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文家乡的小年 [复制链接]

1#
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家乡的小年

也许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剧,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的缘故,也许是禁燃烟花爆竹的缘由,抑或是现代社会物质富足,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原因吧,都说这年味越来越淡了,我深以为然。

作为北方人,身为七零后,我们对小时候过小年的场景还是记忆犹新的。

到了腊月,地里的农活也少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为过年做打算了。农家百姓往往会把萝卜白菜窖好,是为过冬菜。为了庆祝这个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的春节,乡亲们会捡拾一些干柴,或刨一些干枯了的树木疙瘩,整整齐齐垛在家门口,为冬天御寒做准备。

农历腊月二十三以后,真正的年就一天近一天了。这便是小年的开始。

“二十三,祭灶边。”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爷要到天庭述职。为恭送灶神回到天庭,老百姓便家家举行祭拜仪式。这天,人们都要在灶台边上,贴上老灶爷画,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灶神坐像两侧还要贴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有些地方,人们还用黏稠的糖瓜或是糕点粘在灶神嘴上,取“嘴甜”之意,让灶神在天帝面前尽给自己家人说好话,期盼来年好运连连。记得这一天,母亲会精心烙上两锅芝麻烧饼,傍晚时分,便会在灶王爷画像旁虔诚地跪下,口中念念有词,大意便是“保佑全家平安”之类。我和弟弟不懂这些,也不敢作声,只是惦记着吃那香喷脆的芝麻烧饼。

“二十四,扫房子。”农历腊月二十四,乡亲们都会把房前屋后、院里院外、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女人们则会擦洗锅碗瓢盆,拆洗被褥。因为按照传说,如果这一天不把陈灰清扫干净,来年便不会有好运气,这即是除旧迎新。每到这天,父母哥哥们都会黎明前起床,天色放亮,我和弟弟起来,父亲已拿着大扫把,房前屋后扫了个干净。哥哥呢,也把水缸挑得满满的。妈妈总是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忙活着过年的饭食。

农谚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着磨年豆腐了。那年月的豆腐都是手工制作,提前泡好豆子,起早推磨子,支起大缸和大锅,全家老少齐上阵,滤浆、烧浆、点浆,不到半天功夫,一筐地地道道的老豆腐便做成了。在那物质不够丰富的年代,家常豆腐配上农家粉条,或者萝卜白菜,熬上一锅,也吃得喷香。这豆腐绝对是正月里不可或缺的一道主菜。80年代,我家有个简陋的豆腐坊,农闲时,父亲靠它贴补家用,过年时,为乡亲们义务做豆腐。二十五前后,我们家人来人往,那可是最热闹的。

腊月二十六开始,就开始置办年货了。农村的集市上,会摆满各种各样土特产和各式年货,鞭炮对联、干菜调料、萝卜白菜、饼干点心、香烛祭品……样样齐全。四邻八村的,会不约而同,来到集市,精心挑选自己需要的年货。在那求温饱的年月,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好不容易盼到年关了,衣服是不怎么买的,最多是给孩子们买几双呢绒袜子,或买上顶帽子,当家的男人们会给女人们买上条围巾,便是新年的服饰了。至于过年的新衣服,几乎不添置,年前都会洗的干干静静,勤劳的妈妈们是不会让家人孩子穿脏衣服过年的。

至于吃的呢,也会安排一丁点大肉。个别养猪的人家,会杀上一头猪,留二斤家用,其余的会以成本价,分给邻里乡亲们。没条件养猪的,能便宜割一块上好的肉回家,也算是圆了过年吃肉的梦。因此,二十六也有谚云: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的意味,因而,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也成了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所期盼的。记得那时,我们家割的那块肉,会晾在阴凉通风处(气温偏高就会煮熟了晾着),也只有在大年初一这天,母亲才配上白菜炒上一盘,全家围坐,吃个团圆饭。当然,还要捡好点的精肉留着,等正月里客人来了,好做给客人吃。

农历腊月二十七,过年的气氛接近高潮。俗语说:二十七,宰公鸡。“鸡”“吉”谐音,取这美好的寓意吧,二十七这天,农家则会带上一只家养的土公鸡,烫毛褪皮,宰杀清洗,待到除夕祭祖之后,便可食用。这些都是小年里必须完成的,至于大年初一是不允许动刀杀生的。记得每缝这时,父亲总会把祭祀用品置办齐全,什么香呀,箔呀,黄裱纸呀,决不落下。

