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仲景的一方,渴,喘,利,噎,满用此 [复制链接]

1#

小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是张仲景的经典名方,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其方剂组成为麻*三两(去节),桂枝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加杏仁半升。

对于小青龙汤的条文在《伤寒论》中有两条,在《金匮要略》中有三条,《伤寒论》中的两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分别为:“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系小青龙汤证的基本病机。伤寒表不解,也就是寒邪袭表,表不解,即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紧等。心下有水气,是胃脘部有水饮邪气停留。包括《金匮要略》中的条文,“病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妇人吐涎沫”,同样,也都是停水之证,故其病机主要就是水饮内停,寒水相结。我们就以张仲景的条文,简单说一下小青龙汤的主要症状。发热为寒闭肌表,“咳喘”是水邪犯肺,也就是所说的水寒相结,寒水射肺,导致肺失宣降引起的;“干呕”是寒水犯胃,胃气上逆引起的;“渴”是因为水饮内停,津液不能正常运化代谢,导致口中津液不足,故口渴。“利”就是大便溏泄,是水邪浸渍肠道所引起的;“噎”是邪气阻滞胸中气机,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小便不利,少腹满”,是水邪流注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所引起的;“吐涎沫”也是上焦寒饮停滞的表现。

除了上面这些主要症状外,对于寒饮相结,寒水射肺的诊断还有许多辅助症状,用以参考,如寒水射肺的咳喘,常咳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痰,落地须臾则化成为水样。咳喘夜间较重,甚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水气的临床证候,观其面色微青或黧黑不华,或头额、目周、鼻柱、双颊、颏部有黑斑的患者,刘渡舟先生称之为“水环”。另外患者常有眼睑以及面部浮肿等症状。观患者的舌质淡嫩、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润,或水滑舌;这些外在表现都是我们诊断此证的依据。当然,这些症状不一定都一起表现,但这些足以给医者提供很好的借鉴。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温内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的佐证。对此外寒内饮,寒饮互结之证,治疗宜解表与温化寒饮配合,表里双解。方中麻*、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以行水。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用此方治疗,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张仲景的方剂,一方多用,全在于药物剂量的调配

方剂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辛散酸敛,用酸收的五味子和温散的细辛调整肺部功能,干姜温化太阴的寒饮,三药开阖有度,既可助麻桂温散寒饮,又可防肺气耗散,是张仲景治疗寒饮咳喘必用的药物,三者缺一不可。故陈修园说:“《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子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但此方燥烈有余,若长服此药,易伤阴而动血,适合于咳喘发作期服用,除饮还需另寻它法,根据水饮停留的程度,可采用苓桂类方剂加减运用。

总之,此方主治外寒里饮证。其症状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等为辨证要点。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若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临床所见,服用本方多有捷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