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过目不忘学中药图文并茂的实用中药讲解来袭 [复制链接]

1#

编辑:小药童

写于旋覆花开的北京

看完这篇文章,小药童一再感慨中药真美啊,今天一起跟路玉滨老师“过目不忘学中药”吧~

过目不忘中药学(节选)

作者/路玉滨编辑/小药童

砂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阳春砂、

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①砂仁产于何地?生长在何处?南方潮湿之地。②砂仁之仁气味芳香浓烈,芳香之气有何作用?芳香化浊,行气,砂仁做佐料,为食入脾胃,所以行脾胃之气。砂仁芳香浓烈,代表性温,而又能化湿浊。

一大片长在南方的砂仁(摄影:周重建)

③为什么大部分浓烈的香料来自于热带潮湿的地方?因其可以对抗潮湿而生长;砂仁生热带则性温,芳香浓烈则可行气化湿,可为食料,入脾胃。所以砂仁应有对行气化湿温中之功效。④为何特别强调醒脾胃?因湿易困脾,其中脾为湿困的一个典型症状是纳呆,食欲不振;所以砂仁改善食欲的作用很强,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

第一次见它时,小药童觉得好惊艳啊,

毕竟你知道砂仁长得不是特别帅

(摄影:周重建)⑤砂仁另一作用是安胎,为什么?其一,因胎动不安,气异动,砂仁理气,气顺胎安;其二,砂仁果实的皮是紧,皮紧,固子于中;其三,砂仁生于下近根处,藏收显矣,和根比——"此物实在根下,皮紧厚缩皱,仁类砂粒,密藏壳内,故名缩沙密也,俗呼砂仁”。

这是一颗等着被摘下来的砂仁

(摄影:周重建)上文"密藏"二字,乃固胎之本也。⑥砂仁煮时当先煎还是后入?后入。

???砂仁

辛,温;归脾、胃、肾经。

化湿开胃,温中止泻,行气安胎。

2

天花粉:为葫芦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栝楼或日本栝楼的干燥根块

①天花粉是瓜蒌的根,为何称天花粉?不是因为治天花啊此物甘寒,其作用如天花(飘雪),而且必须粉质,所以得名“天花粉”。②有不粉质的天花粉吗?瓜蒌成果时,无粉,果成后,复有粉。③天花粉色白,所以可以清热。④粉代表什么?为何成瓜时无粉,瓜成前后粉出?此粉乃阴液之谓,一般成粉者多燥湿;很多根有筋有肉,粉乃肉化,瓜成时,阴液从下上达,供瓜成形;天花粉,色白性寒,可以清热,引液上达,则止烦渴,可治热病烦渴。⑤但按《神农本草经》,其最主要的主治是消渴。其实仲景有几个方用瓜蒌根,如瓜蒌贝母散等,和我们学的完全不同,这必须从瓜蒌根的特性说起:

栝楼粗长的根

天花粉,根扎很深,又引液上行,故古人有"最具土德”之说,脾主散精,根和干为脾为土,所以瓜蒌根善通五脏郁热,引阴济阳。⑥所以还是应以《神农本草经》的认识为准——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天花粉还能排脓消肿,因其通热郁热,引津外达,瓜蒌为实,其功自上而下,而天花粉为根,其功自下而上,当然,也可以这样分析。

天花粉切片(摄影:诵明书院的木木)

⑦白主寒,主生津,入肺胃;所以可以清热生津,治热盛伤津或肺胃有热。⑧古人认为没有粉的时候的瓜蒌根无用。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

3

麻*:为麻*科小灌木草麻*、

木贼麻*或中麻*的干燥草质茎

麻*是中药教材中的第一味药。能够散寒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麻*之所以有这些功能,与它的生长环境,颜色,质地和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麻*为什么可以发汗解表,平喘利尿?

看到麻*背后的云和山了吗?看完此图,小药童的第一反应是

麻*的生长环境……好高啊

①麻*性温,以耐其寒。

麻*多生长在西北寒凉干燥之地。西北气候偏凉,所以麻*性温,以耐其寒。

②草本形态,宣散之象

麻*是草本,所用部分耐木质以上的草本茎。麻*整株,由众多细长中空的茎组成地上部分,形态上呈现一种宣散之象。

看到这张图,小药童脑子里瞬间浮现了

八个字——“宣散不羁,自由生长”,

这种精神气质和它的药效甚是合拍啊~

(摄影:周重建)

草者质轻,质轻则向上向外,而麻*又性温,所以麻*可以走表,治疗风寒表证。

传统上用麻*解表发汗时,需要去节。节者,止也。对于气的外发是一种阻碍的力量,所以去节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麻*散寒发汗的力量。

来张麻*节的特写(摄影:周重建)

③中空质轻,利尿治喘

麻*的茎是中空的,中空利于气的外发,所以麻*可以发越阳气,发汗解表。

麻*饮片如上▲▲

嗯,很像一堆干枯的草,不过话说回来,

麻*就是以干燥草质茎入药的

中空又似人体的尿道,所以麻*还有利尿的作用。肺气的运动包含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外寒侵袭,毛孔闭塞,肺气不宣,则为喘。

如果我不说,你能猜出来这是什么吗?

