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皮肤疾病秘验良方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并且累及人群较广,其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很大。典型的皮肤表现是境界清楚的具有银白色鳞屑的红色斑块。轻者可表现为几个银币大小的肘膝部位斑块,重者也可以全身皮肤受累。瘙痒、鳞屑和可见的斑块是困扰患者的主要问题。
银屑汤
生地*30g,怀山药30g,葛根30g,丹参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水蛭10g,北山楂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养血滋阴,活血化瘀。主治银屑病。
方中重用生地*,乃因生地*“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古今中医学者用生地*治疗顽固皮肤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医宗金鉴》消风散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中医理论,在大量祛风、除湿、止痒药中加入生地*、当归,以凉血、养血、活血,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后世治疗皮肤疾病的基础良方。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朱仁康治疗皮肤瘙痒亦善用生地*。朱老因考虑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喜用生地*作为凉血清热的主药,药量既大,使用范围亦广,常与牡丹皮、赤芍配伍,收效满意。
患者马某,女,61岁。患者于30余年前出现四肢散在红疹,上覆白色鳞屑,瘙痒明显,西医治疗未效。近2年来,患者头面、躯干均出现红疹,某医院诊断为银屑病,服药疗效不显。加以又患糖尿病,来刘师处调治。因其时周身瘙痒难忍,故要求先治此病。刻下:胸、腹、背部红疹,融合成片,头面、四肢均有红斑,上覆白色鳞屑,瘙痒明显,口干,舌红暗、苔少,脉细涩。证属阴虚血燥,血液不荣,故而成瘀,治宜滋阴活血化瘀。处方:生地*30g,怀山药30g,葛根30g,丹参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水蛭10g,北山楂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斑疹颜色稍淡,身痒亦减,但大便结。上方加玄参30g,14剂。
三诊:斑疹明显消退,鳞屑亦少,瘙痒大减,大便转调。效不更方,予二诊方30剂。
四诊:斑疹已消退,转而治疗糖尿病。此后随访1年余,皮疹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则为血虚夹瘀证,患者白色鳞屑、瘙痒明显、口干、苔少为阴血不足,失于滋养的表现;四肢红斑、舌红暗、脉细涩为血瘀证表现,因此治疗以滋阴养血、活血化瘀为法。
疏肝消银汤
生地*15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5g,白芍15g,柴胡21g,郁金15g,玄参21g,天冬12g,麦冬12g,炒槐米15g,土茯苓21g,金银花15g,连翘21g,苦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疏肝解郁,滋阴活血利湿。主治银屑病。
方中四物汤活血化瘀,养血和血。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透发郁热,活血。玄参、天冬、麦冬滋肾润肺、养脾胃之阴,加用苦参清热利湿,防滋阴助湿。炒槐米脏腑同治,表里双清。金银花、土茯苓、连翘清解热毒,力专效宏。全方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伤阴,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清热解毒不至于凉遏,滋阴养液而不助湿。
若皮损鲜红,舌红苔*,脉数,加蒲公英、牡丹皮、丹参;以肥厚斑块为主,舌暗边有瘀点、瘀斑,脉涩缓,加赤芍、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以皮损干燥、皱裂为主,加熟地*、天花粉、桃仁;如伴咽喉肿痛,舌红苔*,加板蓝根、大青叶、射干、山豆根;若伴食欲缺乏、腹胀等胃肠症状,舌质淡体胖大、苔腻,脉滑或濡缓,加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心烦失眠,舌尖红,苔薄*,脉滑数,加*连、栀子、莲子心、炒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大便秘结,舌红苔厚少津,加酒大*、枳壳;月经不调,有血块痛经,舌淡或暗边有瘀点、瘀斑,脉涩缓,加红花、益母草、丹参等。
