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说汗从哪出,病从哪来汗多和汗少, [复制链接]

1#

出汗是人体正常生理现象,虽然已过中秋,但“秋老虎”肆虐,让人感觉仍然酷热难耐,汗湿衣衫、大汗淋漓、油汗满脸等仍是一些人的生活写照。有的人从起床开始就持续出汗,身上总有黏腻感;有的人好像怎么折腾都不怎么冒汗,对比特别明显。

俗话说:汗从哪出,病从哪来。意思是根据冒汗的部位,能判断出病种类型、病情轻重、病史长短,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吗?中医来揭晓答案。

现代医学对汗液的剖析比较详尽,通常汗液是调节体温、应激反应、映射健康的代谢现象,所以出现自汗、热汗、运动汗、油汗、冷汗、盗汗等描述。汗液含98%—99%的水分,PH值在4.2—7.4之间,偏酸,主要含无机和有机两种成分,包括氯化钠、乳酸、脂肪酸、尿素等。

汗液温度与体温差不多,当渗出体表后,发生汽化反应,很快变凉。人体出汗后体温下降,与周围温度比较,会感到身上变凉,空气流动越快,就感到越凉快。

因为人和人之间体质不同,所以出汗多少是因人而异的,多见于4个因素:

1、如果补水多、运动前饮水量多,那么出汗就会更多一些,反之出汗少,口渴的感觉更强烈。

2、汗腺发达与否,如果天生就有发达汗腺,如同体表下有高功率水泵,当气温上升,或运动量增加时,水泵就把汗液泵出体表。

3、体型胖瘦程度,体胖的人脂肪较多,可在同等时间下更多聚热,更快反应,所以更容易冒汗、多汗。

4、体质不同,用中医观念分析,有三种体质,一个是阳虚,寒气瘀滞的人,排汗较难;一个是上热下寒,阴虚火旺的人,容易出汗;一个是处于特殊时期,如经期、更年期、疾病期,会出现潮热盗汗、虚汗冷汗等问题。

中医对汗液的论述很多,能辨证,可诊病,集中在4条:

一是汗分好坏,有好的汗、坏的汗的说法,劳作、远足、竞跑、穿衣过多,以及需要发汗解表等情形,是好的汗,反映了身体运转正常。汗如重浆、汗不出、盗汗、虚汗、*汗、血汗等情形是坏的汗,是某个地方或系统出毛病了。

二是发汗治病,中医疗疾有“八法”,其一就是“汗法”,又称解表法,通过药物或温度主动发汗,腠理开泻,汗液渗出,可除表邪、活气血,著名药方有桂枝汤、麻*汤等。

三是依汗问诊,明代流传至今的中医问诊“十问”歌诀,首问寒热,第二就问汗液,排在头、身、排便等之前,根据汗味和体味,如芳香、尿臭、焦味、腥味、酸味等即可判明病症。

四是汗可察病,这是中医名家区别于庸医的标准之一,根据汗出时间、排汗部位、汗液颜色等,判断诊查病症,或反证出不好的生活习惯、病史等。

出什么汗,得什么病,是中医历经千百年实践和无数病例累积,得出的可靠方法,有6个主要情形:

1、吃饱就冒汗,意味着伤了胃气,表现在前后胸、头颈部多汗,出现嗳气、胀满、反酸等情况,伴有大便酸臭,治疗思路是消积健脾。

2、提一点重物就冒汗,意味着肾气不足,表现在额头、后背、肚皮汗出,手足怕冷,腰膝酸软,动不动就乏力,伴有小便频多,治疗思路是敛汗补肾。

3、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冒汗,意味着心阴不足,表现在手心脚心多汗,还易盗汗,精神不集中,易惊醒,失眠,记不住东西等,小便清长,治疗思路是养心稳神。

4、肌肉损耗过度而冒汗,意味着脾气虚,表现在前胸、鼻头、头颈大汗,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不喜说话,面色发*,舌头有胖大或齿痕,大便溏烂,治疗思路是补中益气。

5、动不动就烦热、冒汗,意味着肝火旺盛,表现在五心烦热、蒸笼头,油汗多,头晕脑胀,口苦咽干,胸胁隐痛,脾气暴躁,小便偏*等,治疗思路是疏肝滋阴。

6、夜里突然盗汗,且惊醒不安,意味着肺气亏虚,表现在冷汗淋漓,身上和头上大汗不止,日常面色苍白,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状,小便不利,治疗思路是补肺养阴。

所以,汗从哪出,病从哪来,是有道理的,至于汗多、汗少,出汗的部位不同,根据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但一定要遵医嘱用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