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药好、西药快!”中医为什么能治本?中药为什么好?治本的方法和思路又是什么呢?今天试着以通俗的语言和临床中的医案来阐明这些问题。
明医理则病易治
日常生活中,受凉感冒后我们通常表现为头痛、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甚至咽喉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为了方便,我们往往会到药店买一些药物,如:抗病毒类的、感冒清热类的、止咳化痰类的等等。您还别说,有的时候还“真管用”!症状很快缓解了,烧退了,咽喉也不疼了,感冒好像治愈了。但会慢慢发现:不想吃饭了,浑身乏力、懒得动,咳嗽一直不好……我们在苦恼的同时,往往会觉得这感冒也太顽固了吧。╮(╯▽╰)╭按理说,像感冒这种小病,如果正确及时治疗的话是很快会痊愈的。那为什么会久治不愈呢?“治好”之后为什么会乏力、纳差呢?就值得我们深思了。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感冒是如何得的。大家都感冒过,试想一下,发病前是否有这样一个过程──炎炎烈日下,燥热难忍、汗流浃背时,我们忍不住打开水龙头洗一把、再吹吹风、或者跑进空调房待一会,马上就舒服多了。第二天起来却发现整个人鼻塞头懵、昏昏沉沉、肩背酸痛。或是平素体虚,不经意间一激灵,打个寒颤,然后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或者就直接出现了感冒的症状。此时起的鸡皮疙瘩,就是全身的毛孔收缩关闭而隆起的球状物。实际上,它是机体为防寒邪进一步深入的自我保护反应。“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其散热功能通过皮毛孔窍开泄出汗来表现。当我们剧烈运动后,呼吸急促,大量的热气从体内散发出来时,顺带着汗液流出,这就是人体蒸腾气化的表现。其氤氲之气,若雾露之溉,冬天的时候甚至能看见人的周身笼罩着一股热腾腾的白汽。寒主收引,腠理被寒邪阻塞,收缩紧闭,人体正常活动所产生的大股热量无法向外透散。无奈之下,只能另寻他途,上至头面五官──眼、耳、口、鼻,下至前后二阴等各种孔窍而出,以维持人体的恒温状态。而热气的离经叛道则导致身体──头晕目赤、耳鸣耳聋、口干口苦、咽喉肿疼、鼻腔冒火、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平常所说的“上火”症状。试问,不适的实际病因是“上火”吗?显而易见,不是。它是寒邪束表、毛窍闭塞所致。那么此时是清火还是解表呢?当然是开门逐寇了!治疗时,通过衡量病人的禀赋差异,使用适当的辛温发散之品开闭解表,由内而外驱邪而出,使人体内外的通道畅通无阻。并嘱咐患者服以热粥并适当温覆休息。“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不仅寒邪被彻底驱除或不治而愈,同时还增强了正气,人体的卫外防御能力还能更上一层。这──便是中医的治本之法。( ̄ˇ ̄)/开篇讲的不辨证就随意购买抗病毒、清热解毒,是没有认清疾病的本质,不明医理的表现。之后会因为误用了苦寒之品,损耗阳气、引邪入内,从而引发更严重的脏腑疾病。感冒初期的症状看似得到了缓解,实则闭门留寇、埋下祸根。对于接踵而至的其他症状,被称为感冒后遗症。而这些症状不是感冒后应该或必然留下的,而是因为不明医理,失治、误治导致的。?·°(???﹏???)°·?
畅通路则邪可出
假使上述邪气不出,则会在阳气隆盛之时表现出来。如──中午或午后气温高的时候,或是人体剧烈运动后流汗之时,或是洗澡时被热气蒸腾熏灼,腠理开,正气驱赶邪气趋于体表的状态下,则皮肤作痒。如《伤寒论》所言:“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曰泄风,久久为痂癞。”。临床常见的湿疹、荨麻疹、风疹,牛皮癣等等皮肤病,具体症状各有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表现──红、肿、痒。此类病人,邪在体表,遇气候变化则加重,大多认为这是“火”证。治疗时无论外敷还是内服汤药,也往往是清热解毒、凉血息风。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一部分表证背后的病机是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此类症状,多半是因为邪气侵犯人体,激发了自身的保护和排他机制(正常的卫外能力)。正气想要祛邪外出,以保证各项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转。《伤寒杂病论》中也有论述:“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燥,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同样的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可见到玉米粒通过高温加热爆破变成了香喷喷的玉米花。
自然中──
活火山──地球内部的能量蓄积到一定程度通过火山喷发出来。明白了皮肤病出现的机理,那么治疗思路就很清晰了──畅通体表通路,给邪气以出路。顺势而为,宣散透邪,不留后患,彻底治愈皮肤病。切忌打压对抗,把将出未出的邪气重新压回体内,虽暂时效果“显著”,但长久以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贻害无穷。
顺其性则百脉通
昨日,一朋友问我:晚上吃坏肚子,呕吐难受,该吃些什么?我说:不严重的话不用吃药,呕吐是吃的东西超出了胃的消化能力、胃需要排邪减轻负担,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要正确看待呕吐,不能盲目止吐。就如《金匮要略》所言:“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早在多年前,医圣就已经告诉我们,要顺应各脏腑功能的喜恶特性、“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道理。用药如用兵,需统筹兼顾;治病同种地,需顺天性而为。比如──我们种一些根薯类的作物,如红薯、山药、土豆等,首先就要深翻土,这样它才能把根往土壤肥沃的深处生长,才能够结出肥硕的根薯来。如果种的是瓜类的作物,比如丝瓜、苦瓜、*瓜等,你就要给它搭一个棚架,这样它才能把藤条往瓜棚四面广阔的空间攀沿发展,接触到更多的光和热,才能有余力结出更多瓜来。每种草木都有它生长的习性。有的背阴,有的向阳;有的喜欢干燥疏松的土壤,有的偏爱高温湿润的气候;有的冬季开,有的夏季长。农谚说的“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就是这个道理。顺应作物的生长习性,因时因地制宜,才能收获到丰硕的成果。类比到人体,五脏六腑也各有其生理习性。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喜通恶满等。治病要调理五脏元真,使其恢复到常态上来。顺肝木之性,养脾土之真,使得中焦斡旋,生生不息。所以,首先要顺其天然之性,无为而治。现代社会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很多是因为没有顺其性而盲目进补,结果壅滞不通而疾病丛生。这就像没有给瓜类作物搭棚却一下子给它上了很多肥料一样,内部长势旺盛而外不能通达,怎能不生病?