瘙痒性皮肤病
瘙痒性皮肤病包括一组以瘙痒为突出表现的皮肤病,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多数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但一般多认为直接或间接与神经、精神因素密切相关,造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因此其防治除药物治疗外,尚需要积极查找病因,避免瘙痒诱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打断其恶性循环,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当归饮子
当归、*芪、蒺藜各15g,生地*、川芎、皂角刺、白芍各12g,荆芥、防风各10g,制何首乌9g,全蝎、苦参、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主治瘙痒性皮肤病。
当归饮子方中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活血,补中有通,补而不滞,四药配伍,养血活血;*芪补脾益气,生养气血;何首乌滋补阴精而化生为血,又可润肤止痒;蒺藜、荆芥、防风可祛内生之风燥,外愈六淫之邪气而止痒;甘草调和诸药。李老应用当归饮子,灵活加减,临床每用即验,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满意。
若痒甚为风盛者,加白鲜皮、蝉蜕祛风止痒,前者又可除湿,后者又可润燥;皮肤干燥、肌肤甲错,舌红、少苔,加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气虚者加*参、白术;皮损肥厚、粗糙,去*芪加丹参活血润燥;胃燥津亏,加麦冬滋阴养液;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宁心安神以除痒;瘙痒脱鳞屑者,加养血润燥之鸡血藤、天冬、麦冬;病情较久,血虚、血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紫草等养血润燥、凉血活血之品。
患者李某,男,64岁,年10月7日初诊。皮肤瘙痒反复发作4年余。患者多在气候变化或饮酒、过食辛辣海味时加重。曾多方求治,每用激素及抗组胺药缓解,但停药后即复发。诊见:神倦乏力,失眠多梦,全身皮肤干燥,四肢、胸背散在血瘀、血痂及细小鳞屑,前臂伸侧及小腿部皮肤略增厚,色素沉着,大便秘结,2天1次,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基础方加乌梢蛇10g、土茯苓15g。外用止痒洗剂,处方:白矾、蛇床子、苍术、*柏各20g,苦参、大风子、白鲜皮、生百部各30g,花椒15g。每天1剂,水煎外洗患处,皮肤粗厚部位外涂肤康膏。
二诊:内服外用7剂,瘙痒减轻,方用当归饮子基础方,加乌梢蛇10g、土茯苓15g、白鲜皮20g。续用7剂后,诸症渐消,痒疹面积缩小,舌淡红,苔薄*。予原方去乌梢蛇,加紫草、赤芍、牡丹皮各12g,继服。年1月复诊:前额、双下肢肤色已转为正常,舌淡红,脉平和。随访1年未复发。
乌蛇驱风汤加味
乌梢蛇10g,蝉蜕6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白芷6g,*连6g,*芩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3次,2天1剂,3剂为1个疗程,一般2~4个疗程。
养血驱风,滋阴清热止痒。主治瘙痒性皮肤病。
乌蛇驱风汤出自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中乌梢蛇、蝉蜕搜剔风邪,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祛风止痒,*连、*芩清热燥湿,金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败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疏风、益气滋阴、润燥止痒之效。
若大便干燥加火麻仁;气虚加*芪、北沙参;血虚加制何首乌、鸡血藤;津亏加麦冬、北沙参、生地*。
