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10/8833326.html太阳篇条文1-13
写在前面:条文依照宋刻版《伤寒论》顺序排序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中风发于阳,故卫阳外浮;风着肌理之孙络,闭其外出之路,故营阴内弱。发热恶风暨恶寒并见者,上文所谓发热恶寒发于阳者是也。风袭肺窍,鼻中有清涕而气不通,故鼻鸣;风冱肌腠,脾阳内停,水湿不能作汗外达,故胃气不和而干呕,桂枝汤方用桂枝以通肌理达四肢,芍药以泄孙络,生姜、甘草、大枣以助脾阳。又恐脾阳之不动也,更饮热粥以助之,而营阴之弱者振矣。营阴之弱者振,然后汗液由脾而泄于肌腠者,乃能直出皮毛,与卫气相接,卫始无独强之弊,所谓阴阳和而自愈者也。
“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就是指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状,实际上就是浮弱。脉,轻按浮,再使劲一按,不禁按,弱,非常软弱无力。仲景论脉之阴阳,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上为阳,下为阴;也有的指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就是外和内。脉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弦脉是对待的,比如说我们把琴弦给它上上(拧紧),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作弦。如果弦上(编者按:上即拧)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就叫作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阳浮之脉,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的症状)之应。阴弱之脉,就是汗出之应,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是相应的。
桂枝汤的药物,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原文说的)“去皮”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书就把这个“去皮”删掉不要了。桂枝能够有点发散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的成分,把皮去了,光剩一个干木头,恐怕就没有这个(发散)的效验。所以,我们一般应用桂枝现在都不去皮。
根据桂枝汤方剂的组成,对上面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好,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药。《内经》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首先研究“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意思是人所以出汗,就是由于饮食。古人说的“谷”就是五谷的谷,主要是饮食所化生的。那么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用现在的生理学来解释,就是我们的饮食经过消化,吸取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那么这种营养成分经过吸收,古人叫作精气。精气也是养人的,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是这样说的。在“评热病论”中,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也出汗。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说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的时候这个阶段。“邪”就指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也可以。“气”就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这是约略言之。我们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的躯壳嘛,就是人身的外在躯壳。《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它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在这一块互相斗争。那么这就与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是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老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患病的机体,打算要通过出汗把病邪解除于体外,就是为这个(而斗争)。那么交争的结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胜也”,就是精气胜了,精气胜了邪就解了,这是根据《内经》上这几句话。但是“精”要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它根据前面那句“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胃消化水谷,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胃气一定得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当能食”。这个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复热,不再热了,也就是机体的机能完全胜利的结果。那么,“阴阳交”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又还是发烧,这个是邪盛,发烧还是(由于)邪在那儿呢。那么汗呢,是“精气也”,这会儿提出精气来了,外边出去的汗,是精气跑到外头去了。那么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精无俾也”,如果人再不能吃(东西),精气的来源也就断绝了。唯独通过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如果不能吃东西,只是邪留在人的体内,而邪留着,那人就活不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在《内经·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
为什么讲这个呢?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证就是中风证,它并不是阴阳交,还能吃嘛,没到那个(阴阳交的)程度,但是它也是汗出而复热呀。你看看这一段就看出来了——“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证)它也是汗出,一般的说法,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桂枝汤证)是汗出而还有热,说明精气也是打败仗了,力量不足以祛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嘛,所以不到阴阳交。那么(为什么)汗出呢?精气不足以祛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是这么一种病。
那么怎么治疗呢?我们根据《内经》上的这几句话就可以理解,第一个,我们必须要促进胃气,增强精气,那么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为精气力不足以祛邪嘛,所以它出其微汗,可是邪还留着。那么,这样咱们研究桂枝汤就好研究了。
你看看这桂枝汤,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而且)都是辛温药。这两味药合起来是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再分析分析,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它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它(桂枝)能治。那么后边奔豚气(桂枝)它也能泄奔豚气。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性能上看,它们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升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出大汗。麻*也是,这个药非常轻,往上升发的力量也非常强。桂枝和生姜它们都有下达之性,往上升发的力量不强。咱们讲太阳病也是(这个道理),汗要出全是从上体部,所以越升发的药就会使汗越容易出。它(桂枝汤)为什么择取这两个药(桂枝、生姜)呢?你看看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了。(此时)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用(桂枝、生姜)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
另外,这两个药(桂枝、生姜)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味辛,有点稍甘,它刺激胃,也能健胃。生姜也是。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姜就是起健胃作用的。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甜药,是甜(就)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它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
那么这四个药(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甘、温,甘温药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太阳中风病,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因为)它出汗嘛,再出多,人就虚下来,所以他加芍药。芍药其实它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神农本草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桂枝、生姜,它们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它(桂枝、生姜)辛散的力量更小;同时苦微寒的药配上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它(芍药)寒嘛。
为什么这一段我要这么详细地说呢?这就证明桂枝汤不是个(热得)了不得的药。因为现在呀,把桂枝看得都是热得了不得、不得了。就我们这里(的中医环境)也是,你开桂枝,(有人会说)这个病发烧怎么还吃桂枝呀?你看看,(《伤寒论》)是吃桂枝没有不发烧的,这个书就这样,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稳,不会发大汗的。(桂枝汤法)这是发汗之中讲养胃增津液的一种办法,不伤人,所以这个药(桂枝汤)最平稳不过了。所以他告诉你,吃了不发汗再吃,不发汗再吃,就是发汗病没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么以后,就不是每一个方剂都这么详细说了。因为对于桂枝汤,现在有些陋习,都不敢用。在陈修园那时候就有过这种情形,陈修园是福建人,福建(的医生、患者)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陈修园用过之后,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后来那个地方(桂枝)也用到四钱、五钱,也不怎么的,大家才敢用。陈修园在闽侯,闽侯那个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听,他们那边(医生、患者)对桂枝后来就不怕了。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邪薄于外,正气不得外泄,则上冲于头,故无论伤寒、中风,皆有头痛之证。两太阳穴在目外眦旁最为空虚,故上冲之气,此最先受。初病便发热者,为其发于阳也。当皮毛开泄之时,风袭汗孔之虚,内薄肌腠。肌腠为孙络丛集之区,草书“丝”字,形近于“孙”,故 《内经》俱作“孙络”,即今西医所谓微丝血管。营气居之,营气随受随抗,故一病即见发热。皮毛本开,故汗自出。风从汗孔入犯肌肉,故恶风。所以用桂枝汤者,取其辛甘发散,但令脾阳内动,营气自能作汗,从肌理泄出皮毛,然后肌表通彻,风邪即从汗解矣。无如近世庸工,谬以芍药为酸寒,又不知姜、枣、甘草为扶脾主药,桂枝、甘草所用不过三五分,生姜不过三片,红枣不过三枚,桂枝汤乃无复愈疾之功,可笑亦可叹也。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仲景的书就这样的,他还怕你(认为)桂枝汤就是中风证,离开这个(中风证)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它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它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它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辨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
所以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它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桂枝汤)是没有错的。这段的意思,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讲)太阳中风(用桂枝汤),(你就认为)必须是中风才用(桂枝汤)。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要不是风就不能用,这是错的。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你就用桂枝汤,那是没有错的。
相关阅读:解构桂枝汤(上)解构桂枝汤(中)解构桂枝汤(下)从桂枝汤引发的临床思考(上)从桂枝汤引发的临床思考(下)-END-有用就扩散
有用就点在看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曹颖甫医著大成》
作者:曹颖甫,编辑整理/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