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用量:麻*(去节)、芍药、细辛、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用法:以水一斗,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在被调研的位医家中有8位擅长应用本方。主要为黑龙江、山东、安徽、河北、湖南、江苏、辽宁、四川、天津、云南等省市的内科医家。
1.使用指征及加减
本方的应用指征可概括为“外寒内饮”四个字。
①外寒征象: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身痛。
②内饮征象:咳喘,痰稀白呈泡沫状,胸痞,干呕,或见小便不利,周身水肿。
③舌脉征象:舌质淡,苔薄白而润或白滑;脉弦紧或浮弦。
医家大多对本方进行了加减应用,有的加胆南星、莱菔子、海浮石、马兜铃等化痰止咳药;有的与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同用;有的加石膏、*芩、银花、连翘、鱼腥草等清肺热药;有的加香附子、旋覆花等理气宽胸药。
2.主治病症
小青龙汤所主治的病症多属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间质性肺炎、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属外寒内饮证,亦可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3.处方用量及禁忌
关于本方药物用量,麻*6g~15g,白芍10g~15g,桂枝6g~15g,干姜3g~15g,细辛1.5g~10g,半夏10g~15g,甘草6g~15g,五味子3g~15g。
在使用禁忌方面,多数医家认为,外感风热,或痰热内蕴证不用;阴虚火旺、津伤便秘不用;脾阳不振,肾阳衰微不用;另水饮内停,但无外寒者,或有外寒,而无内饮者,一般也不宜使用。
丁莲蒂
炙麻*12g,白芍15g,细辛1.5g~3g,桂枝9g,干姜12g,半夏12g,五味子12g,甘草6g,莱菔子30g,苏子20g,白芥子15g。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出现呼吸衰竭或伴有高血压者,方中麻*当减量或慎用。
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咳喘证,宜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严重的情况下,一定要配合使用抗生素。症状缓解后可以中药汤剂为主,以巩固疗效,且能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康复。
刘瑞祥
麻*10g,白芍12g,干姜6g,细辛6g,五味子6g,桂枝9g,半夏10g,甘草6g。
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证。
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稀白呈泡沫状,气喘不得平卧,口不渴,四肢浮肿,身体重痛,胸痞,干呕,苔薄白而润,脉浮弦或浮紧。
外感风热,痰热内蕴的咳嗽,气急,痰*稠,发热,口渴,苔*,脉数;或脾阳不振,肾阳衰微之浮肿,咳喘等病不宜使用。误用则咳喘加剧,出现心悸,失眠,烦躁不宁,发热,口干,咽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本方主药为干姜、细辛、五味子,而非麻*、半夏,且用量相等。无汗用麻*,有汗用麻*根;肺寒停饮重者,干姜倍五味子;肺虚久咳重者,五味子倍干姜。外有风寒表证,内有痰湿的呼吸系统炎性疾病使用本方必定有效。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抗过敏、抗胆碱能神经,直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临床加减应用治疗哮喘。对遗尿、幽门梗阻等病也取得显著疗效。
孙恩泽
麻*15g,白芍15g,细辛7.5g,干姜15g,桂枝15g,五味子15g,半夏15g,莱菔子20g,海浮石20g,马兜铃20g,甘草15g。
外寒内饮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
恶寒、发热、不渴、无汗浮肿,身体疼痛,胸痞干呕,咳喘,脉浮。
阴虚火旺,津伤便秘者忌用。
本方经多年临床观察不但有平喘作用,还具有抗过敏及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肺功能作用。
李孔定
麻*10g,桂枝10g,赤芍30g,干姜10g,北细辛6g,法半夏15g,五味子10g,甘草10g。
支气管哮喘。
喘咳,咯白色稀痰,舌淡,苔白滑。
咳喘、咯痰*稠,舌红苔薄少津禁用。体弱久病者亦非所宜。误用可致大汗淋漓,咳喘加重,痰稠,咳吐不利。
