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永山麻黄石膏治表实,姜枣草以镇中焦 [复制链接]

1#

微言大医欢迎您~

三十八、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三十九、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对比两条原文的内容,会发现貌似有些矛盾:38条讲“太阳中风”,后面的脉证却是太阳伤寒证的表现;39条前面讲“伤寒”,后面的脉象却是浮缓,全身的表现也不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

对此,历代的学者有很多不同理解。

有一类意见认为是后世在传抄中把文字抄错地方了,应该把这两条前面的名称对换过来。我们看对换后的结果,38条看起来是顺理成章,但39条就变成了“太阳中风,脉浮缓……大青龙汤发之。”就等于说普通的太阳中风证要用峻猛的大青龙汤来“发之”,这显然不符合《伤寒论》的一贯思路,所以原文肯定不会是这样的。那要怎样理解这两条个疑似的“矛盾”呢?

我们只看38条主治的脉证,它就是一个典型的伤寒。但整体来看这个条文,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只在讲这样一种伤寒的治疗,同时还在讲这种治法的禁忌病证。并且禁忌证的表现与“太阳中风”很相似。

从原文的叙述方式来看,首先说明有这样一种病情,名为“太阳中风”,这时如果出现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就用大青龙汤来主治。紧接着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若”表示一种假设,一种假设的提出一定要有相对一致的前提,这样才有可比性。

如果是完全不可比的两种情况,就没有必要拿到一起来对比。那么,从语气上看,这两种病情假设应该都会出现在“太阳中风”的病情或其动态发展中。这样看,全句的意思就是:“太阳中风”如果出现了前一段的脉证,就要用大青龙汤主治;如果出现的是“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可以用大青龙汤。这样看,文理是通顺的。

我们再看医理是否通顺

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证的常规表现,脉微弱则提示这是一种比普通的太阳中风证正气更弱的状态。

这样对比来看,38条似乎表达了这样一种含意:常规的太阳中风证,在发展过程中,除了维持在典型的太阳中风状态,还可以向实证演变成大青龙汤证,也可以向虚证演变为脉微弱的汗出恶风状态,而这两种情况的治疗是不可混淆的。

不能因为最初都是太阳中风证而执着某种一定的治法,治疗的方法与禁忌都要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而具体实施。

我们知道,太阳中风一种相对不足的“表虚证”,它会演变成脉微弱的虚证比较好理解,在临床上它也会演变成大青龙汤那样的实证吗?这种情况在当前的成年人群中不太常见,但儿童的身体纯净,患病后的反应大多还能按自然的机制发展,这种情况还是很容易见到的。

我们先来看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孩感冒过程。这种动态的病程不是我在临床上直接观察到的,而是好多发烧的儿童家长跟我反馈后总结出来的。

有一段时间我在门诊上的病人开始增多,其中有很大比例都是小孩子感冒发烧、咳嗽哮喘这类的。

因为我的坐诊时间有限,有些小孩的病情急,来诊或复诊不便,就把电话留给一些家长,以便反馈病情。

有一些容易反复发烧的小孩,刚一发病其家长就打电话咨询我。因为不能面诊,凡是发烧的病人在电话中一定要问其出汗和恶寒的有无。有时对于很熟悉其体质的病人,就直接在电话先开一付药试用,这种情况在反馈时也是一定要问清出汗与恶寒的情况。

这种电话咨询中我发现好多例病人都是刚开始的时候问是有汗的,再反馈时问又无汗了。

我会让家长去摸孩子的头、项、手心、后背。能确定发病时是有汗的,吃药或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好转,有的是当天夜里就变成高热无汗,家长会描述“摸着是干烫的”,有的会伴有明显的哭闹烦躁。

这种情况下从发烧开始,一般的家长都会很注意保护,并不是小孩又受到寒冷刺激所导致,就是病情自然发展中出现的。类似这样的病例有过几次之后,我忽然想到,这不是就初发病是是有汗的太阳中风证,后来变成了无汗烦躁的大青龙汤证吗?

