,无汗,咽痛。主症符合《伤寒》大青龙汤证,于是让她吃点中药,果断开了大青龙汤原方,她便质疑说:“中药多慢啊,我体温这么高,你让我吃点西药吧。”我说:“妈啊,儿子还会害你吗?”
于是我让她吃了一片西药“扑热息痛”先退烧,中药下午煎好再喝。她中午吃了退烧药后很快出了汗,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可是到下午四点时,又开始不舒服,再测体温已经又升到38度多,这时中药已经煎好了,喝完汤药便早早休息了,半夜醒来时她已经感觉周身轻松,所有症状几乎都消失了,测体温完全正常。第二天上午又有一点小反复,体温37度多一点,再喝完剩下的半剂药后就彻底好了。去年下半年凉燥伤肺很普遍,许多病人感冒后期咳嗽输液一周都不见效,我用杏苏散加减两三剂即可治愈,病例不下百余,屡试不爽。
回顾自己的门诊病历记录,有半剂桂枝汤治愈高热,有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过敏性鼻炎,有三剂真武汤消除肝硬化下肢水肿,有五剂枳实薤白桂枝汤治愈心绞痛……工作中三五剂药治愈疾病的例子不胜枚举,古代中医前辈们“一剂知,二剂已”的医案更是数不胜数。中医哪里慢呢?再有,针灸也属于中医,急性牙痛、头痛、腰痛等痛症可以一针下去立即止痛,吃西药止痛药还要有个吸收时间吧?哪个快哪个慢?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患者对中医的误解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现代科学启蒙的教育模式,西方科学思想在人们的认识上先入为主。老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形而上”的大道思想在如今国人意识里已经非常淡泊甚至消失殆尽,更甚至被认为是“糟粕”,取而代之的是“形而下”的所谓现代科学。现在还相信中医的人们,其实大部分是更愿意相信中医的经验而不是理论,殊不知没有理论的中医其实根本就不是中医!
其次,我们说的快与慢是片面的。在某些疾病上,西医只是缓解症状快,但是不能治愈,或者说不能达到较好的远期疗效,需要终身服药;而中医经过一段时间的正确治疗是可以停药的,而且不易反复。从长远来看,孰快孰慢,你懂的。急性病谁治都快,慢性病谁治都慢。很少有急性病人找中医的,都是慢性病西医没办法了才吃中药,能不慢吗?
中医讲“治未病”,但这个“治未病”并不是全指没有病时要预防,当然平时身体没有问题注意养生,提高身体素质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当身体发出危险信号,出现一些小症状,而西医又检查不出来时,我们就应该立即求助中医,解决了这个小问题,才能避免发展成大问题。等到西医能检查出来了,也就成了《黄帝内经》所说的“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这里“疾”和“病”两个字是有差别的,“疾”有“快”的意思,是小问题,好得快,但是如果不解决它,形成了“病”,甚至到了“骨髓”,那就不好治了。所以大家不要等犯了蔡桓公的错误还不自知,还要埋怨医生治病没水平,扁鹊都治不了啊。
第三,我们中医的水平确实不如以前了,好中医越来越少,确实有一些庸医,治疗效果不好就拖,告诉病人中医慢,不能急……可是病人不舒服怎么会不急呢?
第四,我考虑应该还有其他方面对药物的影响。古人的生活习惯比我们要规律得多,顺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电视、电脑、冰箱、空调,没有那么多娱乐,所以用药效果会比我们的好。遵医嘱很重要,《伤寒论》中很多方子下面都有大篇幅的文字讲煎服法、调摄法。
老人们常讲“病人不忌口,白费医生手”,其实“忌口”并不全是指饮食,还包括改善各种不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可是如果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的养生要求,现代社会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另外,对于一些常服西药的慢性病患者,我们开了中药一般也不会让他们停服西药,这是否会对中药效果产生影响?虽然没有深入研究过,但我想肯定会影响的。
所以说,中医治病本来是不慢的,要进一步提高中医中药的疗效,还需要我们所有中医同仁和广大患者的共同努力,真切期盼祖国医学的再一次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