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杂病论射干麻黄汤细解 [复制链接]

1#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麻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生姜四两细辛三两大枣七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桂林古本的射干麻黄汤跟《金匮要略》的略有一点不同,《金匮要略》里面的射干麻黄汤的麻黄多了1两,还多了紫菀跟款冬花两味药,这个药方的不同,其实关系不大,两个方子都会跟同学介绍。

桂林古本写“咳而气逆”,《金匮要略》写“咳而上气”,差别不太大,气逆、上气都是指气上冲,因为气以下行为顺,所以上气就是气逆了。

这样的症状首先标示这个人咳得很厉害,我们要不咳就要把气压下去,那气压不下去就一直往上冲。

那这个方证喉咙会不会很痒呢?其实痒或不痒都有可能,我们都知道咳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是气忍不住一直要咳,而它辩证的重点在于下一句,在“喉中做水鸡声”,从前大概带这一篇的时候也说“水鸡”就是“田鸡”。

其实张仲景拿“田鸡”做比方,其实在当时是个很亲切的做法,因为选择一个一般民众常吃常看到的食物,比较能让大家在学习上方便点,因为那个时代可能在田里多少都能会听得到青蛙的叫声。以中国人来讲,田鸡算是个常常能够遇到的东西。

它声音的特质就是你在咳的时候,喉咙的痰有一种呼噜呼噜被刮动的声音。那如果以这样的声音当作主症的话,这个主症的条文我们知道他是讲咳嗽,可是某些人的气喘病发作的时候也会发出这个声音。

就是当喉咙有痰牵扯住,然后呼吸的这种呼噜呼噜的声音的时候,射干麻黄汤或者是从前的小青龙汤,都有用在气喘发作的时候的机会,当然气喘病要好好的治本,并不在于用这些汤剂,但是在发作的时候要立刻解除喉咙上遇到的障碍,是要靠这个汤的。

射干麻黄汤的主症指标在于这个人的咳嗽的主要不通畅的刺激点,大概集中在喉咙的位置。

那麻杏甘石汤的干咳,有时候也是支气管发炎,因为麻杏甘石汤的肺是又燥又热的,胸口这个地方好痒好痒,所以会觉得忍不住要咳,发出那种干咳。麻杏甘石汤也有可能面对到的是喉咙的肿痛,当然那是要偏温病这一边才能用,偏在伤寒少阴病就不能用,这样的喉症也都是有的。

而射干麻黄汤它的主症部分,比较聚在喉咙这边,就是你的气管好像被什么东西塞住,然后要咳的时候会觉得气管这一段,喉咙这一段好像分泌特别多的痰,而这痰也没有办法咳干净。就是你不管怎么咳,这边都一直在继续分泌痰,在这个地方觉得塞而痒,然后忍不住要咳嗽。

直接讲这几味药会有一点辛苦,不如借从前讲过的一个方,来让同学看这个调整,因为无论是射干麻黄汤或者是后面的厚朴麻黄汤,他的基本结构都是好像跟《伤寒论》里面的肺中湿冷的小青龙汤有一些相似。所以我们就先来画一下小青龙汤的结构,然后再从这边看一下射干麻黄汤这个方是怎么样改出来的。

小青龙汤的结构首先因为是治感冒的方,所以太阳病的感冒,桂枝、芍药、甘草这个组合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桂枝从血分出去,芍药从血分回来,甘草镇固中焦,当作一个中心点作出循环。而这个循环的意义在于,桂枝是个能驱风的药,所以当身体有风邪的时候,桂枝走到哪里哪边就会有驱风的效果,这是当你有感冒的时候,会用到桂枝这味药。

小青龙汤里面,桂枝之外也可能有寒邪,因为是咳嗽,所以肺部的邪气会比较多,所以小青龙汤里面也有麻黄。然后小青龙汤里有个张仲景的“治咳铁三角”,就是细辛、干姜、五味子,那细辛、干姜、五味子的功用我们说过,咳嗽就是有一些痰在刺激,有一些寒气在那边,那细辛是个能把身体里面的液体的部分跟寒邪分开来的药,所以细辛把痰里面的寒邪分开来,把它分成水跟寒邪这两种东西。那干姜就帮助脾胃让它暖起来,能够把水烘干,让脾胃不要再继续生这个痰、生这个水。五味子是个从肾脏把肺部的气抓住的药,把气束住,让它不要向上冲,是个镇咳的药物。

那么另外的多余的水就直接丢掉就好了,所以还有一个半夏,这是小青龙汤的结构,非常漂亮,所以当肺里面又湿又冷有寒邪在咳嗽的时候,我们就用小青龙汤。如果伴随着一些发炎,小青龙汤就可以加一些石膏。

而射干麻黄汤跟小青龙汤的药物差别就不太大,它麻黄、半夏、五味子、细辛这些药都有,都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首先是它加了一味药叫做射干,射干的药性会比较详细的跟同学讲,但是射干最基本,最粗略的认识,就是它是一味清利咽喉的药。

因为让你咳嗽不舒服的源头是在你的气管的喉咙这个区块,所以射干是能够把这个区块消炎,或者说因为喉咙消炎了,喉腔这个地方分泌出来的痰液就会变少。所以射干是个让喉腔消炎,然后让它不要继续分泌痰水,消炎而不分泌痰水的东西,所以是个清利咽喉的药。

当痰主要位置是在喉咙的时候,张仲景的方子往往会做一个调整,怎么讲呢,就是张仲景如果是一般的咳嗽,通常都会用干姜而不用生姜,因为生姜是一味你吃下去以后,气会比较往上冲的药,如果你是一般的咳嗽用生姜的话,那个气会更上冲,让你咳的更不舒服。

