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块陈皮,揭开中药的秘密,这是真的吗 [复制链接]

1#
很多人都知道陈皮,它具有很好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效果,是一味临床常用的调治疾病或养生保健的中药。陈皮,是小乔木橘的成熟果皮。但是从采摘的成熟橘子剥的新鲜橘皮到临床使用的陈皮,可不只是晾晒、干燥那么简单。我们常用的陈皮主要分为川陈皮和广陈皮两大类。一般从采摘的成熟橘子剥的新鲜橘皮,要经过清洗、切片或条、晾晒,后再经三蒸三晒,然后在通风干燥处放置三年以上等多道制作工艺,才能成为我们临床常用的调治疾病或养生保健的陈皮。这个过程就是中药的炮制,也称炮炙、修治、或修事。我们常用的中药一般来自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我们临床一般不直接使用生药材,而是要将这些生药材进行一般清洗、修治、特殊处理等,使得这些药材既能充分发挥其疗效,又能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我们把这个过程就称为中药的炮制。大家看过中医,如果到过百年老字号中药店同仁堂抓过药,想必看见过挂在同仁堂店门口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幅对联不但见证了同仁堂这家三百年老中药店铺的成长经历,也恰如其分的反映了传统中医中药人在选择、炮制中药过程中谨慎小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为中药炮制是否得当,不但关系到中药的效果,少数毒性和烈性药物的合理炮制,也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如果炮制或者使用不当,有时候甚至性命攸关。古医典记载有这么一病案,有一位咳喘病人请了一位当地有名的老中医来看病,老中医给他仔细号脉诊断之后,按辨证的结果给他开了药方,谁知几付药下肚,他的病情非但没有见好,反而出现浑身大汗淋漓,身体越加虚弱,病情很快加重,不久便一命嗚呼。病人家属一怒之下便将这位老中医告到了官府。县太爷也是一位略懂医的人,他拿起药方仔细研究,发现药证对路,用药并没有出错,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最后,他把病人用过的药渣拿来查验,发现其中的麻*用的是生麻*,而并非原药方中开的炙麻*。原来是药房抓药的人出了错,把原药方中的炙麻*抓成了生麻*,最后导致了严重后果(生麻*功效偏于发汗解表,而炙麻*,则是生麻*经过炮制以后的产物,对于止咳平喘有良效)。唉,其实,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医疗事故或悲剧也时有发生,或者由于医者的医疗水平,或者由于医者的疏忽大意,或者由于一些医疗流程不够完善等等原因。“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医疗行业是确实是一个特殊行业,是一个事关最宝贵的人的生命的行业,所有涉医者哪怕只是药房抓药的郎中当需谨慎!谨慎!再谨慎!也难怪大医孙思邈一再告诫,“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另外,我还经常想,如果上面那位古人患者和家属认得生麻*和炙麻*的话,那么这个医疗事故或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如果当今社会我们患者和患者家属也懂得一些医疗常识,懂得一些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知识的话,也许也会有助于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事故,甚至会少患病。这也是我这些年常在工作之余写一些健康科普类书籍或文章的原因或动力吧。

下面,我就讲讲传统中药炮制的一些知识。

关于中药“炮制”的起源

查阅古代文献,便可知,“炮”是指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则代表更为广泛的加工处理技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所谓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患者临床所呈现的证候的不同,用不同性味和功效的中药配伍组成方剂,补偏救弊,调和人体脏腑气血,达到调治疾病或养生保健的目的。可是,新鲜采摘下来的中药药材,或者具有毒性,或者含有杂质,或者某种特性和功效偏胜,或者治疗范围比较局限,或者形状不利于贮藏、保护和服用,并不能完全适合临床用药的需要,这该怎么办呢?我们的先辈们,从食物的加工处理中首先获得了灵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明了一整套丰富多彩的制药加工技术,使得这个难题得到了解决。将中药生品脱胎换骨,它打上了我国传统中医中药文化的深刻烙印。

