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规范化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4/话“细辛服不过钱”
多少年来,在中医药的课堂上、诊断室里以及药房中,都流传着“细辛服不过钱”(约今之3克余)之语,几乎成为中医药界的一个“不成文”的章程,师生相授,师徒相传,人人皆知。如有医生在为人处方时突破了这一点,将细辛的用量超过了“一钱”以上,立刻就会遭到责难,中药房也将会拒绝发药,甚至个别情况下患者吃到一钱以上用量的细辛而疾苦消失了,仍然有可能受到一些非议。然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各方之用细辛者,粗略统计,包括加减方在内,约有19方,一般均超过了这一限量。
19方中,除乌梅丸为“丸剂”细辛用量为“六两”,赤丸为“丸剂”细辛用量为“一两”,侯氏黑散为“散剂”细辛用量为“三分”外,其汤剂16方: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射干麻*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汤等8方细辛用量均为3两;麻*附子细辛汤、厚朴麻*汤、大*附子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5方细辛用量均为2两,真武汤加减法细辛用量为1两。至于防己*芪汤加减法和所谓千金三*汤细辛用量,已为宋人所改动,不便计入。何以知其药量已为宋人所改动?因张仲景各方药物均没有以“分”来计量者。上述可计汤剂14方中,细辛用量,少则为1两,还只有一方;多则为3两,竞达8方之多。汉代斤两,换算为现在用量,根据一般简单折算法,汉代一两折合现在约为一钱,或为3克多一点,3两折合约为3钱,或为10克。细辛用量,在汤剂中用到3钱或者10克,是不会发生什么事故的。
然而为什么多少年来人们都受着“细辛服不过钱”一语束缚而不能自拔呢?原来宋人陈承说过“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之后,一些本草著作对此又时有引用,故其流传甚广,且遗其“末”字而为“细辛服不过钱”之论,以致影响数百年,而至今未已。其实,章次公在他所编《药物学》中就曾说过:“细辛不可多服,自是正论,但谓用量1钱,即足以致气闭,则又不尽然。此仅可以论‘末’药,而不可以论‘汤’药。细辛入汤剂,钱许无妨,编者之经验如此,决非虚语也。”
我年在鄂西北大山区里调查草药时,也曾亲用民间方一线粗寸长细辛一段,让病人嚼吞,立止胃寒疼痛,而经常在汤剂处方中,细辛用至2钱或者6克,亦未见偾事。这表明了细辛作散剂末服,用量不能至3克,否则,会导致气闭不通而死;细辛作汤剂煎服,则用量可至3克以上,约至10克。否则药少力弱,难以中病。不仅细辛如此,花椒亦有同样性情,末服稍多亦能令人气息闭塞而死,故古人有以花椒研末自随者,遇必要时,则服之以自尽。
是故为中医者,在医疗工作中,除应认真辨别病证,选方遣药外,还要研究药物的给服方式,才能充分而正确地发挥药物的治病效能。甘遂为逐水竣药,煎服用至6克其逐水无力,末服只用2克则令人泻水不已,这已为多次经验所证明。朱砂为镇心安神药,末服治心悸、头晕等证有效,入汤煎服则毫无药之效用,故孙思邈提出汤剂中用朱砂者,要将朱砂熟研为极细粉末,临服时浸入汤中,搅令调和而服之。以朱砂为药不宜于汤剂酒剂也。清人有以“朱砂拌茯神”“朱砂拌寸冬”而入汤剂煎服者,实耗朱砂于无益之中,既疏于古人经验,又悖近人研究,因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朱砂并不溶解于水。《备急千金要方·序例》载“铅丹”“雄*”,药用亦“不宜汤”,然而铅丹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雄*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之“升麻鳖甲汤”方中却均为汤剂煎服。这些,当进一步研究之。不知其方后文字是否为有脱简?
以上这些均表明在医疗工作中,给药的不同方式,关系到药物治病效用能否发挥或者药物治病效用发挥的大小及对人体的利与弊。还有某些药物的给药方式或给药途径不同,其治疗疾病和治病机转也不一样,如瓜蒂末服则催吐以治胸膈痰涎宿食,煎服则利小便以治暑病夹湿之肌肤肿满,为末塞鼻则导出水液以治湿阻清阳之头重鼻塞。至于宜汤煎服的药物,煎法亦不尽同,附子久煎则性淳力专,芒硝久煎则药效尽失,大*稍煎则通便力峻。这些都是临床医疗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方面,和在中药学其他方面一样,我国古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希望中医药工作者,对此加强研究,切实掌握,并把它发扬光大,以提高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效果,切勿以其琐碎麻烦而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