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讲坛:
言之有物,闻之有益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剂的临床辨证应用
主讲人:方志山
提示:42条-48条。
文末有本堂课视频
四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四三、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四四、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四五、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四六、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汤主之。
四七、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四八、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我们先复习一下前面的,前面的就是讲的麻*汤和桂枝汤这两个主要的方子,它们的区别是什么?麻*汤是影响到津气,桂枝汤影响到气血,这个时候在应用到感冒的时候或者是外感的时候,到底我们是要选用麻*汤还是选用桂枝汤,这个就很难确定到底是病在气血还是病在津气,这个就非常难以确定。临床上,你怎么样拿出一个指标来说这个(病是在气血,还是在津气),所以这个问题不单是我们,张仲景自己也在讨论,他在书里面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性?因此最早的提了一个什么?就是用“有汗、无汗”来区分到底是用麻*汤还是用桂枝汤,是不是?但请问,理论上大家是这么考虑、这么看,但是在临床上有用吗?有没有用?也很难、非常难以确定用“有汗、无汗”来界定是用麻*汤还是用桂枝汤,你看说的很简单,42条:“当以汗解”,是不是?
我们看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从“当以汗解”,你觉得它所针对的症状是有汗还是无汗?所以很难。第二个,你怎么知道他有汗无汗?你看感冒发烧了,到底是有汗还是无汗,像这么冷的天气,怎么能看出他是无汗的?脱了裤子衣服来看一下?所以这“有汗、无汗”非常难以理解。我们看12条的时候,在12条的时候讲到一个症状就是什么?“阳浮而阴弱”,说到这个脉象了。前面复习过了,我们先回到42条,今天讲42到57条,这一系列条文说的是什么?把前面当成一个教科书,就是讲正常的情况。学了这些正常的以后,我们假设当时这些人去应用,像老师教给你们了,从第1条到41条,就是让你们知道麻*汤和桂枝汤,讲完以后,大家去应用,用完以后是不是会碰见各式各样的难题?按照你跟我讲的,我按照这样子来用不一定有效,这个时候就有一些临床上应用的心得体会,有没有?所以这一篇传统上把它变成什么?叫做发汗剂的临床辨证应用,实际上这个提法很对,但是未必能记得到这里面的趣味?这些条文就是书者,编《伤寒论》的人到处去打听,打听完以后人家说完了以后,这些条文明显不属于理论性的,明显属于经验性的,因此这一段条文应该是发汗剂的临床应用心得,就相当于仲景自己的临床经验。这样子我们提出,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很难从有汗无汗来确定什么情况下是用桂枝汤和麻*汤。这里面提出了一个桂枝汤和麻*汤应用的方案,我们看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我们首先在这边设一个问题,“脉浮弱者”传统的理解就是体虚,所以就是太阳病感受外邪以后,体质虚的人用桂枝汤,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提法并不准确,这条应该是作为区别麻*汤和桂枝汤的指标。你选择是麻*剂和桂枝剂的一个指标,临床上要把它看成指标,有人这么去操作。还有,这个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当外感风寒的时候,有没有一张通用的方子?有没有?有这张通用剂,一般是桂枝汤,而不是麻*汤,也是这个书里面的意思,我们看一下,开始解释。“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这个“脉浮弱”什么意思?好。正常的情况下感受外感以后体温就会升高,正常的人感受感冒以后,人体的免疫力奋起抗争,体温升高,这时候脉象应该是有力的,快的,是吧?在这种状态下,你摸到的脉象还是怎么样?说白了他就是烧不起来,明白吗?好,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样?投桂枝汤。接下来43条,我们今天的讲法是,我们每一条这样子过一下、解释一下。然后在解释完了以后我们再来讲一个大意,总结一下,我们看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我跟你讲这个条文也并非仲景所写,一般也来源于什么?也来源于临床上同学之间的这种笔记。为什么?因为这个条文解释不通,能看得出来吗?第一个他说“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请问这个人存不存在变病?(学生答:应该有,不然干嘛要用下法?)对,下完以后出现了微喘,是不是?然后又表不解,厚朴杏子汤很显然是什么?很显然整个它的处理方案是“表未解”仍然要从表处理,用桂枝汤;但是因为他既然有这种喘息,随手再加一个厚朴杏子汤,是不是?给它加上去,恰恰是这种随意的加减法也暴露了什么,也暴露了张仲景在临床应用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是一种方元加减术,没有读过我的方元说法的听不懂,就是一种方元加减术,有没有辨证,这个条文当中有没有辨证?完全没有。是不是?我们看一下他的思维就是这样子。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条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太阳病有表证,当先解表,不论有没有里证,当先解表。第二个,如果是要解表的,如果“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这个条文就说明什么问题呢?“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他为什么不说“欲解外者,宜麻*汤”?实际上这个条文里面暴露了一个信息,桂枝汤作为解表剂的通用剂。那麻*汤为什么不能作为表证的通用剂?因为麻*汤太过劲,用起来的副作用比较大,不好把握是不是?有没有临床依据?我们今天的人接受了非常高等的教育,在汉代的时候,那时人的教育程度并没有比我们更高,而且人比我们更少,就几千万的人,甚至如果按照三国制来说,全国人口还达不到万,还没有我们下面一个漳州市那么多的人数,是不是?如果我们现在10亿人在做实验,肯定更有说服力是吧?所以我要讲这个问题是说,当时的人、医生未必有这么高的文化水平和哲学思想,然后学医的话未必会像我们现在这样子会辨证的,讲究这些花花活,所以更多的说你告诉我怎么打我就怎么打,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在50年前刚刚解放的时候,赤脚医生是不是都这么干呢?