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总会有一些比较典型的脉象,这种脉象总是对应某个方子。也可以说是见某脉则知用某方了。
对于中医学子来说,方症对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中还有方脉对应,方与腹证对应,方与舌像对应。这些对应,实际上就相当于个人的经验了。这些临床极为有效的对应,每个人掌握的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这些经验的发现和积累,往往来之不易。因此,大多都是不会轻易外传给别人的。如果大家对于这些对应都能熟悉地掌握,必能在临床中独挡一面。
方症对应,张仲景已经无私地在《伤寒论》中总结给我们。当然,《伤寒论》中其实还包含有方与腹证的对应和方脉对应。方症对应,已经有很多学者做了非常充分的工作。方与腹证的对应,日本学者已经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如《腹证奇览》一书。方脉对应相对论述得比较少。我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把我临床中的实践心得总结出来,列编有序,奉献给那些真正热爱中医的有缘人。
下面用病案说明:麻*汤脉。
这是我儿子的病案。8岁,男,也没有特别不舒服,就是突然非常容易鼻塞流涕,反反复复。我也没有放在心上。有一天,他竟然主动跟我说要我给他开点中药喝。我觉得可能是他真觉得有不舒服了,不然也不会主动要求喝药啊。
胃口二便睡眠都好。有点怕冷,无发热头痛。口臭。
打脉发现右关脉浮紧,其余各部偏沉偏紧,左关重按偏滑有力。舌苔*腻。
脉象如下:
那么,这个右寸的浮紧,就是典型的麻*汤脉象了。根据脉象总体以及舌象,处方如下:
根据右寸的浮紧,麻*汤无疑。根据舌苔*腻口臭,选用半夏泻心汤祛除这个*腻的舌苔(中焦的湿热),根据左关沉滑有力,选用小柴胡汤。
喝了2天药,鼻塞流涕完全好了。第三天下午,突然出现发热,疲倦,身重无力。连爬楼梯都没有力气。是把他背上来的。
打脉发现,脉象完全变了。一点紧的感觉也没有。原来右脉关尺紧而偏沉细。现在变得大而缓,略滑,脉气略显得弱。左脉基本正常。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身体里本来就有湿热。用了麻*汤以后,将这表寒一解开,湿热就顺势发出来了。
为什么有湿热在脉象上没有能显示出来呢?这是因为风寒太重,脉像的紧,将这个本来应该出现的缓滑而弱的湿热脉象给掩盖住了。所以,我们在临床的时候,除了脉症,舌象和体征也很重要。
因为脉象总体还缓和,就没有做任何处理。他洗了澡,睡了一觉,第二天就完全好了。以后也没有再反复鼻塞流涕。
那么反思一下这个案例。为什么用了半夏泻心汤在一起了,还是没能将这湿热压得住呢?
因为应该用的是龙胆泻肝汤。用方不对的缘故。
为什么说是要用龙胆泻肝汤呢?以后的案例将会分析这个问题。
欢迎同道交流指正!
董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