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m.39.net/pf/a_8096384.html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其地名承载并延续了该地独特的人文内涵。可从地名现象及历史发展角度分析灵武市的地名文化特征,并通过对相关要素的统计,对其地名现存情况、分布特点、命名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
灵武市;地名;文化特征;区域地名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地名是一个区域内地理状况及人文要素的最直观反映,地名的演变承载着其初始意义与特征意义的双重。灵武市位于银川平原东南边缘的*河东岸,地处鄂尔多斯地台西缘断褶带中段灵盐台地与银川地堑的结合部。灵武是荒漠草原到草原化荒漠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灵武的地名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并且形成了系统的地名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历程。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民*部共同建设的“千年古县”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年将灵武纳入其中,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形成如今灵武地名文化的历史根源。
一、边塞烽燧文化特征
在灵武市众多地名中,边塞文化特征尤为突出,主要有以宁夏明代长城中河东长城为主体形成的长城墙体、敌台(墙体外侧用于士兵守瞭望高台)、铺舍(墙体内侧为守墩士兵的值班营房)、烽火台及堡寨遗址类地名,其中以烽火台遗址类地名分布最广且最具地域特色。灵武市边塞地名数量庞大,其中烽燧类地名是其最鲜明标识。从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来看,长城及古寨级别相对较高,其他如敌台、铺舍及烽燧等由于其本身的规模限制且缺乏保护重视尚未定级。从时代来看,地名涉及的*事防御工程均始建于明代,从而勾勒出了明代西北边疆尤其是宁夏一带防御体系的脉络。从灵武烽燧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总体呈现为北部密集、南部稀疏,大致可以分为长城沿线、临河沿线、东塔-宁东沿线以及白土岗沿线。长城、临河与东塔宁东三线在灵武北部呈直角三角形分布,白土岗沿线接灵武西部交通干线由东塔向南延伸,几条沿线相互关联成犄角之势。通过对各条沿线的分析,可以得出灵武烽燧依傍重要*事堡垒且顺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延伸的特点。
在长城沿线中,由路方墩烽火台至横城村烽火台的10座烽燧自东南向西北分布在沟边南岸地势较高且视野开阔的地点,其地处G20青银高速公路/S省道由横山分支向东南、东部所夹地域。沿长城还有边沟水路,围绕清水营、横山堡、横城堡所建的烽燧突出了其依堡而建的特征。在临河沿线中,由火儿烽火台至渔火烽火台7座自北向南沿G85银昆高速公路分布。沿线途经水系密集,除*河外还有梧桐树渠、西大沟、农场渠、东大沟、大河子沟等数条沟渠,最北端有临河堡据河而建。在东塔宁东沿线中,由东向西横亘着韩家墩等13座烽燧,沿线与灵武市向东进入内蒙的交通干线高度重合,覆盖了包括太中银铁路、G20青银高速公路、G国道、大河子沟、甜水河等交通枢纽,沿线有*刺堡、磁窑寨、东湾堡三座重要的*事堡垒。在白土岗沿线中,烽燧分布依旧保持着和交通要道的高度一致,G85银昆高速公路、G国道是其主要集中带,有红墩烽火台至白塔水烽火台12座,所临水系有沙沟、七里沟等。此外S省道与S省道在永利西南方向所夹区域内还散落着徐氏烽火台等6座。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依交通要道而建的堡寨烽燧网络更有利于*事通讯的便捷以及*事资源的输送,反之如灵武市白芨滩等交通不便的区域内则几乎没有此类地名的遗存迹象。
灵武市的烽燧类地名命名方式别具特色,有的地名前冠以*区或地理位置,如“韩家台烽火台”即位于韩家台地区,且此类地名涉及地望多为始建时既有;也有和当地自然地貌相关如“*草坡烽火台”等。有的地名则以遗址外观形象命名,如“木柴墩烽火台”因墩形状像木柴而得名,此类形象的比喻大多因其本名不可考由老百姓依形命名而得。同样古边塞地名也对灵武今*区类地名产生了影响,在居民点地名中,可以见到如“十里墩村”等现象。
二、姓氏移民文化特征
在灵武市地名中以“家”字为从属标记的姓氏地名现象十分普遍,涉及李、王、张、刘、陈、杨、赵、*、周、吴、马、苏、郝等近70个姓氏,涵盖了居民点、自然实体、草原牧区、建筑设施等各类地名,集中反映了地名随移民者主观意愿变迁的特性以及同源地名迁徙现象。现从灵武市地名中筛选出个姓氏地名进行分类汇总并绘制饼状图如图2-1,经统计各类元素与姓氏结合次。需要指出的是所计地名均为原生地名或原生地名已灭失的派生地名,以突出表现移民姓氏和当地环境结合的初始方式。
