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有点被吓到了,15克的附子本来就算是少阴症里寒一般用药的极限,特别我当时的里寒症状并不严重。我还连用了两剂,有点过了。想骂自己SB啊。到也没出现传说中的嘴麻等中毒反应。就是热性偏高,由热转寒了。事情是这么个事情,麻*附子细辛汤第一剂其实刚好到位,但性子急躁了一些,有点贪心,哐的一下,放了两炸。麻*本就有兴奋作用,导致睡眠不足伤害基本的体质。后面就出现了里寒更重的反应,大热的昆明夏天,我一整晚冻成了冰棍。就有点摸不着北,不知道是肾里积聚的寒释放出来了,还是因为伤着肾阴,导致更寒。在乱纷纷的猜测中,我转念获得了一个特别重要的经验:一定要回到起点,才不会被迷惑。意思就是不管出现任何问题,辨证是第一位的,不要被名相吓到,而是看象。心理一稳,看病才准。首先脉浮起来了,这是非常好的事,而且一路由滑数转到正常。说明附子之力还在起正向作用。这里不得不说,附子真是药中大补的极品。其次舌苔浮起来了,而且并不厚腻。表示气血活开了,里寒不结了。然后为了泄里热补虚,又不能用阴药,用了一剂小建中汤,小建中里的白芍一方面有阴性的滋补作用,又因为桂枝和白芍的平衡,可以加强代谢,使大便保持正常,这样至少不会加深恶化状况。出现的症状是寒热并结,也就是白天经常感觉很热,晚上却发冷,一会热一会冷。有点想发呕的感觉,小便偏少。这不就是小柴胡汤症吗?那有没有可能是里寒驱到了少阳呢?胃口到是没有变化,但小柴胡汤症只要具有一两个特征就可以用药,主要是起和解的作用。一服下去,先是下午放松的睡了一觉,然后晚上发冷的现象基本消失了。只是里面放的*芩是正常的量,*芩是寒凉的药,主要针对阳明热。导致前额印堂有点微疼。印堂主胃,也就是寒积在胃里了。晚上吃饭,特意喝了点热汤中和,印堂痛消失了,说明辨证没错。小柴胡汤主三阳并结,太阳,阳明和少阳,一般是中风或者伤寒表症没治住,进到半表半里了。其中阳明是有里热,传导到下焦便秘一类,而我的热是药物形成,属虚热,甚至有点下痢的感觉,*芩只要放几克意思意思就可以了。之所以放正常的量,是因为在灵活配方方面还没有经验,一直还是遵照传承,这样至少不会出问题。小柴胡汤主要是中和寒热,使阴阳相融。而把里寒泄出的方式是利小便,一晚上去了N次厕所。至此,附子用到头,试药也基本结束了。大热的第一晚,我观想过脚下明点,试图把热带到下焦。中间转寒,心火又变虚。也想起了其他医生给我父亲的开方,中间出现的类似过热小便不利的情况,以及错误的辨证。摔一跤是好事,在心理上设了一道门槛。没有执业资格不要轻易给人看病,即使家里人,也须得谨慎。回头想起心理上的起起伏伏,不算是生死走了一遭,也是恍如一梦。中医,乃至这个身体都是如此虚幻,我所做的都是梦中之事,可以继续前行,也可随时放弃。不过现在皮肤真光滑,和鸡蛋一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