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继续看麻*升麻汤中的药物构成。上次我们说到了葳蕤,条文中又说一作菖蒲,就是说有的版本,把这个葳蕤是写作菖蒲的。那菖蒲也是可以入药的。
《神农本草经》说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主耳聋痈疽,温肠胃,止小便利,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生池泽。菖蒲现在最常用的用途就是驱虫,古代文人喜欢在文案上供养菖蒲,许多古画中都有菖蒲的形象出现。
吴克潜则记载了菖蒲的解毒神功以及各种神奇的用法。菖蒲南人多常用置食水中,或加矾少许,解一切毒,周颠仙曰常食菖蒲饮水,永无腹痛之疾,沈金鳌曰治禁口痢,屡用屡效,道藏经曰能治一切风,手足顽痹瘫痪不遂。正传曰九节菖蒲去毛捣末,入黑猪心一个,批开煮服,治癫痫风疾,著名方剂有菖蒲丸(石菖蒲人参丹参天冬麦冬赤石脂)。治小儿心气不足,不能言语。又醋糊丸棉裹置耳中,治耳内卒痛,聋闭不闻,有菖蒲益智丸(菖蒲远志人参桔梗牛膝附子茯苓桂心),治健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心定神聪明耳目均效。
接下来,芍药,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天门冬,又是个我们之前没见过的。
《神农本草经》说天门冬,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肾髓,原来是味补肾药啊,杀三虫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天门冬是清虚热润燥痰的要药,所以天门冬是凉而润的药,和知母有点类似,主肺气咳逆,风湿偏痹益肌肤,保肺气治消渴,疗咳血,看上去还可以治肺结核之类的病呢。
吴克潜说天冬麦冬性相近,故一般方剂二药并用。仲醇曰痰之标在脾胃肺,其本在肾,若非肾家有火,炎上薄肺,煎熬津而成黏腻,则痰何自成。天冬味苦气寒,能清热保肺,下通于肾,故为消痰止咳必用要药,观此则天冬治痰乃治本元不足虚火所生之痰,而与外感咳嗽,痰饮咳嗽,虚寒咳嗽,风火咳喘等均不相同,著名方剂如天门冬散治小儿心胸烦闷,体热咳嗽。三才封髓丹治虚火上炎,梦遗失精,滋阴养血,降心火益肾水。三才丸治气血俱虚,虚劳咳嗽。天王补心丹治心血不足,津液枯涸,健忘怔忡。天门冬秉水阴,能滋肺以清气分。天门冬是有使用禁忌的,胃虚无热及泻者均忌,这是因为天门冬是寒凉药嘛,另外还有条禁忌是忌鲤鱼。
好了,麻*升麻汤中的十四味药,我们基本都了解了,那我们就把这十四味药过一遍,试着归归类,来揣摩一下仲景的组方思路。就算揣摩不出来组方思路,至少也大致了解方剂构成吧。
我们来复习一下麻*升麻汤中有哪十四味药,麻*,这是份量最重的,二两半,其次是升麻、当归,这是份量次之的,一两一分,份量就减半了,接下来是知母,*芩,葳蕤,都是十八铢,再下来是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都是六铢。
看上去很杂,对不对?从寒热上讲,比如像知母、*芩、葳蕤、天门冬、石膏这些都是典型的清热药,其中知母和天门冬都又寒凉又滋润的。而另一味比较滋润的药是当归,而麻*、桂枝、干姜这些都是温阳的药,偏热性一些。另外还有茯苓、白术这是去湿利水的,当归是补血的,炙甘草当然就是调和诸药的。这样看起来十四味药中,寒凉药相对多一些,温热药少一点,但寒药热药都有,还有去湿利水,还有补血,我们对这个组方思路还是毫无头绪,对不对?
那麻*升麻汤把这十四味药捏到一起,究竟是在做什么呢?我们就下次再说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