可是这个病它的问题就在于你的喉腔这一带,所以在这里他就把干姜去掉,然后换成生姜,因为换成生姜之后,生姜跟半夏组合起来,祛痰的效果就能够高到喉咙这这个位置。

或者换一个讲法,张仲景的方子里当一个人肺里面的气太不够,他在黄芪建中汤里面也有加生姜,让这个人气能够上到肺这么高,所以它是个能够把祛痰的药性托的比较高的一个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肺气下陷的时候,他会用生姜把气托上来,但是一般的情况,张仲景的咳嗽药是不放生姜的。

至于半夏于对祛除喉咙的痰也是很有用的药物,张仲景用半夏作用在喉咙的方子就是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它也是喉咙这边有痰,只是它的痰不在气管这边,他是:咳哼哼……这不是咳嗽吧?

其实中国古时候定义的“嗽”不是“咳”,但是这样咳哼哼……,就代表它的痰是跑到有一点气管跟食道交接地带的地方,所以要用:咳……这样子用力的方法,所以那个时候会用半夏厚朴汤,所以意味着这个区块的痰,半夏都有可能有用,那半夏厚朴汤也是半夏、生姜的组合。

另外像少阴病的喉咙烂掉,少阴喉痹,那里边什么半夏散、半夏汤,桂枝、半夏这类的组合都有在用,就是半夏可以把喉咙这边塞住的东西去掉,所以张仲景用半夏在这里还是有益的,所以半夏不改它。

然后生姜他用了4两,生姜用4两另外一个药就要改掉。怎么讲呢,因为咳嗽比较是肺和气管的病,这个病比较偏到气分。我们在学桂枝汤的时候有说,张仲景的方子里面,大枣12枚对生姜3两,刚好生姜能够帮助桂枝的驱风的药性,从脉管里面透到脉管外面,而大枣就能在脾胃这边把能量跟营养补进脉管里面,所以说大枣入营,生姜出卫,所以我们说姜枣是调和营卫用的两味药。

现在既然要让这个药性比较到气分,生姜用了4两,那这里大枣就要给他放大。

像小青龙汤是没有放大枣的,因为小青龙汤不是个汗解的方,而这个姜枣是用在出汗而解的时候,才会用到调和营卫这个系统,小青龙汤是直接把不要的水从尿排掉,小便排掉的时候,顺便寒邪一起排掉,所以因为小青龙汤是尿解的方子,所以不必用到姜枣。

那这里的话,用到姜枣,大枣只放7枚,也就是本来平衡的是生姜3两跟大枣12枚,现在大枣减量生姜加量,这个药物就变成比较入到气分,而不入血分。

那为什么要放大枣?因为在这个结构里他把甘草拿掉了,这些治咳嗽的药,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有一些药,像射干还是比较寒凉的,它对脾胃不会很好,所以要加一点固护脾胃的药,如果不放甘草的话,就放大枣,大枣固护脾胃所以还是要一点,但是相对而言大枣就要少,生姜就要多,就是这样的一个比例。

至于桂枝跟芍药,是个在治感冒这件事情上有意义的药物,那射干麻黄汤不是治感冒,它是个杂病,不关系到病毒侵袭,所以桂枝跟芍药就拿掉了。

《金匮要略》的版本,桂枝换成紫菀,芍药换成款冬花,紫菀和款冬花等一下再讲,就是用这样的结构来做。

所以这个药就比较入气分,比较会到我们的肺比较高的地方,然后把喉管这边消炎,让喉管不要分泌那么多痰,然后另外这些镇咳的药半夏、五味子都还在。而且细辛还是有,因为射干麻黄汤它的这个汤证,常常是遇到冷的时候,比较容易发作的,所以基本上我们是把射干麻黄汤看作是一种寒咳,而不是热咳,因为它不是热咳,所以里面也没有加石膏,然后里面用的药物还是辛温的药,所以细辛还是要放。

所以从放细辛这件事就看得出来,它的药物还是以温药为主,所以它是遇寒而发作的咳嗽,用射干麻黄汤。

如果我们不提款冬花跟紫菀,单看这个桂林古本的射干麻黄汤,其实药效就蛮不错的了,款冬花跟紫菀到底是药性非常温和微弱的药,有或没有对这个方剂的主结构影响不大。

射干麻黄汤它使用的机会,就是当你听到他咳嗽的声音,有那种呼噜呼噜的痰在喉咙的时候,你就可以使用。不过这个辩证的点,有的时候会跟另外一个汤证的辩证点有混淆,就是后面的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是“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那麦门冬汤的“咽喉不利”跟射干麻黄汤的“喉中做水鸡声”,症状也是有一点靠近。

麦门冬汤的“咽喉不利”,主观的感觉会比较像是有一口痰,我想把它吐出来,然后就很用力这样“咳咳咳……”可它就是吐不出来,那个时候是比较偏到麦门冬汤。当然麦门冬汤还有一个别的辩证点,就是它是个热证,射干麻黄汤是个寒证,所以在临床的时候还要分一下。

一般历代的医生抓射干麻黄汤的主症的时候,多半还是听咳嗽的声音,如果刚刚好能够从他的喉咙听到这样的声音的话,这个药就比较不容易开错。因为如果他这个咳嗽的问题,不是寒冷的痰凝聚在喉咙这边的话,那你用射干麻黄汤就好象没有办法打得很精确,因为射干麻黄汤它的药物已经弄到很精了,刚好作用在这一段。

别的地方造成的咳嗽,药物也是不能滥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