止痒方
金银花10g,连翘10g,牡丹皮10g,薄荷10g,防风10g,蝉蜕1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丹参20g,生甘草6g。日1剂,水煎取汁ml,分早、晚2次服,并将药渣加适量水煎,清洗患处。
滋阴养血,祛风止痒。主治瘙痒性皮肤病。
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丹参、牡丹皮滋阴养血,凉血清热;薄荷疏风散热;防风、蝉蜕消风止痒;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风邪较盛、遍身作痒者加全蝎5g;大便秘结者加杏仁10g、火麻仁10g;胃纳不香、饮食减少者加焦三仙各30g。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系多种原因所致的一种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时隐时现、边缘清楚、红色或白色的瘙痒性风团。荨麻疹病因十分复杂,而且大多数患者原因难觅,特别是慢性患者。
荨麻疹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有时口腔、咽喉及胃肠黏膜也可受累。本病在皮疹出现之前,往往局部先有剧痒,随后则发生风团。此种皮疹特点: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泽为红色、淡红色或常色;骤起骤没,此起彼伏,皮疹通常不超过24h即可消退;愈后不遗留任何痕迹,相邻损害可融合成较大风团。偶尔可见水疱或血疱。自觉奇痒难耐,常因剧烈搔抓,在病变处留下血痂和抓痕。有些患者可伴发热、食欲缺乏。疲乏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做皮肤划痕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四物汤合麻*连翘赤小豆汤
当归10g,赤芍12g,生地*12g,玄参15g,牡丹皮10g,丹参12g,麻*10g,连翘12g,升麻6g,茵陈12g,泽泻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补血凉血,疏风除湿。主治荨麻疹。
方中当归补血和血,生地*清热凉血、滋阴,赤芍凉血活血、祛瘀散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行瘀,玄参滋阴泻火解毒,丹参活血祛瘀、清血热,麻*开腠理、散邪毒,升麻、连翘、茵陈、泽泻清热解毒除湿。全方共奏补血凉血、清热解毒、疏风除湿之功。
张某,男,28岁,工人。年9月就诊。邻居油漆家具,患者前往帮忙,并看煎熬生漆。时至中午,突然脸及手足暴露部皮肤起小红肿块,瘙痒难忍。下午三时许,其红肿块扩大成片,焮红灼热、瘙痒难忍,急来我院求治。余询问其病史,观其肿块,查其脉证,断为因生漆所致之“风疹”。拟补血活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剂投之。处方:当归10g,赤芍12g,生地*15g,牡丹皮10g,麻*10g,连翘15g,赤小豆30g,升麻6g,茵陈18g,泽泻15g,玄参15g。2剂,水煎服,日夜进2剂分4次服。
二诊:风疹块全消,已不作痒,效不更方,续投2剂以清其余毒。
说明:此方还可加虎耳草30g。龚老用此方治风疹,取效者甚多。
疏风消疹汤
麻*4g,连翘12g,大*炭4g,蝉蜕9g,赤芍10g,威灵仙9g,蛇蜕5g,甘草4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如病未痊愈,可再服第2个疗程。
祛风胜湿,清热解毒。主治荨麻疹。
麻*有开肺、宣泄皮毛的作用,连翘有抗菌、抗病毒而祛除邪热的作用,大*能导热下行,且有抗菌作用。而此处之用大*,意不在攻下,而是在于使邪热浊以清解。配合蝉蜕、蛇蜕等以去皮肤之风热,而配合威灵仙、白鲜皮等,则祛风胜湿、清热解毒,再用赤芍以凉血清热,佐以甘草调和诸药,亦可助清热解毒之力。综合全方的作用,确有开上、清中、泄下的作用。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如瘙痒甚者,可加地肤子10g、忍冬藤10g;如时有腹痛隐隐,检查大便发现有蛔虫卵者,可加槟榔6g、苦楝根10g,或加胡*连4g。
牛某,男,18岁,学生。年11月8日初诊。患者3年前曾发荨麻疹,因数日自愈,并不在意。但其后每因感受风邪或饮食未节而屡屡发作,发于夏秋季节为多,故多处投医,但疗效不著。这次因下河游泳而致荨麻疹再度发作,腰、臀和四肢分布尤多,呈红色风团状,有的地方连成大片,瘙痒剧烈,颇不可耐,睡眠、饮食均感不安,舌边红,苔薄白。痒属风象,色红为热,故本病性质属于风与热合,予自拟疏风消疹汤加减。处方:麻*4g,连翘15g,大*炭4g,甘草4g,蝉蜕8g,威灵仙8g,白鲜皮8g,赤芍10g,荆芥9g。3剂。
