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扬中医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医学习者的本职,尤其是中医传统养生,而养生不仅有调整作息、合理饮食等,还包括中草药,比如有一味中药被誉“禀土味精华”,清外风不论虚实、寒热,还能内清头风、祛关节风湿、祛体表之风而止皮肤之痒。
这味中药就是防风,虽然自先秦开始一直以“防风”为名,但也有铜芸、回云、屏风、百枝、风肉等其它叫法。清代学者张志聪认为#中药#防风“禀土味之专精,祛周身之风。土气厚,则风可屏,故曰防风”。
《本草纲目》也提到“防,御也。防风祛风最要,故名”。自《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有用防风祛风的记载,《本草经集注》更是认为它在祛除风邪的中药中是“诸药之首”,后来一直被誉为“风药之润剂”。
关于防风的养生用处可以总结为“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痒”,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不会单用,而是与其它中草药相配合使用,具体的使用方法可以分三个方面。
一、防风祛风解表。
防风具有发散透达之力,以祛风为专长,而且特点是缓和而峻烈、不燥烈,被历代学者称“风药中润剂”,因此在表证也就是感冒的初期,寒热不明显之时,可用防风为主,辅以荆芥、葛根,以此为基础也延伸出了防风汤、荆防银翘汤两个常用组方。
一般来说表证多伴有寒热属性,其表现也有不同。风寒表证表现为怕冷而身热,一般来说属于风寒者怕冷为重点表现;风热者以身热为主要表现。
属于风寒者,还有头痛的特点,可用防风、羌活、荆芥一起发散风寒;风寒并夹带湿气,表现为头痛头重的人,可用防风、白芷、荆芥,若湿气重,则可以改为防风与羌活、川芎、苍术。
属于风热者,不仅有身热、怕冷,也有头痛,常用的方法比较多,比如防风、荆芥、酒炒大黄的组合;防风、薄荷、荆芥、牛蒡子的组合;防风、大青叶、四季青、荆芥的组合;以及防风、菊花、金银花、伴郎的组合等。
外感表证除了寒热之外还有一类人,是自身的正气不足而感受风邪,这类人平素就气短乏力,属于卫气不固,表证之时可用黄芪、防风的组合,可别小看这两味中药的组合,在《本草衍义补遗》中记载这可是皇家大院中的名方。
二、防风祛关节风湿。
“风湿”一词是平日里对关节亚健康的一种称呼,放在中医学术中就不算严谨,中医文化对关节的屈伸不利且痛这一类表现有个专有称呼叫做“痹”。防风能祛风除湿,因此通过合理的搭配适合于多种关节的亚健康。
关节风寒湿均有且不分主次的人,关节痛、筋感觉挛急,可用防风、羌活、独活、桂枝、姜黄一起祛风湿;以“风”为主者,亚健康的关节时常改变,有“游走”的特点,可用防风、秦艽、麻黄。
以“湿”为主的,多表现出关节的沉重,可用防风、羌活、独活、川芎;以“寒”为主的,多是痛的感觉比较明显,一般用防风、附子、肉桂、细辛、当归,但是也要注意附子、细辛这两味中药有如野马不好掌控。
三、防风祛风止痒。
皮肤之痒多属于风,素有“无风不作痒”之说,其中又以风邪郁于皮肤的风疹最为常见。防风是“风药之润剂”,且不论风寒、风热均可。
属于风寒者,常与麻黄、桂枝、羌活、白芷、浮萍、苍耳子同用;属于风热者,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僵蚕同用;属于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胡麻仁一起养血润燥。
虽然防风在祛风的过程中不论虚实寒热,但是其特点还是偏于温燥,所以燥热、阴虚血少、因热动风的人不适合用;再者有极少数的人对防风过度的敏感,也不太适合用;其次防风的使用也是不能用太多,一般6至15克即可。
中草药防风的用途不止于此,还有很多用途,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如果依靠中草药则不是最佳的选择,更多的是合理的作息、适量的运动,让我们正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