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实用临床中药学系列讲稿(一)——总论我想把中药的性能这一块给大家再提一下。我们都学过这块内容啊,大家可以翻到书的总论,总论当中有一节叫中药的性能,每本书的页数都不一样,我这本书是第八页。大家都知道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作为中医人,你是一定要清楚的,它的基本的原理跟我们中医基础理论有关。中医理论认为,我们人类利用药物,主要是植物药,包括动物药,也包括矿物药,利用药物来干嘛?第一就是祛除病邪,消除直接病因。举个例子,大家都学过芫花,芫花这个药它很特别,它能逐水对不对啊?例如皂角,皂角它能干嘛,它不叫消痰,它直接去逐痰,它是什么作用的,它就是来消除病因的。当你体内有这个病理产物的堆积,中药就直接能通过吐、泻、下利的方法,发挥作用。那祛了病邪,人不就什么都好了吗,对不对?还有一类的药物,书上怎么写呢?纠正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就是说来纠正阴阳,恢复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或偏衰,来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大家一定要注意,主体是什么?是脏腑的功能。这个是从正的一面来讲。这里的原则,大家要清楚。这里的主体是脏腑功能,就是说药物只是一个辅助,在整个治病的过程当中,它仅仅是作为参与者来体现的,我们人体要利用的是药物具有的特性,或者说特征,古人把这个东西叫偏性,来纠正疾病过程当中所体现的阴阳盛衰,因为我们人体自己不能把这个现象纠正过来了,所以才会用到药物的偏性来帮助我们。第一,我们的主体永远就是保护好脏腑的功能,保护正气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二,利用的是药物的偏性,所以反过来说,药物的偏性越大,它的作用力也越大,所以我们要把药物在治病的过程当中的性质,作用,特性,要了解清楚。这点是我们在已经学过功效的基础上,要着重学习的。举个例子,只要是中医人都知道附子是热,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附子放在那儿,你用体温计去量它有热性吗?它没有热性;石膏,叫辛甘大寒,请问你拿个体温计去量石膏有温度吗?它寒在哪儿啊?那么为什么这个药物在人体里应用的过程当中,它就会发生相应的作用和变化呢?这个都是我们古人,他通过很多的观察,他可以是通过口尝啊,可以说,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来得出的经验教训。我们中医最宝贵的地方也最难得的地方,他是拿人来做实验的,唐前的,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留下来的经典著作提到的资料文献,大部分都是以人来做实验而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得到的升华和总结,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观察和深思的内容。其实中药的性能,内容并不复杂。第一块叫四气五味,其实以前不叫四气,大家看古代的书不叫四气,叫四性,性状的性,四性,就是寒热温凉。这四性啊,其实温和热是一类,寒和凉也是一类,温比热要差一点,凉比寒要差一点,它只是一个程度趋势。那么这一个程度,还可以再分,大热,大寒啊,等等,其实这个所谓药物的寒热温凉啊,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个东西一定是作用在人体发生的变化,就这点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啊。所谓的寒凉药,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就属于温性药或热性药,这个也是我们对于中药的一个定义。唯独有一类一直被大家所误解,或者说被大家所不重视的,是什么呢?叫平性。大家请注意书上是怎么写啊,他说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我不知道大家在书上是不是这样写的啊,这句话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呢?啊,大家有去质疑过吗?首先前面半句是对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就是说你很难归类,它在应用上啊,这个药,好像能够消除热证,他也能消除一点寒证,这个就有意思。