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麻黄汤退小儿高热的体会 [复制链接]

1#

麻*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在温病的治疗中,麻*汤属于禁用之方,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然而细阅《伤寒论》,以及参证临床实战中的认识,我觉得此论是否定得适当,还是值得商讨的。《伤寒论》第五十八条明文写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汤。”这里说到的浮数之脉,无疑指的是风温在表之脉。这虽然不是麻*汤的主症,而且带有一定的伸缩性,但是即使如此,却足以证明麻*汤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延伸。这里说到的条件表现为以下2点:


  1.必须是邪未入里,表邪欲散的无汗之症。


  2.要讲究舌诊。如舌尖甚红,白苔薄润,则投之不妨。


  典型病例


  蕲某,女,3岁。年11月14日初诊。家长诉患儿在半月前大叶性肺炎初愈。因护理不周,体质未健,今又患感冒。初起咳嗽无汗,子时热起,体温38.2℃。经询问,患儿在就诊前,曾服辛凉解表之药,并已经注射青霉素2次,口服发汗退烧西药等,仍无汗发热。西医诊断为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其母自述患儿此次外感情况和上次完全相同,所以忧心忡忡,生怕再次引发肺炎。患儿就诊时,体温仍为38.2℃,咳嗽有痰,咽喉肿。其脉浮数,左小右大,舌尖甚红,苔薄白而润根腻,此时只有解表,方可望愈。


  处方:麻*9g,桂枝6g,杏仁6g,苏子6g,莱菔子6g,甘草3g。1剂。


  上药服后,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7℃。余热未传,舌尖已转红少苔,脉数略减。效不更方,传解为治。


  处方:羌活6g,蒲公英10g,板蓝根10g,牛蒡子6g,建曲6g。1剂。


  药后几个小时体温已降至36.1℃。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舌已不红,苔白根厚脉缓。转以调理脾胃而愈。


  此诊用药不过2剂,价值几元钱。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由此可见,麻*汤在温病治疗中,也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视其为异途,将其完全排斥在外。(张志励宁夏和泰堂中医研究院)

麻*汤退小儿高热的体会

麻*汤对于一个中医人士可能没有不知道的,都知道是一个外感风寒的主方,都知道它的主症是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体痛。但真正用他的人还是少,因为自古以来,都认为其是一个发汗峻剂,谁也不敢轻易的去试。

我所治疗的5个1-3岁的小儿患者,也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试用的,可真没有想到,效果是如此的难以预料。这5医院的同事的子女,小的1岁多,大的3岁多,皆是感冒引起的高热,基本都是在39度以上,都用过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以及抗感冒类解热镇痛类药,以及地米,PV等,体温反反复复数天都没有降下来,因是同事关系和对我的一点信任,就来找我用中药治疗,无法推脱之下,只好依据症状:高热,无汗,口不渴,不欲饮水,舌淡苔不*厚,辨为风寒外束,卫阳闭郁。疏麻*汤原方减量与之,不盖被,多饮米汤,四小时一次,以其出微汗即停服。全部一剂全愈。几次运用,让我重新对经方的用法作了一些思考,汗后不能用麻*,改用桂枝这是伤寒论的一个论点,但5例患儿中全部用过退热药及地米,皆出过汗,用麻*汤未见有不良反应,反是一汗而解。这说明麻*汤的使用并不局限于未汗之前,汗后同样可以使用,关键是用时仍无汗,无时时自汗出,内无化热。

上文来源于爱爱医学论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