腊月二十八,年也要到了。这一天到二十九,妇女们可忙得不亦乐乎:炸萝卜、蒸馒头、下油锅……一刻不得闲哪!平时吃得较多的是玉米面馍馍(我们家乡叫“虚糕”),红薯面窝窝。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把白面发上,蒸几锅白白胖胖的白馒头,以备过年之用。父辈们小时候过年,能吃上野菜窝窝都算不错。轮到我们,能吃上白面馍,那时候也算是饱了口福啊。至于包上红糖,包上豆馅,或者包上白菜粉条什么的,更是一种美味了。

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遇到小月,腊月二十九就是年三十,即除夕了。所以,二十九是小年中最忙的一天,妇女们忙着下厨,男人们忙着沐浴(只是那时没有洗澡条件,多数人会烧上一锅热水,在家中把身体擦拭干净)。记得那时,母亲会烧一大缸热水,把我和弟弟强按进去,我们每每都是极不情愿的哭上几鼻子,也只能乖乖就范。母亲常说,年头洗干净,来年不害病。也真够奇怪,那时的我们除了偶发感冒,熬上柴胡、麻黄之类,喝两顿,很快痊愈,还真没得过啥大病。

年三十儿,就是除夕了。这一天,家家户户会除去门上的旧对联,把院子再次清扫干净,主要就是贴对联、贴门神了。小时候,卖春联的也有,父亲总爱找一家子叔叔写对联,闻着那淡淡的墨香,看着那大红的对子,感觉年味十足。什么门上贴什么类型的对儿,“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户对青山摇钱树,门前绿水聚宝盆”之类贴在正门,厨房往往会贴上“三鲜蒸炸香千里,五味烹调乐万家”之类,而俺家的羊圈上“年年吃青草,窝窝下双羔”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除了这些,还不忘写上几个“道酉”(粮仓上贴),几个“树木兴旺”(大树上贴),几个身体安康(床头上贴)。更有意思的是,牛槽边还要贴上“槽头兴旺”,梯子上要贴上“步步登高”,石磨子上也要贴上“白虎大吉”。当然,院子里有“满院春光”,厨房里有“小心灯火”,大门外有“出门见喜”,还有随处可见的“大吉大利”。这真是祝福满满,好词连连,令人着实难忘。

上初中后,写对联的光荣任务父亲就交给我了。每逢这一天,吃过早饭,我们就会摆开桌子,摊上笔墨纸砚,对照农家历挑选春联写对子,或现编现写。虽说那字是丑了点,可父亲总对我说:写的不赖!我也是竭尽全力,生怕写错坏了来年的运气。至于那些“满院春光”之类的小帖子,我是一个也不敢落下。

烧浆子,贴对联,不用细说,贴门神也别有趣味。大门上,我会挑上一副最厉害的门神贴上,往往是“刘备张飞关云长”,“岳飞岳云呼延庆”,也有“秦琼敬德程咬金”等。而堂屋门上,则会贴上招财进宝之类的门画。贴了对联,会放一挂大鞭,预示着辞旧迎新,开门纳福。贴完对联,我们会挨家挨户看看,谁家大门上贴的啥对联,啥门神,少不了一顿评头论足。

除夕夜,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传说古时候,有一种非常厉害的神兽叫“年”,四处危害乡邻,除夕夜人们闭门锁户,不敢出门,后来发现年兽怕大红色和鞭炮的声响,便有了贴春联和燃放鞭炮的习俗。每到这天晚上,我们全老少便会团团围坐火盆边,聊到深夜,才肯休息。父亲常讲:“年三十,褪猪蹄儿”。大年除夕,全家人还要把脚烫洗一下,才能过个平平安安的新年。

家乡的小年,虽然物质不够富足,但人们的精神却是富有的,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饱含着浓浓乡土味的小年呀,深深寄托着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祝福,生动诠释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无尽向往与追求。

过了小年,大年初一就真正到来了。

作者简介:

王建伟,供职于河南省渑池县洪阳镇中心学校。本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虽无建树,却求知若渴、酷爱学习、渴望进步。工作之余,喜欢写些不成熟的文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有作品散见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同步悦读》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