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正确理解伤寒杂病论中的越婢汤 [复制链接]

1#

越婢汤首载于《伤寒杂病论》,用于治疗风水,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是有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寐组成。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皮水加白术四两。

古代医家对于越婢汤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伤寒杂病论》中的注解,但有许多医家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说:“胃为十二经脉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黄帝内经》说:“脾主为胃生其津液。是汤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成无己认为此方为发越脾气。喻昌《尙论篇》中认为:“越婢者,石膏之辛凉也,胃得之则热化津生,以此兼解其寒,柔缓之性比女婢尤为过之”。他同样认为越婢汤作用于脾胃,发越脾气,并提出辛凉之石膏是起到“越婢”作用的主要药物,同时兼俱解寒之功用。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也提出越婢汤为治寒之方。

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对喻昌的“解寒”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认为此方辛凉,不是治寒之剂。此方的作用是:“起太阴之津,以滋阳明之液而发汗,如成氏所云发越脾气者是也”。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注解越婢汤治疗“风水”时,将“脉浮不渴”,改为“脉浮而渴”。他认为:“渴者,热之内炽,汗为热逼,……故得以石膏清热,麻黄散肿”。在他看来“风水”的病机是热郁肌腠,而越婢汤的作用是清散郁热。周扬俊在《金匮玉函经二注》中认为“风水”属风邪在表的表虚证,“发中焦之谷气,以输荣卫”是越婢汤的治疗方法。从以上各医家的论述中,有认为是“发越脾气”的,有认为是“解寒”的,有认为是“清散郁热的”,有认为是“发中焦之谷气,以输荣卫”的。不管他们怎么说,越婢汤在治疗治疗水肿中效果是相当可靠的。

通过整理前人对越婢汤方义的理解,可以发现有很多的疑问,“发越脾气”为何不用干姜,白术之类?风水证本有汗出,为何还用麻黄?我们先了解一下风水证的病机,风水乃是风邪中于腠理,导致三焦水道不利,水气留于肌腠,发为水肿。张仲景说:“腠理是三焦通会元直之处,今风邪居之,故使三焦不利”。三焦是肺将脾上散之水精,布达于周身和下输膀胱的中间道路,若三焦受到风邪所扰,则水精不得输布,留于腠理,发为水肿。风水证,风为病因,水为症状,所以风水病的病机可以概括为:“风袭腠理,水湿留滞”。针对于病机,治疗只需驱除风气,使邪气正安。三焦水道恢复正常,则水肿自消。由此看来,越婢汤不是“发越脾气”,而是驱除腠理之间的风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风淫于内,治宜寒凉,佐以苦甘”。其中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张志聪认为,以气味辛寒之石膏治风气,合乎《内经》的宗旨。麻黄味辛微苦,性温,是治疗风气的主要药物,麻黄配合风气病在唐代以前的方剂中,是很常见的,如小续命汤。越婢汤中,佐以生姜,大枣,甘草,补中气,充营卫,风邪去,正气充,三焦得以通畅,水肿自消。以发汗之药,收止汗之功,乃治病求本,审证求因的辨证规范。

在《千金方》中说:“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可见孙思邈用越婢汤是作为祛风剂使用的。还有越婢汤治疗“肉极热”的论述。说:“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汤”。可见,风气居于肌腠,风为阳邪,使肉极热,风性开泄,腠理开使大汗出,厉风之气耗损正气,使人下焦脚弱,用越婢汤,祛风邪以固表。可见越婢汤不是发汗剂,而是止汗剂。其止汗的机理就是驱除肌表腠理的风阳之邪。

总之,对于越婢汤的认识,古人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给我们后人到来了很多的启发,更激发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其命名,以及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但是越婢汤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