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干姜:四逆汤与麻*附子甘草汤
四逆法的代表处方是四逆汤(见图22-3)。少阴病的特点有夹饮证和不夹饮证,其中治疗寒化不夹饮的处方是四逆汤,治疗寒化夹饮的处方是真武汤,治疗热化夹饮的处方是猪苓汤,治疗热化不夹饮的处方是*连阿胶汤。《伤寒论》中讲麻*附子甘草汤“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无证”是指太少两感仅仅是表证,没有里证。四逆汤证与麻*附子甘草汤证的区别是:四逆汤证有呕吐、下利等里证,所以一个用麻*,一个用干姜;麻*是解决表证的问题,干姜是解决里证的问题,而附子、甘草是两方共同的。
2.干姜/附子:石膏/知母
“助阳用甘草,敛阴用芍药”,这从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的对比中根容易理解。我们分析四逆汤和白虎汤的关系,四逆汤证是少阴寒化证,白虎汤证是阳明经热证;一个少阴寒化用干姜,一个实热用石膏。因为三阴是递进关系,治少阴病首先要用太阴经的药,在太阴经药的基础上再加少阴的药,所以四逆汤用的是太阴经的干姜。四逆汤用干姜加附子,附子是少阴经的本药;白虎汤用石膏配少阴经的知母,两方都用了少阴经的药,只不过是一寒一热。白虎汤用知母是为了截断少阴火化。两方中都有甘草,不同的是白虎汤加了粳米,因为石膏不好溶解,所以加粳米帮助石膏溶解。
3.人参、茯苓配四逆汤
四逆汤是少阴病的处方,如果少阴寒化证兼有亡血,就要用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讲“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这里的亡血是指呕吐下利导致的血容量不足,脉微没有力气,芤脉也是血容量不足的典型脉象,这时就要用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治疗的亡血与*土汤治疗的亡血是不一样的,*土汤证的脉可以见到洪数脉,不一定是微脉。为什么呢?因为*土汤证有活动性出血,而四逆加人参汤证是没有活动性出血的。“利止”是说霍乱吐利都已经止了,脉没有力气或脉芤,这个时候用四逆加人参汤。为什么活动性出血不用四逆加人参汤呢?四逆加人参汤对活动性出血没有截断的作用,如果活动性出血用了四逆加人参汤,可以导致病转入厥阴。而*土场里的*芩配生地对活动性出血有截断作用,而且一个是脉数,一个是脉微、脉芤,两者的脉也不相同。
如果患者兼有烦躁,需要加茯苓,在四逆加人参汤的基础上再加茯苓,就成了茯苓四逆汤。如果伴有面赤,就是有格阳了,要倍加干姜,就成了通脉四逆汤。如果脉微,就要用白通汤。
4.白通加猪胆汁汤:厥热胜复救逆方
假如脉微欲绝,或者根本摸不到脉的人,用什么药方呢?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患者的症状可以伴有呕、心烦、四肢拘急等,但是主要的辨别点是脉微欲绝,就是基本上摸不到脉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休克患者。白通加猪胆汁汤是一个厥阴病的处方,猪胆汁是用于厥阴病的胆汁类药物,里面含有去氧胆酸,类似的药物可治疗感染的高热,如牛*、熊胆等。之所以把白通加猪胆汁汤放在少阴篇,是因为《伤寒论》经常把有相似症状的几个经的病写在一起,而且用一个经来命名,主要是用来相互辨别。
我们反复强调三阴是递进关系,白通加猪胆汁汤是在白通汤的基础上加猪胆汁,就变成了厥阴病的处方。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这是在讲休克的厥热胜复关系,当厥去热回,脉慢慢出来的时候,患者就有生机;如果脉暴出的时候,患者就会阴阳离决而亡。脉暴出的时候,患者往往是有好转的,这种情况多见于老百姓讲的“回光返照”,有的患者甚至可以从休克中清醒过来,但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西医的解释是下丘垂体肾上腺髓质和交感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最后浄扎,患者在临死之前出现激素大量的分泌,这个时候如果患者不能缓解,就会很快死亡。