传统中药炮制图

历史上三部重要的中药炮制专著

在我国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历程上,有关典籍数不胜数,其中有三部专著最最重要。

雷敩(xiào)的《雷公炮炙论》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该书记载了约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在前人炮制技术的基础上,又将整个中药炮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其中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培、炮、煅、浸、飞等。其中蒸又分为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为盐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为蜜炙、酥蜜炙、猪脂炙、药汁炙;浸分为盐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浆水浸、药汁浸、酒浸、醋浸等,为临床用药的中药炮制提供了重要的宝贵经验和方法,其中的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雷公炮炙论》

缪希雍的《炮炙大法》

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这是继《雷公炮炙论》后的第二部关于中药炮制的专著。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缪希雍结合个人经验,分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虫角等十四类,记述了种药物的炮炙方法,总结了中药炮制大法十七种。对于炮制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炮炙大法》

张仲岩《修事指南》

清代,张仲岩的《修事指南》同样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各家本草著作中有关中药炮制的文献资料,记载了种药物具体的炮炙方法,是非常实用的中药炮炙专著。堪称我国第三部炮制学专著。

《修事指南》

中药炮制的原理

中药炮制为什么能改变各种药物性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其实,中药炮制的原理非常简单,它运用的仍然是我们传统中医理论中“亢害承制,制则生化”的原则。用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药物有了偏性,并不能完全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这时我们就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改变其偏性,制约其不能适应临床的,同时突出临床需要的那部分性能。举个简单的例子,中药生白术生品虽能补脾益气,但其性壅滞,服后容易导致腹胀,而把生白术炒焦后即炒白术,不仅能能补脾益气,而且同时去除了它壅滞的性能,又能开胃促进食欲。常见中药炮制的方法

传统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很多种,总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制霜(如西瓜霜)、发酵(如神曲、淡豆豉)、发芽(如麦芽)等。

修治,如挑拣、刮、刷、剪、切片、粉碎等。

水制,是将药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处理,使得药物洁净、或者变软易切片,或使得矿物类药物变得纯净、细腻,同时能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作用等。通常包括洗、淘、浸、润、渍、腌、水飞等。

火制,是药材直接或间接(或加入其他辅料)放置火上加热处理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把质地坚硬的药物,使之变得脆、酥便于制剂,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容易发挥药效,防止药物的霉变,还能使少数有毒或药性猛烈的药物,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常主要采用炒、煨、炮、煅、炼、烘、焙、烤等火制方法。

水火共制,则是结合水火两种方法,常见的有炙、煮、淬、蒸法等。看来这传统中药炮制的学问可真是不少。

附:部分常用不同炮制方法的养生中药功效比较

1、山楂,常分为生山楂和炒山楂(或焦山楂)。

生山楂,就是在秋季采摘成熟的山楂果,洗净、切片、干燥即可,具有行气散淤、消食化积的功效。而炒山楂(焦山楂),是把生山楂再进行炒制,其消食益胃功效增强,而其行气散淤则基本丧失。因此,临床中用于消食益胃时多用炒山楂(或焦山楂),而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治或养生保健则多用生山楂。

生山楂和焦山楂图

2、地*,常分为生地*和熟地*。

生地*,就是在秋季挖出草本植物地*的根,然后洗净、切片、干燥即可,其性寒味甘苦,长于清热凉血。而熟地*,是把生地*用*酒反复蒸晒后,就为熟地*,其性转化为微温,其功效则以补肾养血见长,如在补肾阴的六味地*丸和益气养血的八珍汤中都用的是熟地*。

生地*和熟地*图

3、何首乌,常分为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

生何首乌,就是在秋季挖出草本植物何首乌的块根,然后洗净、切厚片、干燥即可,能泻下通便。而制何首乌,就是把生何首乌用黑豆汁蒸熟晒干后,就为制何首乌,其长于补肝肾、乌发益精血,而其泻下作用基本没有了。

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图

声明:本文转自“杏林老杜”,分享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