说明这个药啊,也能消除热证,也能消除寒证,但是呢,都不强,这个药物作用,这个程度他并不强。这个没有问题。后面半句,这个定义当中的后半句有问题,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请问大家平性药的作用就一定是缓和吗?不一定。我举一个例子来反驳啊。大家跟我一起翻到三棱,三棱是什么药?放在哪一类?这味药,以前有些古书叫黑三棱,叫破血药,他的性味是什么,或者叫气味是什么?苦平啊。那三棱这个药物,它是破血药物,难道这个药作用缓和吗?那它就不会放在破血药里面去了,是不是?只是这个药啊,它的寒热之性不是特别显著,它在热证寒证当中,都会应用到,但它的作用力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呢,这点上要注意,你不要看到这个书写的这个性平,就敢随便的使用,这是不对的啊,我想这一点呢,给大家说提一下。第二个,我们经常看到五味啊,五味是我们读书的时候的一个重点啊,大家其实都知道,这个辛甘酸苦咸——五味,其实不止,有些药物还有淡味,有的药物还有涩味。我们中医是以五来代表,所以包括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我想这个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东西,就不讲了,其实所谓的药物的五味啊,其实他不是单单指味道,这点大家注意了吗?其实药物五味的概念,除了它的性状以外,还表示性能。什么叫做性能和性状呢?就是说性状指的就是它本身就具有这个味道,举个例子*连,苦,它本身是苦,它的性能是苦泻。但是有的药物啊,它不是这样的,它写的那个是苦温,你去尝了它不苦,有的药写的是甘温,你去吃了,其实是很苦的;有的药味它可以是两个味三个味甚至更多的味,这样的话就要取舍了,大家最有争议的就是五味子,其实这个药物当中,它就有五味。下次我们会讲,在临床应用上如何体现我们取它其中的两个味,让他发挥,让其它的那个味隐退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呢?就是要把药物的炮制烂熟在心,本科教学中对这个东西是不做要求的,但是在临床上实用,就成了我们的薄弱之处。如果大家这块不熟练,掌握的不到位,你在药物的作用上,就用的不会很好。五味的理论有没有它的价值呢?它更多的是一个判断,作用层次和趋势上的一个判断,比较有意义。但是如果你不掌握药物功效,只知道它的五味,这是不够的,但是它比古代的地位是要降低的,这也是事实。我们再提提这个药物的这个升降浮沉,这一块我为什么要提一下,因为有一点是我们要大家注意的,就是说升和降、浮和沉,它就是我们古代拿来用做反映药物作用趋势的术语,就是说古人在那里应用这个词语的时候,他就是用升降浮沉来代表。但有一些书上就会过分的强调这个。尤其是明代以后的书,他除了讲升降浮沉以外,还特别强调了气味的厚薄,当然气味厚薄这句话是出自于《*帝内经》,但他这个呢就有点讲的神乎其神,尤其是明清以后有一个学说叫法象药理学,这个学说开始比较盛行,这个学说呢有它的好处,最好的地方就便于大家去理解药物,让你对药物啊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例如色白入肺,你就知道白色的药物入肺,泽泻长于水中,坚硬挺拔,自下而上,因此善于利水。但是法象药理学是有它很大的问题的,包括现在还有好多的名家还在用这个,有好的地方,但是他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我举一个例子,法象药理学当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学过中药学的人都知道,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是不是这样的啊?我想这个应该好多老师都应该是这么讲的吧,大家有印象吗?啊,唯独旋覆花独降,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教我他也用这个话,后来我发现读着读着以后,这个话讲的不对,所以我记得是在16岁的时候,我就问了我祖父这个问题,我说你这话讲的是不对的,老爷子那时就很生气啊,哎,你书倒是没读几本,一天到晚奇思异想啊。我说我给你讲两个例子,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啊?我说旋覆花是降是对的,那我说你前段时间给我讲过芫花吧,芫花这个药是治什么的,它就是峻下逐水嘛,那这个药的作用是能引起腹泻拉肚子,我说这个药难道作用向上吗?不对吧,这是第一个啊。