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龙三现中的麻杏苡甘汤 [复制链接]

1#

“云龙三现”这一术语,实则是对麻黄在中医方剂中神奇应用的形象描绘。古人将麻黄誉为“青龙”,龙作为神话中的生物,能行云布雨,其变化之莫测,恰似麻黄在医药中灵活多变的治疗功效。

麻黄在医学领域的“三现”,可谓是传奇般的存在。首次亮相,便是在治疗寒喘的小青龙汤中,它犹如一条青龙在寒冬中穿行,驱散寒邪,为患者带来温暖的治愈之光。第二次现身,则是在治热喘的麻杏甘膏汤中,此时它仿佛化身为一条在炎热中穿梭的青龙,以其独特的药性,为患者解除热喘之苦。而第三次,则是在治疗湿喘的麻杏苡甘汤中,它如同一条在湿润环境中游走的青龙,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为患者驱除湿邪,恢复健康。

然而,有人或许会质疑,麻杏苡甘汤在仲景的论述中,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发热身疼等证,并未明确提及治喘的功效。对此,我深感惋惜,并发出深深的叹息。麻黄与杏仁同为该方之主要成分,与麻杏甘膏汤相比,仅差一味石膏,既然后者能治热喘,又怎能断言麻杏苡甘汤不能治湿喘呢?这其中的道理,实在令人费解。

麻黄在治疗喘症方面的应用,无疑是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仲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医学造诣,将麻黄比作腾云驾雾的神龙,并以“云龙三现”这一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现了麻黄在医药领域的神奇功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麻黄在治疗湿证咳喘方面的疗效显著,但在当今的医学界,尤其是温病学领域,对其应用的报道和研究仍显得颇为稀少,这无疑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

下面,我斗胆以浅薄之见,略谈湿温作喘之问题。根据中医的“人与天地之气相参”之理论,我们深知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气候的变迁、生活的改善,皆能影响人的体质。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质逐渐向着“湿热型”发展,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普天之下,无论是外感邪气还是内伤情志,人体的反应总是倾向于随湿化热,仿佛是与自然和谐共舞的一种默契。湿热相互纠缠,犹如油入面中,难以分离,天长日久,便依据三焦的不同部位划分为不同的湿病。若湿热蕴结于上焦,则表现为湿性咳喘;若湿邪滞留于中焦,则可能引发谷疸;若湿邪下注于下焦,则可能诱发肾炎、肝炎等病。

对于湿热作喘这一病症,若仅按照风寒火热的治法来医治,非但难以取得预期疗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使得治疗更为棘手。根据临床观察,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痰多而稠黏,痰色或白或黄,胸中满闷不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身体困重乏力,咽喉不利,兼有低热及午后潮热等症状。此外,患者的小便色黄,大便黏腻不爽,脉象濡滑,舌苔白腻。

在辨证施治时,我们应紧扣湿热作喘的主要特点:咳喘胸满,舌苔白腻,脉来浮濡。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准的辨证分析,我们方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曾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位徐姓患者,年届四十八。观其病情,主要表现为喘息重而咳嗽轻,痰液繁多却难以咳出,咳嗽之时须倚息而难以平卧。诊其脉象,显得浮濡不实;再观舌苔,一片白腻之象。我暗自思量,仲景医圣在治疗喘症时,首推麻黄,诸如青龙、麻膏等方剂皆为经典。然而,这些方剂中并未明确提及“湿喘”的治疗之法。更何况,湿邪之症本就忌用麻黄,这让我陷入了沉思。

正当我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想到《金匮要略方论》中论湿门的记载。书中提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这一方剂,让我看到了治疗湿喘的曙光。麻黄去节,仅用半两,经汤泡后意在轻宣上焦,先开肺气而发微汗,此乃治湿之妙法。杏仁、薏苡仁则利肺气导湿浊,使湿邪从三焦而出。

我恍然大悟,湿温羁肺作喘,非麻杏苡甘汤莫属。此方之妙,在于麻黄用量之精妙,半两之用,不多不少,既能宣发肺气,又不至于过燥伤阴。经汤泡后,更能发挥其轻宣上焦之功。再辅以杏仁、薏苡仁,一宣一利,一开一降,使得肺气得以宣发,湿邪得以排出。

经过深思熟虑,我越发觉得此方之妙义无穷。虽然方剂古老,但其治疗之道却仍具新意。这一发现,无疑为湿温学增添了一股新鲜空气。谁说在继承中就不能有发展呢?我拍案而起,心中充满了对医道的敬畏与喜悦。

#深度好文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