你给他讲那么多的辨证,你现在就是受的高等教育,读到博士的,他的辨证思维也未必很高。所以在汉代的时候,你这个东西要传出去,怎么样?有效率很高,我告诉你就是这么用。因此说的“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也就是说我们先不要管它知道吧?“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你想想看,这个条文里面就说明说的桂枝汤是一个什么?一个通用剂,有没有证据?有,但是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把它拿到临床上试一下,不管什么感冒,我们都这么用下去,看看效果怎么样,是不是?你们觉得有没有人这么用?有,我们中医药的期刊,还真有人去做这么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怎么样?是上海的几个医家,某一个医家他就是把桂枝汤拿来,不管风寒、风热的,都给用,效果很可靠,还没完,另外医家看了这个报告以后感觉很有意思,就把桂枝汤加了*芪,不管是风寒风热都给用下去,效果也很好。他们有后续,第一个报告和第二个报告是什么关系?前面是始作俑者,后面是看了文章报告以后也学一下,又写了一篇报告、追评,明白吧?这个条文我们在临床上也成立。关于44条文,我们经常看到先表后里,先里后表,经常在讲这种话,是不是?这种其实不好理解,我给他换了一个非常好理解的方案,这样子的它的视野就高了。我们所谓的表证,咱们所谓的表证实际上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全身的反应。发烧,发热,能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全身性疾病,整体性的病变?我们所谓的里证,比如说大便闭结了,比如咳嗽了,里面怎么着,是不是一个局部性的疾病?所以往往所谓的表证就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整体的病变,全身的病变,这种全身性的病变是很难定义某一种部位,然后局部性的疾病是怎么样?局部性的疾病就是局部的有一个病变,往往这种局部性的疾病,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什么肝炎、肾结石,或者伴有尿道感染、便秘等等类似这种东西,它到底是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一个原则,表急治表,里急治里,急之所处便是所治之道。但是在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疾病,为什么要先表而后里?有几个问题:第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影响到全身,大体上整体的状态不好,局部也很难治好,这是一个。第二个,这种整体性的病变一般比较好治,很快就弄过去了,而局部性的疾病一般人怎么样?一时半会儿他也死不了,很难有加强,是不是?我们看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其实这个条文跟44条都是什么?很接近的对不对?45是什么呢?45这个条文是追文。什么意思呢?在古文当中这个条文并不是仲景原文,这个条文是后续的人读了44条以后,写了一个对44条的注解,明白吗?这些注解,所以这个条文我们把它挑出来。接下去看46条,首先出现的一个血汗就是衄,流鼻血。关于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汤主之”。其实跟38条大青龙汤条文“发烦躁”是一样的。明白吧?46条我们给他加一个字,“剧者必衄,衄乃解。”“衄乃解”这三个字也是后来的一些好事者给嵌注进去的。“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其中“衄乃解”,这是没有的,明白吗?为什么这个是没有的?因为我们要设一个,服了麻*汤以后或者不服……的时候,邪气怎么样?邪气从血而出,他冒了这个血汗以后,一定解吗?不一定。我们读了这个条文以后,流了鼻血之后也就好了,是不是?不对吧?也就是说你得了外感以后,吃了这个药出了一身汗以后,出完汗以后这个表邪一定去吗?不一定。对不对?出了汗以后表证一定会没了吗?所以后面就开始说汗出不解,是不是?来,我们看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实际上是46条的什么?缩影,我们可以视为两个同学读了书以后,他们做的课堂笔记,知道吧?一个比较简单,制定者未必跟临床不符合。好,现在看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这48条是一篇什么呢?最典型的将笔记课堂笔记的嵌文录入到里面去,最后变成这么一篇文章。我们是根据古本康平本里面的嵌文,我们把这些嵌文挑出来,因为这些嵌文弄进去以后变得这么长的条文,基本上看不清楚他在说什么。我们把嵌文挑了以后就明白了,来我们看一下所有的嵌文,“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这句圈起来;“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圈起来,“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你看根据日本的古籍,这几个句子全部是嵌文。在流传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的宋本就把它当成一个原文弄进去,这个就完蛋了,你看什么这些嵌文是什么?早期《伤寒论》的注家,最早期的可能是唐以前的注家,他们就把课堂笔记或者是读书的心得给弄进去。我们圈出来以后你看,“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不得越,其人短气但坐,更发汗则愈。”这下整个文理通了,你把这些嵌注给它挖掉,整个条文就顺畅了。所以有时候读《伤寒论》的时候,往往被这些后世的医家注解过的条文,实际上这是他们读了伤寒论早期版本的这个书以后的心得体会。我们把挖的嵌注不看,我们把原文再看两遍。“二阳并病”有两个见证,“微汗出,不恶寒”我们知道这个病不在太阳,而靠近阳明,因为微有汗出,还有一点汗出,所以知道病不再完全在阳明。还有一点什么?还有一点太阳证,这样子就是什么意思?“二阳并病”就是什么?就是太阳病要转成阳明病,在太阳病变成阳明病的过程当中,所有的症状包括阳明证的症状也没有出现得很典型,太阳病的症状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转变过程当中出现的现象,应当以小发其汗自知。这个条文讲的是什么?就是太阳病转属阳明过程当中的变化。下节课将开讲:49条-52条。
观者须知:因是据临场口述之言而成文,未能三思,错必难免,大义如此,不可细研!
?麻*的渊源?太阳病中篇·麻*汤?太阳病篇·葛根汤?太阳病篇·葛根汤应用?太阳病篇·大青龙汤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原创不易,打赏鼓励~
方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