灵武市姓氏地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庄”、“梁”、“沟”、“圈”、“窑”等字反映了移民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据统计“庄(子)”字为代表的居民点地名14个,此外含“寨(子)”、“堡”字地名3个,这是居民迁徙定居并以姓氏标记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方式;“梁”字地名为代表的山川自然实体地名11个,反映了部分移民者依山而居的特性,其他同类地名还有包含“山”“台(子)”“疙瘩”“嘴(子)”“豁(子)”“壕”“合(子)”“框(子)”“坑”“沙窝”“拱拜”等字地名22个,说明在灵武的各种地貌上都存在移民痕迹;“沟”字地名为代表的水文自然实体地名22个,此类地名的繁多反映了灵武市农田水利设施使用的广泛,其他同类地名还有包含“渠”“湖”“湾”“滩”“塘”“淌”“洼(子)”等字地名35个,占总体的28%,由此可见移民区对近水条件的依赖;“圈”字为代表的草原牧区地名19个,含“场”字地名6个,可见灵武宜农宜牧的自然特性是移民者迁徙至此的一大动因;“窑”字为代表的民用建筑地名9个,窑洞作为西北*土高原上特有的居民形式在地貌接近的灵武也有体现,反映了移民居住方式的多元化,其他同类地名还有包含“桥”“井”“坊”“牌楼”“巷”等字地名25个,是移民者开发建设灵武的例证;其他地名如以“寺”“庙(子)”“塔”“墓”“墩”“烽火台”等为代表的宗教、纪念、*事类建筑地名37个,是多民族交流、历史特性和移民开发有机融合的文化遗存。从各类地名所占比例上来看,水文自然实体地名所占比重较其他各类更多,由此可见说明近水的便利条件是移民迁徙的最重要因素。
姓氏地名在灵武市地名中所占比重相当可观,与定居久远开枝散叶式的村落地名显著不同,这与其背后悠久的移民历史密不可分。有迹可循的地名如“杜家滩”就是因清同治十年()杜氏先祖移居灵武旧城东南10公里处的大碱滩而得名。从姓氏类地名的构词来看,多为“姓氏”“家”与表征元素结合的偏正型地名,也有用“记”“氏”等代替“家”或者省略“家”的情况,这是由于在移民开发过程中以姓氏标记领属关系的原因,还有以姓氏划分地理位置等因素。在一些地名中会加入“大”“小”“新”或方位词等以示区分,如“徐家大沟”等。在灵武的这些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名结合了一个以上的特定元素,如“张家圈梁”据记载是年张氏族人来此地放牧并在山梁下建立羊圈而得名,该地名同时兼有“圈”和“梁”的特性,是灵武市鄂尔多斯台地西缘高原牧区的典型代表。同时包含两个姓氏的地名如“丁杨湖”则以盐碱湖地所居丁、杨姓人家而得名。
直接以人物姓名命名如“马义沟”等则明确指出了地名由来,而在全部统计地名中回族大姓“马”姓地名则多达11个,也是由于灵武市多回族移民所致,反映了灵武市地名的多民族特性。“家”结构命名方式为主多种命名方式并存是灵武市移民姓氏类地名最为突出的特征。姓氏移民地名将灵武各类自然地貌、人文建设等诸多元素融合并保留下来,是我国西北移民区地名主要命名方式的一个典型范例。
三、*灌旱植文化特征
年10月10日,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表决通过,宁夏引*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国*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了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突破”。灵武市地处河东灌区,该灌区南抵牛首山,北达横城,东依鄂尔多斯高原,西临*河,面积平方公里。而在灵武市现今地名中,体现这种灌溉文化的地名也不胜枚举,据统计现灵武地名中有灌区13个,灌溉渠43条,排水沟条,特别是临河西部地区可谓沟渠遍布,此外还有闸、坝等和水利设施有关的地名。经数据汇总发现灵武市的灌溉类地名分布与其所处地理位置相关性较高,故将此类地名按*区分类如柱形图3-1。
由上图可知,灌区以有天然便利条件的临河镇居多,灌溉渠以灌区向灵武西部腹地延伸的郝家桥镇和崇兴镇居多,排水沟也以水系丰富的临河镇居多,且南部各乡镇排水沟多为自然形成或雨水冲刷而成,与自然地貌相关。梧桐树乡虽然沟渠数量不多,但均是构成灵武市引*灌溉沟渠体系的重要环节,从农田水利角度来看,灵武市的灌溉体系还是以引*灌溉为主。
灵武市灌区类地名基本上都以灌区所在地片命名,沟渠类地名前大多冠以姓氏,如“韩渠”这一称谓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封韩成为灵武城隍后,封韩家墩一带土地为城隍庙香火地,开挖专用渠,故称韩渠,主要负责农田灌溉。还有较多的沟渠类地名与其所在自然地貌或方位有直接关系,如“大梁湾沟”得名于此沟前弯曲通过的一条山梁,“西大沟渠”则因其位于树西面,为当地农田灌溉而建立的灌溉渠,故命名。
在灵武市与*灌区相呼应的东南干旱区则是旱地植被、植物遍布,这在地名中也有体现,共同构成了特色的*灌旱植文化。此类地名如“*草坡”“榆树沟”“枣刺岭”“刺荆子沟”“沙葱沟”“白芨芨滩”“沙蒿圈”“麻*梁”等。其中如麻*科麻*属的草麻*,既是灵武市重点保护植物,又是价值很高的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武东部的缓坡丘陵和沙漠区,是典型的旱地植被代表。
来源:《中国地名》年07期
作者:郭恺
选稿:耿曈
编辑:华丽
校对:何涵
责任编辑:耿曈
往期精彩
河南省地名景观特征与区划研究
街名的构成方式及其拼写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西汉“海昏”地望考论
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探究
中国古钱币上的地名刍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