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呦呦鹿鸣,青蒿要火 [复制链接]

1#

中国人首获诺贝尔医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哟哟因研发抗疟药——青蒿素获诺贝尔奖!

祝贺青蒿!人参、灵芝、冬草夏草今天羞答答的。

青蒿的古名为“菣”(qìn),“臤”本义为“驾驭臣属”,“艹”与“臤”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可以控制疟疾的草本植物”。所以,青蒿的古名“菣”的本义就是:专治疟疾的草。

在东晋葛洪(公元-年)的时代已经有明确的入药记载,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青蒿在近代革命战争中也功不可没。感谢科研人员的努力,让青蒿素可以更加普济世人。我们在国内对疟疾的感受很少,但在非洲常驻过的人都知道,青蒿素有时就是救命药。中国药学家屠哟哟获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青蒿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疸。

▲清代名医叶天士为乾隆皇帝治疗疟疾就是用的青蒿汁,叶天士还让乾隆喝过墨水,治疗发烧、神昏。

青蒿真是救命草,因为随手可得啊。全国各地只要有土就长得出,无论是海拔以上的高山、还是马路牙子边灰土土的沟里,都能长出一丛丛齐腰的蒿枝。

▲然后提炼出的青蒿素长这样,竟然也是萌萌哒~

我有个坏毛病,就是见到蒿枝就随手揪几片叶子,放在鼻子底下嗅一嗅,它有一种介乎香与臭之间的奇妙气味,特别醒神。我在香格里拉时,藏族小伙牦牛说,他们那里“蒿枝”也是入藏药的。

但并不是鼓励大家采青蒿吃,这东西是药,是药来的!

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门庭、可辟邪。”

是说三伏天,入一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采青蒿悬挂在门庭上,可以辟邪。古人的“邪”多指时气,比如三伏期间湿热气重、蚊虫肆虐,青蒿那股子味就特别驱虫、驱湿热之邪!

西医着眼于杀菌、消炎;中医着眼于改善体内的生化环境。细菌、病毒都是低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弱、寿命短,改变它们生存的环境或者提升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就能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中医以“和”为贵,不主张“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青蒿素的发现和使用其实和中医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争论重点不是青蒿素提取自*花蒿。

而是中药不单是指一种物质,显然还包括使用方法,包括用量和提取方法等。在中医的“理法方药”指导下才叫“中药”,青蒿素算是植物药。

有人说,这次青蒿素的发现获诺贝尔奖,中医粉们可以集体装高潮了。。对此,我只能说——啊呸呸呸!!

不懂中医的人才会这么说,在中医世界我虽然只是个门外汉,但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还是很冷静地知道,这事儿和中医没什么关系,甚至还不利于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医。。

麻*汤剂(麻*,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是用来治疗太阳伤寒的一个中药方。

“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时候,一定要用麻*,但是麻*不是单味在用,麻*一定跟桂枝,因为麻*是开表,所谓开表,就是把毛孔打开来发散汗;如果你光吃单味麻*,心脏当然跳动快,所以要加炙甘草,炙甘草可以让恸悸的心脏缓和,不会心跳加速。桂枝是把肌肉打开,杏仁是把肺里面的津液补足,杏仁色白入肺,所以麻*汤下去的时候,因为我们知道病人是寒在表,肺里面有寒水,所以要把身体内的滤过性病毒,利用发汗排出体外。

我们担心麻*发汗的力量太强,把肺里面的津液伤到会脱水,所以把杏仁加进去;担心麻*只把心脏加快,没有到达表,汗发不出,所以把肌肉先打开,加上桂枝,桂枝好比马,麻*骑在马背上,利用桂枝的力量把肌肉打开,把麻*推进皮肤去,不会使心脏加速;预防麻*使心跳加速,因此加了炙甘草,缓和心脏恸悸的现象。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药方。

然而美国很多药厂,把麻*素提炼出来当减肥药,因为麻*素吃下去,人不会睡觉,就好像吃了安非他命一样,不睡觉,人当然就瘦了,所以简直是混蛋,破坏中医的名声。”

——获美国州*府肯定的著名中医倪海厦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开启一场中西医之战,中西医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我们必须明白地知道他们的原理,才能在需要时理智地取舍。就像你知道了麻*素的原理之后,就肯定不会再选择带“麻*素”的减肥药了嘛!对吧。

我搜了一下《诗经》,屠呦呦的名字是真的取于“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下一句是:“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这里的苹、蒿、芩都是指蒿类植物,她爹会算命。。。这名字充满戏剧性又有诗意,叫这名的女孩子会自动加持一些远古的能量。。

起名行业,我看也要崛起了……明天说一说诗经里可以取哪些好听又诗意的名字,放假么,闲着也是闲着。。

-==72物候元气生活==-节气?物候?星座?草木?菜蔬?自然疗法“我希望,这里有你想去的四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