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强壮体质外感亦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复制链接]

1#
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8148.html

经方用药,依据症状反应。

体格强健者,外感后,如临床表现出少阴症状,也得用附子剂。

分享一则早年医案,以识经方辨治体系:

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本医案为千里之外的

马某,男,35岁,体格素来强健,卖饭为业,颇为劳累,夏天忙时每天仅能睡3-4小时,不论寒暑露天工作。

于5天前自觉咽干,咽痒,自己购服银翘片等药不见好转,2天前天气突然转冷,因感受风寒,自觉怕冷(即恶寒甚),虽加衣、厚覆、电热毯取暖亦不能缓解,发热(虽然没量,应高于37.5℃),无汗,鼻流清涕、善嚏,咳嗽不甚但每咳必引胸痛。

患者每年冬天都会如此发病,输液即愈,依经验遂输液治疗,输液后出现口中有咸味感(是输液液体外露于舌还是病重在肾的表现,不得而知“咸为肾之味”,标以存疑),病情不觉好转,是夜患者身下铺电热毯、蒙头厚被而卧,但得少许汗出,恶寒不减,第二天晨起略觉轻松,半小时后症状复如前,恶寒更甚,不汗出,但感觉身热略轻,量体温37.5℃,无奈电话向余求方。

问而得之刻下症:其咽痛不甚(别温病),不感觉大热(不为太阳病,基本可定为少阴,机体抵抗不足而然),无汗、恶寒甚(表证、少阴阳虚),善嚏,无呕吐、下利(无里证),无明显头痛、身痛,远离千里,舌脉不得。

因思经言“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为处方

麻*10g炮附子(一定先煎1小时)10g

细辛3g桔梗10g生甘草10g苍耳子10g

2剂

煎附子时将剩余几味药用凉水泡,附子煎1小时后,入其余泡好的药及水一起煎,沸后文火煎10到15分钟出药(治疗表证药物不宜久煎),两付药共煎取药汁约ml,中午服药约ml,晚上打恶寒已减轻,嘱晚上、晨起各再分别进药一次(治外感用药,要不拘时服,以取汗为度,古人有“走马看伤寒”之语,盖言病急、病重、易于传变,要及时依据症状进行治疗,不应像看内科杂病样早晚进药)。

第二天中午打电话,其已经服药4次(注:要求一副药分三次服),言昨夜已经不再怕冷(服药两次),不用电热毯、厚覆,而全身得微微出少量汗(即仲景言:“微汗出”“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为祛邪愈病之汗),晨起诸症状十去七八,现在诸证悉除,病已经痊愈,让停药,即经言“不必尽剂”。

唯留咳嗽时胸痛,但不常咳,改方为治疗“心中结痛”的栀子豉汤。

处方:

栀子10g豆豉10g

泡水喝或略煎饮,以善后。

按:医案中所用药物包含了麻*附子细辛汤,麻*附子甘草汤,桔梗汤及善后的栀子豉汤,因鼻流清涕、善嚏加用苍耳子,但此处要注意,治伤寒方药要专,尽量少加减,否则影响经方疗效。再者此处不言病机等,盖笔者受胡希恕胡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陆渊雷“仲景用方药治病,但依现有症状,而不问病因及治疗经过”及日本汉方医学吉益东洞南崖和《皇汉医学》的影响所致。读者不妨读此等著作,再学习《伤寒论》必有别有一番洞天的感觉。

胡希恕胡老治学《伤寒杂病论》的态度:

尽去诸注,

抄读原文,

逐条细研,

前后对照。

自学成才大家岳美中岳老对仲景医学的认识:

察症候而不言病理,

出方剂而不言药性,

从客观以立论,

投药石以祛疾。

马培锋

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

中国农工民主*员

中国卒中学会会员

中国针灸学会会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沧州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张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沧州市针灸学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医师承指导老师

沧州市首届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中医学术上宗仲景经方医学,下吸取各家精华,对胡希恕、刘渡舟、*煌、陈慎吾等伤寒大家的学术思想都有研究,针灸学术宗以经络为核心的治疗体系,近半年通过胡希恕的方证医学体系学习应用张仲景医方,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热心仲景医学发展,多次为学生讲解《走进仲景医学》学术讲座。

专业特长:应用经方、针灸及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中风、失眠、头痛、癫痫、面瘫、帕金森病、脑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咳嗽、妇科疾病等。

原创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