第二个我说槐花,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现在大家都把这个药贴上了标签,拿来治疗痔疮、热性出血,我说这个药好像也是作用往下的吧?那不然它怎么都是沉降嘛?你看清热泻火凉血,那这药不是往下、入血分吗?对吧,清血热嘛,那照这个来说,它不是向下那是啥?我再讲一个,止咳平喘药有一个叫款冬花,款冬花这个药是偏平喘的,我说这个药不是下气的嘛,你看它叫止咳平喘,它不是向下嘛,老爷子听听觉得有道理哎。确实临床上有一些花,可能是作用向上,但是咱们更多用的花如“梅花、玫瑰花、代代花”等,少了又少像菊花那还真的是向上的?大部分花药啊,至少不太明确,很多花其实都向下的。说明古人这个东西,所谓诸花皆升的概念,它其实是从花的这个一样子到法相药理来讲的,所以啊,我们以前学习的东西可能不是特别准确啊,以后会讲到细辛啊,也是这样啊。不过呢,我们常用的药物中,有些确实具有双向的作用,有向上、向下走的,我们刚才讲的前胡这个例子就是,只是前胡向下的力远远要比向上的力要大,这是实话。还有一个川芎,川芎这个它能上行头目也能下行血海,但是川芎上行的力比下行的力量大,这个也是它的特性,所以假如你要用川芎下行血海,你一定要跟那些具有下降药合用,才会凸现出来。但是川芎它向上的力都不用别人来带它,它就能够把它带出去。这个药物当中,它有一个最大的趋势,也有一个就是最大的力和最大的偏性和它最大的性能,有的性能,所谓的东西,它不需要别人来帮助,直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就是他最牛的地方,也是最最厉害的地方。例如麻*,麻*的这个发散力道远远要比什么紫苏啊、生姜啊作用的力要大的多,它就是发散,它能散水,它能开盖,非常的厉害,生麻*,对吧,它所谓的治水肿,它所谓的发汗,大家一定要清楚麻*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利水药,那就麻烦了,如果你是只会知道一个功效,而不知道它是怎么起这个功效的,那你这个药还是不会用的。例如细辛,细辛这个药它是三不靠,它论发散的这个力比不过麻*,它论温肺化饮的力比不过干姜,论止咳这个药比不过五味子。它啥都能一点,它啥都不行,但是细辛有一个谁都没有的功效,它入肾,你去看书上写的很明确,从神农本草经就给你讲,最早细辛就是拿来做止咳下气,但是它入肾经,它芳香走窜入骨。还有几分钟,我们讲最后一个概念啊,讲归经。归经讲的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没问题吧?大家都学过,但是大家请注意,归经的概念不是神农本草经年代的一个概念,所以你去看神农本草经的时候有归经吗?没有的。这个学说差不多是什么时候开始呢?其实是在唐代差不多,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陈藏器先生的时候。应该是在《本草拾遗》才开始的进行了一个总结,就是说大家了解归经这个概念,其实是在唐代差不多开始的。归经的最大的好处,就便于大家理解,例如刚才说的麻*归肺、膀胱经,唉,你自己记住它,入这个脏腑,入所属的经络有相应病变,你就可以选用入这个药的作用,就是说这个药大家要记住啊,所谓的这个归经的理念是什么呢?就这个药,特别容易容易作用在哪。当然,这个所谓的肺,膀胱包括两个,一,这个肺指的即是脏腑的肺;第二也很有可能指的是经络的肺经,手太阴肺经。有很多所谓的归经,他指的是经络的概念,它不是脏腑的概念,这点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你不信看你的书,书上是不是写的很清楚啊,唉,搞糊涂的是你自己以前的读书的时候是没有读清楚,所谓的归经是以脏腑,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致具体病症为依据的。书上有很多,例如麻*的膀胱经指的既是脏腑,也是经络,但是有一些它指的就仅仅是经络,不是指脏腑的很多很多,例如羌活,羌活这个药它在归什么经?归膀胱经。这个就告诉你,为什么他要特别强调?难道羌活它的作用在膀胱吗?不能,但是他归膀胱经什么意思啊?归足太阳膀胱经,唉,他强调突出的是经络的循经,我是举个例子啊,羌活所以啊,大家读书不能读死了,你又要灵活的读书,你还要辩证分析的去看我们临床上这个东西啊,就类似的,好,那么应该说是这个学说完整地体现出来啊,应该是在唐宋后。完整的书上差不多应该成型完整的推论最盛行肯定是在金元之后啊,但是最早的在本草书上的记载,对于药物的这个东西归纳,应该是在唐代的本草书当中就已经看到了,但是再往前你去看没有的啊,神农本草经当中有性味,或者叫气味,记载了功效和作用的记载,没有这个归经的记载,而且归经的记载是会变的。我们今天讲的其实是第一课,总论,下次开始就到各个章节当中逐步的把药给大家讲一讲。张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