奇怪的麻*花

麻*中空质轻宣散,可以帮助肺气的宣发,所以又为治喘要药。

总结:

①用于发汗解表时,麻*多生用。生者,活也,机尚在,所以外出发散力量强。

②用于宣肺平喘时,麻*多炙用(蜜炙)。一方面是减缓其走表的力量,另一方面,让麻*多作用于肺。

妖艳的麻*果

???麻*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肿。

4

茜草: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茜草切段①茜草根何色?赤色,赤色入血;茎中空细长,所以可以入血分,行血;②茜草何时生苗,何时挖根入药?又生于何处?十二月生苗,生于乔山阴谷之处,二,三月挖根;生于阴谷,生苗于冬季,门禀寒气多,故性寒(其实数一年生草类性偏寒,受阳热少)。

茜草叶

③再看其叶质地有何特征?质地糙涩,涩者收也;其味酸,酸入肝亦可收,所以茜草,既活血也凉血止血,临床可治血热妄行吐衄,亦治月经不调。茎细长中空,如血脉肢体经络,亦治痹证,本经所列,首提风寒湿痹;

刚挖出来的茜草根,

这个根长得像不像人体经络

一样……复杂?小药童觉得是

④除了茎中空,四五寸分枝成结长叶,还有个说法:其茎如经,分枝如络,结处如穴,所以可以助血正常输布(活血),而不偏走一处(止血)。

???茜草

苦,寒;归肝经。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5

蒺藜:为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①刺蒺蓠的生长有何特征?

刺蒺藜是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平卧,淡褐色,长可达米左右;全体被绢丝状柔毛。②有刺,沙地生长,茎亦贴地而长,匍匐前行;说明其气有向下的趋向,地者,下也,阴也,湿也;所以此药性凉。水灵灵的蒺藜,坚硬的刺③子色白,主降,白主寒,子下降,茎偏赤色,性寒又降,所以可以凉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赤茎所血随阳。④刺蒺蓠为何称刺?说明其气又发散,入肝又发散,则可治疗肝气郁结,性凉发散入肝,所以又治疗肝经风热目赤或肝热肝阳之目翳,为眼科常用药物。⑤发散祛风性凉清热,贴地表如人之皮肤,所以亦善治风疹瘙痒。⑥此药入血吗?入血后有何作用?《神农本草经》: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看上去毛茸茸的蒺藜花,惹得小药童好想摸一摸啊张寿颐:刺蒺藜,《本经》虽称其气味辛温,然今皆用以宣散风热,甚有效力,风寒外感,俱不用此。甄权亦谓能去燥热,则《本经》温字,恐是传抄有误。轻用一钱至钱半,重至二、三钱。古书多谓此与同州沙苑蒺藜一类二种,濒湖《纲目》亦不为二物分析。然有刺者,今止用以泄散风热,而沙苑蒺藜,则为滋填肝肾之药,形质亦复大异,必不可以其同有蒺藜之名,而混为一例者。

药房里的蒺藜,小药童温馨提醒小心扎手

濒湖《纲目》承苏颂、寇宗奭之说,皆以沙苑蒺藜为白蒺藜,而有刺者则止称蒺藜,以其色比沙苑蒺藜之黝者,较为淡白也,似苏颂、寇宗奭之说,未甚确当。

???蒺藜

苦、辛,平;归肝经。

平肝祛风,祛风明目,祛风止痒。

6

*精: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

滇*精的干燥根茎

①*精为根的块茎,生*精为*色,质柔滋腻,味甘甜,说明此药禀土气厚,补脾气;质润滋腻说明滋阴;所以*精既补脾气也补脾阴。②制*精色黑,黑入肾,软而滋腻补肾精。*精块根(摄影:周重建)③看上图:*精有三个膨隆部分,上中下,代表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所以*精可以补气养阴,补肺脾肾。④肺中何病易出现气阴不足?肺阴虚或气阴两虚,用*精。⑤还有什么病易气阴两虚或两伤?消渴、癌症,热毒伤气伤阴兼夹其它。⑥*精可补肾精,可用治疗腰膝酸软、发白等。

*精切片

⑦*精补肾气吗?我觉得不补,肾气与肺脾之气不一样,其功在固。⑧那么遗精滑精呢?看道家怎么看*精,我觉得*精补精,不摄精,道家以此先后天同补,以求长生;*精单服,九蒸九曝,食之驻颜断谷。

正在进行九蒸九晒的*精

???*精

甘,平;归脾、肺、肾经。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7

钩藤:为茜草科常绿木质藤本植物钩藤、

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

的干燥带钩茎枝

你注意到叶子上面的钩了吗?

①钩藤首先为藤,与人体哪一部分相似?似人之筋脉,形细长中空,多弯钩,色青紫。多弯钩,又不影响生长,可以长到7、8尺,说明曲而能伸。②惊厥疼挛抽搐,曲而不伸,气血塞于局部而不得通;钩藤多勾弯而不滞,又性寒,所以可以清热熄风;

小药童在心里默默感慨:真是带钩的藤啊

③色青紫可代表什么?是否热极生风?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欲发抽风时,会眉宇发青;而勾藤之形,似人痉挛抽搐之肢体,所以钩藤可以清热止痉。④惊风为肝病,钩藤善清肝热,熄肝风;肝热肝风还可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所以钩藤还可以治疗肝阳上亢,代表方天麻钩藤饮。

药房里的钩藤

⑤熄风止痉药有共同特点,虫类熄风,介类潜阳。虫类曲屈而行,似痉挛抽搐;羚羊角钓藤之类,亦弯曲似痉挛之肢体;介类包括贝壳及龟板之类,形似肝目,直入肝经。⑥治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小儿急惊,配天麻全蝎等,如钓藤饮子。温病热极生风,疼挛抽搐,配羚羊角白芍等,如羚羊钩藤汤。

路玉滨教授立足传统思维,

致力于中药研究数十年,从来源、形状、

颜色、质地、气味、功效等,

多方面解析中药,带你过目不忘学中药

喜欢中药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哦

推荐阅读?

李可:我用一个经方治好了

00多例抑郁症

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你不懂中医,

更不懂科学

                诵明书院小药童

好好学医,天天向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