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各种病证都是脏腑或经络发病的表现,因而某药物能治疗某些脏腑经络的病证,就归入某经。种常用中药按药理活性分组,统计各组的归经频数,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与传统中医理论相吻合。如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天麻、全蝎、蜈蚣等22味中药均入肝经,入肝经率达%,与不具有抗惊厥作用中药的入肝经率42.9%有显著差异;与中医“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相吻合。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芒硝、芦荟等18味中药入大肠经率亦达%,明显高于其他味中药10.5%的入大肠经率,这与“大肠为传导之腑”的中医理论相一致。具有止血作用的仙鹤草、白及、大蓟等21味中药入肝经率85.3%,符合“肝藏血”的认识。具有止咳作用的杏仁、百部、贝母等18味中药,具祛痰作用的桔梗、前胡、远志等23味中药,具平喘作用的麻黄、地龙、款冬花等13味中药,入肺经率分别为%、%和95.5%,符合“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的论述。对单味药的归经和药理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当归对血液循环系统、子宫平滑肌、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与当归入心、肝、脾经的关系密切;红花入心、肝经与其对血液循环系统和子宫的作用密切相关;鹿茸、淫羊藿、补骨脂等53味壮阳中药全部入肾经,符合中医学认为肾主生殖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