血象高,感染重者,可加入*芩、鱼腥草;胸满闷或痛者,加香附子、旋覆花。
本方仅限于咳喘急性期暂用,缓解后则应以扶正为主。
支气管哮喘(寒痰射肺型)
王某,女,35岁,绵阳市物资局干部。年立夏节后出现白天胸闷气紧,夜间九时许气喘心烦,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服西药抗生素,氨茶碱等缓解入睡,次日病发如故。待至白露节前后不药而愈。年年如此,无一例外。年6月2日来诊,病发如前,面色微*,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证属寒痰射肺,气道壅滞,治宜温化寒痰,宣肺平喘,拟小青龙汤加味:麻*10g,桂枝12g,赤芍、法半夏、香附子、鱼腥草各30g,干姜10g,北细辛5g,五味子12g,旋覆花15g,甘草12g,煎服2剂,症情缓解。后以五味异功散加*芪、女贞子、淫羊藿、鸡血藤等调治。
周仲瑛
麻*,桂枝,白芍,干姜,五味子,细辛,法半夏,炙甘草。
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喘、哮喘的外寒内饮证。
喘咳痰鸣,痰白清稀,怕冷,苔白滑,脉弦紧。多为急性发作阶段。
虚寒、痰热等咳喘、哮证忌用。
哮喘(寒饮伏肺型)
余某,女52岁。哮喘数年,反复发作,去冬受寒剧发,至今2个月有余不愈,喉中哮鸣,呼吸急促,胸膈满闷,咳痰稀薄色白有泡,面青晦,形寒背冷,苔白滑而润,脉细弦。寒饮伏肺,肺失宣畅,治予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法,仿小青龙汤意:炙麻*6g,桂枝6g,细辛3g,干姜3g,半夏10g,炙甘草3g,杏仁10g,白前10g,紫菀10g,款冬花10g,苏子10g,橘皮6g,服1周哮喘已平。
周继曾
麻*6g,桂枝6g,芍药10g,干姜6g,半夏10g,细辛3g,五味子15g,炙甘草10g,陈皮15g。
外感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源性心脏病喘息不能平卧者。
咳喘不能平卧,痰多而稀或呈泡沫样痰,并伴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风湿性心脏病及哮喘证属肾阴虚者不用本方,以免耗伤阴津加重肾虚。痰*稠者慎用本方。
支气管肺炎
王某,男,56岁。1个月来咳嗽、喘息不能平卧,夜间尤甚,咳吐白色泡沫样痰,量多。两肺闻哮鸣音及水泡音。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与小青龙汤7剂,咳喘明显减轻,痰减少。继服7剂而愈。
郭庆贺
麻*7~15g,桂枝10~
10g,干姜3~7g,五味子3~7g,细辛3~7g,半夏10~15g,白芍10~15g,炙甘草5~10g。
急性肾炎,支气管炎。
①表寒:恶寒,脉浮,或发热,或身痛;②肺逆:咳,喘,哮;③下闭:小便不利;④内饮:咯吐稀涎、白沫,或呕吐痰涎;⑤水停:周身水肿。
有水饮内停而无外寒者,一般不宜使用;有外寒而无内饮、水停者忌用。
无论是支气管炎,还是肾炎水肿,只要具备外寒内饮或外寒内水之征,即可考虑使用本方。若有热者,可用本方加石膏。治疗支气管炎,常配紫菀、杏仁,或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若有感染者,可加鱼腥草、*芩、胆南星、银花、连翘之属。对于肾炎水肿,本方只适合于表寒、下闭、身肿者,有热,可加石膏。一旦表寒下闭解除,即需转方。用本方治此病症主要得利于两点:一者借麻、桂、辛、姜(可用生姜)温散表寒,使汗出寒解;二者借麻、辛、姜开提肺气,以通水道。有时可酌加淡渗之品。
急性肾小球肾炎
郭某,女,23岁。眼睑及双下肢浮肿20天,伴恶寒发热,呕吐黏沫,尿少色*。舌苔薄白而腻,脉浮滑。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以小青龙汤加连翘、白茅根、车前子等,3剂后汗出热退,小便增多,肿消呕止。
梁冰
麻*10~15g,芍药10g,细辛10g,干姜6~9g,桂枝10~15g,半夏10g,五味子10g,甘草10g。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外感风寒,内存宿痰者。
痰热内壅者不宜,误用后会助热炼痰,加重咳喘。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名中医方药传真》,*煌,史欣德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本文由订阅号杏林墨香编辑整理整理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文中方药,非执业医师不可擅自服用,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杏林墨香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