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经方的体会治伤寒用麻黄剂不得汗为什么 [复制链接]

1#

北京隆源中医门诊——张青原整理

近些年来在经方家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重新学习,再一次对胡(希恕)——冯(世纶)体系有了更深理解,结合临床,对《伤寒论》中有些条文有了新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有不足之处请同道多多指正。

宋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庚戌五月,李氏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浑身疼痛,脉浮大而紧,予投以麻*汤,数服终不得汗,又多用张苗烧蒸之法,而亦不得。予教令刺阳明,少间汗出遍身,一时间是夕身凉病退。

“庚戌五月······脉浮大而紧。”病情阐述详细,医者注重四诊;首辨阴阳——阳证、实证;辨病位精准——表证;归经明确——表阳证,太阳病;治法得当——汗法;遣药精良——麻*汤。

但是,为什么“予投以麻*汤,数服终不得汗,又多用张苗烧蒸之法,而亦不得(汗出)。予教令刺阳明,少间汗出遍身,一时间夕身凉病退。”?

很多医家认为病重药轻,是许叔微开的麻*汤剂量偏小,如果麻*开10g汗就出不来,开15g才能出汗。如果生麻*的剂量足够,配合辅汗法(食热粥、盖被等),就不会终不得汗。那么,服药一、两次不见汗,再加些麻*不就出汗啦吗?为什么针阳明呢?

我们进一步分析来看,表阳证,太阳病,数服麻*汤终不得汗并不是病重药轻,而是胃气虚弱,化生气血,精气不足,虽然辨证准确,用药无误,但是,终不得汗,不能将体内的病邪排出体外,针阳明,振奋胃气,使麻*汤迅速发挥作用,汗出,身凉,热退,病愈。

换个角度说,人体之所以发病,是因为所有的原因最终都导致胃气虚,胃气虚,气血精气就虚,脏腑功能就会下降,就不能将体内的废物——病邪完全排出体外,当受外界环境影响就会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即正邪相争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都有不同的症状特点。此案例是正邪相争在表,为表阳证,用麻*汤数服不得汗,是胃气不足所致,针阳明振奋胃气,使气血速生,麻*汤迅速发挥作用,少间汗出遍身而病愈。如果在服用麻*汤之初加入健胃药,温阳药,生津液,不用针阳明,一定能汗出病解。

家父长于麻*汤中加重桂枝、炙甘草的剂量,或者稍加附子、干姜,治疗表阳证,每次应用即效如桴鼓。因为这些药都有健胃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病案举例:梁某,男,38岁,平素消化不良,身体瘦弱,年2月受凉身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喘,脉浮紧。给予麻*(先煎,去沫)12桂枝15炙甘草10杏仁(打碎)10干姜10,一剂,水煎服,食热粥适量。一服,汗出病解。健胃善后。

所有人

北京隆源中医门诊志在培养经方传人,打选一代明(名)医,特招生如下:

1、少年班免费学习。

2、公益班招收父母是医生的,年龄在18岁~30岁之间的,向中医方向发展的,免费学习,优秀者给一定奖励。

3、长期班,有无中医基础的都可以,年龄在18岁~30岁之间的,终身学习,学费3万元人民币。

4、有医学基础的,年龄在18岁~30岁之间,在门诊跟师三年,免费学习,包食宿,优秀者每月给生活费元人民币。

5、特训班,年龄不限,有中医学基础者,专项学习治疗近视眼、胆结石、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炎(关节腔积液)、脑中风等,每项元人民币,复训免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