二诊:服药后,疹点较前见减,但仍有前消后起之势,瘙痒时轻时剧,晨起时可见眼睑微浮肿,腹部时有隐痛。检查大便常规,发现有蛔虫卵。在前方中加入槟榔8g、苦楝根10根、蛇蜕4g,2剂。
三诊:服上药后,疹点瘙痒明显消失,其他面浮、腹痛等症状也已与之俱去,再服5剂,两年之顽疾遂告痊愈。随访至今未有发作。
四物清疹汤
归尾10g,川芎6g,赤芍6g,生地*15g,苦参10g,地肤子12g,白鲜皮12g,蛇床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清热燥湿,养血除风,杀虫止痒。主治荨麻疹。
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既有润燥止痒之效,又有血行灭风之功。苦参能泻血中之热,善除湿热生虫之病,故善治癣、疥、疮、疡等瘙痒性疾病。白鲜皮味苦性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善除湿热疮毒、风疮疥癣。地肤子甘苦而寒,清热利水,善治皮肤湿疹、疥癣、疮毒。蛇床子辛苦性温,《神农本草经》谓其善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实以其辛可散寒祛风,苦可燥湿杀虫之性也。其性温,又可制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大苦大寒之弊。诸药合用,确有养血润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故一切湿热为患的皮肤瘙痒性疾病皆可加减使用,如皮肤瘙痒症、湿疹、荨麻疹等。
其上肢有痒疹者,加荆芥、防风;下肢痒疹者,加苍术、牛膝;有热象者,加石膏、知母;瘙痒难忍者,加蝉蜕、白蒺藜;伴有风刺、肿痛焮红者,加金银花、连翘;搔破滋水淋漓者,加薏苡仁、木通等;服药过敏者,亦可加金银花、连翘;汗多者,加*芪。
马某,女,17岁,阳曲县人。年8月1日初诊:患者两个月来,每天下午全身遍起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皮疹,瘙痒不已,疹块成片,其色红润,此起彼消,反复发作,遇风更甚。服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药,均能暂时收效,疹块消散,退后无痕迹,但次日又发作,瘙痒不已,痛苦难忍。脉沉。此乃肌肤中素蕴湿邪,复感风热所致之风疹块。治以清热燥湿、养血散风,四物清疹汤加味主之。处方:归尾10g,川芎6g,赤芍6g,生地*15g,甘草6g,防风10g,荆芥10g,苦参10g,白蒺藜10g,地肤子12g,白鲜皮12g,蝉蜕6g,蛇床子10g。水煎服。
8月13日二诊:上方服4剂,风疹块基本治愈。近几天未发生新疹,皮肤瘙痒亦止。仍遵原法。上方生地*减为10g,苦参为6g,加苍术10g、乌药6g、陈皮10g。水煎服。
8月17日三诊:上次治疗之后,病情稳定,昨天汗出后,复感风邪,致使风疹块发作,瘙痒难受。脉沉。处方:归尾10g,川芎6g,赤芍10g,生地*12g,甘草6g,荆芥10g,防风10g,苦参10g,白蒺藜12g,地肤子12g,白鲜皮12g,蝉蜕6g,蛇床子12g。水煎服。
8月27日四诊:上方服2剂后,风疹块白天停止发作,但晚上仍发作,瘙痒。这些天正在行经,腹憋、腰困。上方中加川断10g,大腹皮6g,陈皮6g,薏苡仁15g,苍术10g。水煎服。
9月6日五诊:服上药后,风疹块很少发作,但每逢汗出受风,还有丘疹发作。脉沉弱,拟四物清疹汤加固表活血之品以善后。处方:归尾10g,川芎6g,赤芍10g,生地*12g,甘草5g,白蒺藜10g,苍术10g,薏苡仁15g,苦参6g,地肤子12g,蛇床子12g,白鲜皮12g,*芪18g,桃仁6g,红花6g。水煎服。
本方服4剂后,诸症悉除,风疹块再未反复发作。遂告痊愈。
荨麻疹汤
生地*15g,牡丹皮9g,白茅根30g,赤芍9g,金银花15g,连翘15g,归尾3g,栀子9g,苍耳子9g,薏苡仁15g,谷芽15g,麦芽15g,白鲜皮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凉血,清热,活血,祛风。主治荨麻疹。
方中用生地*、牡丹皮、白茅根、赤芍凉血;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归尾活血止痒;苍耳子祛风止痒;白鲜皮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痒;谷芽、麦芽助消化;栀子、薏苡仁引热下行。