以前看这条感觉有矛盾,是因为把它当成了一个静态的描述,认为是在同一时刻,太阳中风而有大青龙诸证,总感觉是不可理解的。

如果把这一条看作是一个动态描述,讲发病时是一个太阳中风证的病人,在病情发展中出现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等证,那么就要用大青龙汤来主治。这样看就没有什么矛盾了,只是“随证治之”而已。

从病机上看,病人在“太阳中风”的状态下,因为先期的卫气外出调节无效,很容易引发了更多的营卫之气向体表倾移,这种偏于亢奋的阳气外赴肌表还不能有效地恢复肌表的开合,就会更加严重地郁滞在肌表、使肌表的开合功能更加紊乱,这样就可以转变为无汗的病证。

因为肌表的阳气被越来越多地郁闭住了。阳气郁久化热,就会表现为高热、烦躁。此时的治疗即要顺着这个趋势继续帮助机体发汗,同时还要治理一下偏于亢奋失序的阳气,同时还要兼顾原有的“太阳中风体质”,而这正是大青龙汤的用药结构。

大青龙汤方

麻*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麻*汤加倍麻*以开表,生石膏清解郁热,姜枣草化生营卫。

综上可知,把太阳中风证称为“表虚证”,说的是在恶风汗出的状态下,营卫相对的不足,并不是病人的整体已经是一个精气匮乏的状态。

在营卫的倾移中出现了38条描述的状态时,从表现上看已经是明显的实证了,从当下的脉证上看,可以说它是伤寒表实证。

但究其内在的状态,原有的产生太阳中风证的营卫相对不足仍然存在,所以这时在用麻*石膏治疗表实的同时,生姜和大枣也还要和甘草同时使用。反过来看,从原方姜枣草同用,也提示病人整体的状态中尚有营卫不足,这也是太阳中风证的基础。

典型的伤寒表闭如麻*汤,只用甘草坐镇中焦即可,无需使用大枣。

戳蓝字学习更多中医知识/p>

赵永山一一伤寒绪论:阴出阳入,内阴外阳

赵永山一一伤寒绪论:三阴三阳知多少

赵永山一一太阳病篇①:阳气失常,气机外移

赵永山一一太阳病篇②:伤寒传,风温辨

赵永山一一太阳病篇③:根伤寒原文,辨桂枝汤证

赵永山一一桂枝汤证:桂枝汤方调营卫,太阳病证自然愈

赵永山一一桂枝汤方①:姜枣甘草以温补,桂枝芍药显神通

赵永山一一桂枝汤方②:重视方后注,煎服有讲究

赵永山一一桂枝汤方③:服药间隔需注意,服后忌口也关键

赵永山一一桂枝汤兼证、变证、禁忌、服药后情况①:葛根升提津液达,观脉辨证知其方

赵永山一一桂枝汤兼证、变证、禁忌、服药后情况②:诸法已用仍不解,观证知逆随证治

赵永山一一桂枝汤兼证、变证、禁忌、服药后情况③:厚朴杏仁助肺降,桂枝加附以振阳

赵永山——桂枝汤兼证、变证、禁忌、服药后情况④:桂枝汤服已,辨过与不及之理

赵永山——桂枝汤兼证、变证、禁忌、服药后情况⑤:辨明桂枝汤证,化水通阳气

赵永山——桂枝汤兼证、变证、禁忌、服药后情况⑥:桂枝越婢一何用?以方测证!

赵永山:桂枝汤方得反势,桂枝疑似证否?

赵永山:见病知源,保存胃气

赵永山:理解气津之变化,知晓为何病阳明

赵永山:结合素体体质,分清主证变证

赵永山:表气郁闭肺不宣,不必等喘用麻*

文/赵永山

编辑/庄小蝶

审核/西小雀

诚挚的邀请您与我们共享中医知识

永山医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