5.当归四逆汤
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当归四逆汤证,如果“内有久寒”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微为阳微,细为阴细,细脉是少阴阴虚热化证。还有一种情况是,阳虚时也可以看到细脉,阳虚有寒,寒性收引时可以见细脉。少阴病的细脉不同于厥阴病的细脉,厥阴病的细脉是微细欲绝,甚至摸不到脉。
6.阴证四逆与阳证四逆
少阳的四逆散证出现在少阴篇,可兼有咳嗽、心悸、下利、腹痛、小便不利等症状。临床辨证时,这些兼证可以不用管,只需辨别少阳经病引起的四逆证。为什么少阳经会有四逆证呢?因为水生木,木生火,如果少阳肝气不舒,木失条达生发之性,不能够滋生心火,阳气闭在里面,外面就冷,就会产生少阳病的四逆证。
辨别四逆证的归经还是很简单的,首先从症状上辨别,太阴病是四肢不冷的,手足自温是在太阴;如果太阴病兼见四肢冷,就到了少阴,要在太阴药的基础上加附子;厥阴病的四逆证更严重,甚至部位过肘膝。其次从脉象上辨别,少阴病是脉微细,厥阴病的脉是微细欲绝,甚至到后来是没有脉的。另外从阴阳上辨别,阴证的手足冷在少阴、厥阴,阳证的手足冷在少阳。少阳病的手足冷是由于阳气郁闭,可以用四逆散;如夹湿可以用龙胆渴肝汤。有的人夏天穿棉大衣,用了附片不见效,用龙胆泻肝汤就很有效,取效的关键在于辨证,而不在于症状。
7.干姜附子汤与甘草干姜汤
干姜附子汤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这是阳虚型的烦躁,表现为昼烦夜安。把附子变成甘草,就成甘草干姜汤,治疗咽干、烦躁、吐逆。甘草干姜汤证和干姜附子汤证的相同特点是烦躁,甘草干姜汤证独有的特点是咽干和吐逆,因为甘草干姜汤是太阴寒化的代表性处方,由于伴有咽干和烦躁,所以用甘草,而且甘草的剂量是四两,比一般的甘草剂量要大。甘草在桂枝汤里用了2两,在小建中汤里用了3两,在甘草干姜汤中却用到了4两。大剂量甘草作用是可以节制温阳药的副作用,避免上火和虚阳上逆,这也是四逆汤里用甘草的原因之一。所以,短期使用大剂量的炙甘草没有问题,可用到10~30g。太阴病的主方是甘草干姜汤,加上人参、白术就是理中丸;如果兼有表证,表里双解时可加桂枝,就是桂枝人参汤。
这里总结一下太阳病发汗误治的救逆法,《伤寒论》四逆法里有几个处方可治太阳病发汗太过。何谓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发汗要有阳气,就是少阴的阳气蒸腾气化;发汗还要有阴,汗是水,所以要有阴,要有津液;阳气加于津液,蒸腾就出汗。
误汗的危害一是伤阳,二是伤阴。第一,如果误汗伤阳引起咽干、烦躁、吐逆,可用甘草干姜汤救逆。第二,误汗以后引起恶寒,那是虚的缘故。因为少阴阳虚,本不应该大发汗,应该用麻*附子甘草汤这类处方微发汗,误用麻*汤以后,反而导致了患者明显的恶寒,这时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救逆。方中的芍药甘草汤可以敛阴,附子可以回阳。第三,误汗以后引起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可用芍药甘草汤来缓解。芍药甘草汤和甘草干姜汤的区别在于将干姜换成了芍药。第四,如果发完汗之后,患者还汗出不止,就用桂枝加附子汤救逆。桂枝加附子汤证与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桂枝汤加附子,一个是芍药甘草汤加附子。
通过方剂对比分析,可以推出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特点:一是见到恶风、恶寒就加附子,这是我们用附子的一个指征;二是漏汗,汗多就用桂枝汤;三是可以见到肢体屈伸不利,因为方中含有芍药甘草汤。所以,桂枝加附子汤证的三个症状是出汗、拘急、恶风或者恶寒,这些症状一推就可以推出来,因此就不需要去背《伤寒论》的条文了。
#连载写作训练营##抚州头条##中医##今日热点我来评##从今天起记录我的##微头条生活养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