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人为什么在夏至把第一个麦饼给牛吃上 [复制链接]

1#

时间回到宋朝,那个六月的早上,诗人杨万里在杭州净慈寺为朋友林子方送行,写下了被后人称颂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里的莲叶田田,长得铺天铺地,莲叶的尽头与天空接在一起,满眼的碧色。碧空中悬着一轮红日,温暖的阳光闪耀在湖水和荷花上,一切都那么美好。

这就是西湖的夏天,有大红大绿色强烈的对比,有“天”“日”的开阔的境界,有“接天”“无穷”的气魄,这就是盛夏时特有的力量,万物丰秀,盛到极时。

夏至是一年中最明亮的时刻,一般是每年6月21日左右的一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之后,白天慢慢变短,黑夜越来越长。

经过春耕劳作,夏至正是农忙的时节。夏至后多雨,雨水充沛对农作物非常重要。夏至后多雷雨,雷声隆隆,霹雳闪电,骤雨疾来又疾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讲的就是夏日的雷雨天气。

夏至古时习俗很多。《酉阳杂俎·礼异》有记载,曰:“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讲的是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子用来扇风,涂抹粉脂,防生痱子。明代《遵生八笺》卷四中记载:“夏月宜用五枝汤洗浴,浴讫,以香粉傅身,能驱瘴毒,疏风气,滋血脉,且免汗湿阴处,使皮肤燥痒。”

五枝汤方:桑枝、槐枝、桃枝、柳枝各一握麻叶半斤,煎汤一桶,去渣,温洗,一日一次。傅身香粉方:用粟米作粉一斤,无粟米,以葛粉代之。加青木香、麻黄根、香附子合炒、甘松、藿香、零陵香,以上各二两,捣罗为末,和粉拌匀,作稀绢袋盛之,浴后扑身。这两个方子功效都是不让皮肤瘙痒,滋润皮肤,让人安度夏季。

夏至后天气炎热,民间还有晾晒衣服、物品的习俗。入伏后中药房收购的蜈蚣、蝎子价格也是全年最高。大概因为这一时期是热毒最盛,蜈蚣、蝎子毒性最厉害,“以毒攻毒”的效果最好吧。

夏至吃什么?各地现今的风俗多有不同。北方人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吃夏至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六月伏日,并做汤饼,名为辟恶。”夏季炎热,吃面条(汤饼),可防止热毒和恶鬼。这里要说下,古代的人们认为在夏季,尤其三伏天,日头最热的时候有热毒,要喝一些绿豆汤、六一散等清凉的饮品和清热的中药消暑解毒。

江南夏至食物花样更多了。我有个朋友是浙江东阳人,她说夏至是一定要吃麦饼的,而且第一个麦饼必须送给牛吃。原因是:夏至前后,家里的老牛耕田会格外辛苦。江苏人还吃麦粽、馄饨,不仅做祭祀,还互相赠送。清朝道光年间的《吴江县志》记录“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用麦粽祭祀祖先,还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常州、无锡等地要吃馄饨,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夏至天气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可口,避免油腻、难消化的食品。苋菜、丝瓜、苦瓜也都是时令菜,口味也均清淡滋润,适合夏日食用。说起来,不论南北,都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天气炎热、潮湿,食欲不振怎么办?“饭不香,吃生姜”,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

夏至后瓜果香甜,也是一年中最甜美的季节。暑热伤津要多吃时令新鲜水果。杨梅、荔枝、西瓜、桃子是夏天里的美食。在江南,夏至期间正是梅雨天气,不仅有连绵的梅雨,还有酸甜的杨梅。民谚说“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荔枝离枝即食,又叫“离枝”,正如白居易所云“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食用水果祛暑益气、多补充水分。

介绍个古方,是明代《遵生八笺》记载的黄梅汤:肥大黄梅蒸熟去核净肉一斤,炒盐三钱,干姜末一钱半,紫苏二两,甘草、檀香末随意,拌匀,置磁器中晒之,收贮,加糖点服。夏月调水更妙。

当然,现代人很懒的煮糖水,会首选冷饮,其实夏至吃冷饮是古来就有的传统。宋吴自牧写的《东京梦粱录》记录了北宋的子民夏季要食酸梅汤、山楂汁,也出售“刨冰”,将这些人们喜欢的果汁淋到冰上,这大约就是冷饮的雏形。正像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中所写:“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樱桃已过茶香减,铜镜声声唤卖冰”,到明清及民国时期夏季到八月十五之前,都有的冰食类如酸梅汤、果子干、冰水。

现在,很多夏至的风俗已经消失了。可夏天依旧美丽,我过夏季的仪式感是一定要找个清晨,一家三口早早起床,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去西湖边走上一圈,尤其要去曲院风荷赏荷。不管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所看到的这个明媚的夏至早晨,和杨万里遇到过的一样美好。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肖于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