丘疹突出皮肤表面,加小蓟清热凉血;瘙痒难忍,加防风、荆芥穗、蝉蜕、桑叶、苍耳子祛风止痒,桃仁、红花活血止痒;伴有消化不良,加山楂、神曲、鸡内金和胃消食;大便干结,加瓜蒌、玄明粉、大*、番泻叶清泻通便;小便短赤,加竹叶清热利尿;虫积腹痛,加槟榔、榧子驱虫;气虚血虚易过敏,加*芪、白术、白芍、制何首乌补气养血,增强体质,以抗过敏。
郭某,女,59岁,干部。于年11月23日初诊。患荨麻疹年余。时发时愈,发时痒甚,影响工作、睡眠,深以为苦,曾多方医治无效。小便*,舌苔薄白,脉细数。诊断:荨麻疹。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风止痒。
处方:苍耳子9g,生地*15g,归尾6g,赤芍9g,桃仁6g,白茅根15g,栀子9g,牡丹皮9g,丹参15g,竹叶6g,紫花地丁9g,连翘15g,金银花15g,甘草3g。3剂,水煎服。
11月27日复诊:服药后,瘙痒减轻。上方去苍耳子、桃仁,继服3剂。后经随访,病已痊愈,未再复发。
按:热毒内郁,伤及营血,血燥感风,郁于肌表,发为荨麻疹。方以苍耳子祛风止痒,生地*、赤芍、白茅根、牡丹皮、当归尾、桃仁、丹参凉血活血;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甘草、栀子、竹叶清热解毒;竹叶、白茅根分利热邪,使热毒从小便排出。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本病毒具有亲神经及皮肤的特征,目前已确定水痘病毒与带状疱疹病毒系同一病毒。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缺乏,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1~3天,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混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
龙胆泻肝汤合犀角地*汤
龙胆10g,*芩15g,焦栀子10g,木通10g,车前子20g,知母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清肝泻火,凉血解毒。主治带状疱疹。
方中水牛角粉凉心,泻肝火,清营血之热,如《本草思辨录》谓:“犀角除血分之热毒,是解而散之,是热淫于实处,致用多在肌肤”;生地*清热凉血、养血滋阴;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顾松园医镜》谓:“犀角地*汤、失笑散,均治瘀血停留,胁肋作痛,及闪挫瘀凝胁痛,随宜采用”。加用犀角地*汤后,疼痛确每能迅速缓解,临床疗效大大提高。临床常加白鲜皮、地肤子,加强清热解毒、止痒止痛的作用;大青叶、苦参、紫草三味既能解毒,又能凉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对疱疹病毒有杀灭作用,方药结合,对治疗带状疱疹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王某,男,58岁,左肋部疼痛1周,出现红斑水疱5天,于年8月13日就诊。1周前患者自觉左肋部灼热刺痛,放射至背部,自服止痛片未能控制疼痛。5天前起红斑、水疱,集簇成群,呈带状分布,灼痛加剧。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静点阿昔洛韦,肌注维生素B
辨证属心肝火旺,兼有湿热。治宜清肝凉心、解毒利湿兼以止汗,拟龙胆泻肝汤合犀角地*汤加减。
处方:龙胆10g,*芩15g,焦栀子10g,木通10g,车前子20g,知母15g,甘草10g。嘱服5剂,每日1剂,忌辛辣、饮酒及肥甘厚味。
二诊:上方5剂后,大部分水疱干枯结痂,红斑颜色退淡,灼痛减轻,呈阵发性刺痛,夜间明显,大便正常,小便淡*,心烦易怒,口苦消失,舌淡红,苔*腻,脉弦滑数。虽火热之邪减轻,但仍湿热未清,毒邪未尽。减其苦寒清热之品,以防过伐伤胃气。
处方:龙胆10g,*芩15g,焦栀子10g,木通5g,车前子20g,甘草10g。
三诊:水疱已全部结痂,红斑见消,疼痛明显减轻,基底皮损处暗红,上方有效,守方继服5剂。后因外感咳嗽就诊,告知5剂药后疼痛消失,痂皮脱落而愈。
龙胆泻肝汤
龙胆15g,栀子10g,*芩10g,当归12g,泽泻10g,生地*10g,大*6g,柴胡12g,生甘草6g,牡丹皮15g,香附15g,薏苡仁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冰搽剂组成:*芩、*连、*柏、大*各12g,蜈蚣2条。上药用香油约ml浸泡1天后,文火熬煎至药焦枯,去渣滤清,加入冰片6g拌匀,药液冷却后,局部外涂,每日数次。
清肝泻火,清热解毒。主治带状疱疹。
龙胆乃厥阴、少阳之正药,功擅泻火除湿;*芩、栀子清上导下,苦寒泻火;牡丹皮、泽泻、薏苡仁引湿下行,从膀胱渗泄;为防苦寒、苦燥、渗泄更伤其阴,配用当归、生地*以养血滋阴;配用柴胡引药入肝经,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并能缓解肝急。
发于头面部者加菊花、夏枯草、钩藤;发于胸胁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香附;发于上肢者加羌活、桑枝、姜*;发于下肢者加牛膝、木瓜、独活;发于下腹者加乌药、延胡索;发于腰脊者,加杜仲、续断。
女性患者,51岁,因左胸胁部疼痛1天于年4月18日就诊。查体:左胸胁部局部皮肤红紫,可见簇状红色大小不等疱疹,疱疹透明,局部拒按。伴见心烦急躁,渴喜冷饮,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脉弦数,舌质红,苔*。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属肝经郁热,气机不畅。治宜清肝泻火。按前述内外合治,汤药予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连10g,*芩10g,栀子10g,大*6g,菊花10g,生地*10g,木通15g,牡丹皮15g,柴胡15g,龙胆10g,当归15g,香附15g,甘草10g。4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配合外搽*冰搽剂,次日即痛减,疱疹渐干,2天后皮肤红肿消失,疱疹消失。经治5天后疼痛消失而愈。
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活血止痛汤
鸡血藤30g,丹参15g,当归15g,川芎15g,首乌藤15g,白芍15g,延胡索25g,*参15g,全蝎6g,川楝子10g,炙*芪15g,木香5g,陈皮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中鸡血藤、丹参、当归、川芎、首乌藤活血祛瘀,其中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有去瘀不伤好血之妙。炙*芪扶正祛邪,并合*参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以促血行,血行则瘀自通。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缓急止痛。全蝎的功效有二,其一为搜剔走窜,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使瘀血去而新血自生,使经络通畅;其二为引诸药直达病所,故疼痛遂止。木香、陈皮既能行气止痛,又能健护脾胃。从而做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同时又益气养血、扶正固本,诸药协同,正中病机。
疼痛发于头面者可加菊花、藁本;发于上肢者可加姜*、桂枝;发于上肢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厚朴;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大便秘结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阳虚者加白芥子、鹿角霜;痛重影响睡眠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脾虚便溏者加白术15g、茯苓15g。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导致皮下组织、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及水肿。常以下肢大关节附近及臀部分批出现对称分布、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样紫癜为主,主要分布于下肢的伸侧和臀部,常为对称性,少数累及面部和躯干部,紫癜可突出皮面,伴轻微痒感,初为鲜红色、继而为暗红色、褐色,亦可以表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红斑,甚至溃疡坏死和出血性大疱等,皮疹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分批出现,亦可反复发作,有的可伴有局限性或弥漫性水肿,如头部、面部、眼睑等,皮肤紫癜通常约经过2周而渐消退。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