其次,要养其真。
简而言之,就是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累了要休息。即便要培补,也要在运化能力的范围内,过犹不及。农谚说:深耕胜浇水,搭好瓜棚胜施肥。深耕松土、搭瓜棚都是给植物广大的生长空间,以助其长。在此基础上,发现叶子干了,就浇点水;叶子*了,你再稍微施点肥,顺应四时之序,如此就便待收获了。临床中出现阳气亢盛、甚则浮越等“太过”之象时,则应深耕搭棚;若出现气血虚弱、阴津或阳气不足“不及”之象时,则应浇水施肥。懂得顺木培土之法,左升右降,大气一转方能内外兼修、标本兼治,达到阴阳往复、百脉皆通的目的。
辨阴阳则治其本
仲圣言:“阴阳交易,人变病焉”。临床上,很多病人一进诊室就说:“大夫啊,我头晕头疼、眼干鼻塞、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腹痛烧心吧啦吧啦……”。从头到脚几乎都有问题,症状五花八门,病情纷繁复杂,让你几乎无从下手。如果头痛治头、脚痛医脚、见咳治咳、见痛止痛,恐怕一张方开下来,几十味药也打不住,疗效也不一定好。怎么办?辨明医理,方言治病。如同一棵树,枝叶颇多,叶叶相似而又不同,数也数不过来。不如沿叶找枝、循枝找干、最后抓住根本,才算抓住了疾病的本质。唯有辨明阴阳,看到症状背后的病机,方可事半功倍,药到病除。任何症状本身并不具备代表寒热的阴阳属性,鼻腔冒火、大便秘结也不一定就是火。症状只有参考人的精气神、气机的升降出入等因素,综合考虑才有了寒热,才可称得上是明辨阴阳的线索。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困于“见红为热,见痒为风、见口苦为少阳,见盗汗为阴虚”的固有印象中。须知“五脏六腑皆令肺咳,非独肺也”,单个症状背后的病因很多,不能“但见一证便是”、以偏概全。与其在症状中打转,不如摒弃成见,观其阴阳。正如臧云彩老师用乌梅丸治愈多例长期高血压、脑梗后遗症、糖尿病等。臧云喜老师用真武汤治愈长年的口干口苦、厚朴七物汤治愈即将手术的阑尾炎等。皆为基于人的阴阳状态进行诊断治疗,且疗效显著的医案。经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理论是古人通过长期大量观察自然现象而提炼总结的应对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法则,是自然之道,是天地之道。而辨阴阳,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长期且大量的病例望诊练就的阴阳之眼。靠的是遵循中医成长的规律──长期研习经典、诵读条文──内化构建的中医思维。从亘古不变的变化中把握不变,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抓住病机治其根本。
调气机则人安和
“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自然界中有形的生物,有出应有入。而人体更是生化的场所,每天循环着升降出入这一流程,某一环节被打破就会出现病理反应。生活中,很多人都说自己消化不好,饮食稍有不慎则胃痛胃胀,或腹中硬满,或大便秘结等等。治疗上,我们会用一些理气止痛、消食导滞、润肠通便的药物。究其病源可以归结为:或由外邪或由内生情志所导致的气机失调、脾胃升降失司,水谷停滞不能顺畅下行,郁而化热,产生诸多变证。就像河道出现了淤堵,上游河水不能下行,长久堆积形成堰塞湖,河道其他地方会频繁溃堤一样。只有针对寒热各自的病机利用相应的药物,疏通渠道、调畅气机,或辛开苦降、或釜底抽薪、或疏肝和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如此才是治疗此类病证的关键。????(?˙?˙)?????前些时日,我治一妇人,面*体瘦,腹中硬满不适、痞塞不通,严重时不能平躺,须侧卧方能勉强入睡,大便不成形,且有肛裂。我按脾脏结的治法,施以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服后胃部明显舒适,诸症均减。服用2周后,月经在40天内来了3次,且量多有血块,患者差点吓坏了。最后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患者反映胃部不适、大便不成形、肛裂几近痊愈,面色也大为好转,还高兴地说:现在是能吃能喝!( ̄︶ ̄)正如《金匮要略》所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五脏的元真之气通畅无阻,阴阳和合,人就会无病无疾,健康长寿。同样,我们人体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人体原本正常循环的气机被打乱,出现了壅滞不通、运行不畅的障碍,从而表现出的身体不适。正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机之升降出入大矣哉!升降出入,“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治疗时,如果能帮助气机恢复或回归到原本正常有序的运行状态──即守常无为,顺应各脏腑功能正常的活动,因势利导,利用自身正气驱邪外出,恢复平衡,保持元真通畅,方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调气,实乃中医治本的必要手段!
重整体则出疗效
出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积极奋斗,努力向前。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志越发浮越躁动。而女性因其生理特性则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不仅需要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相互妥协,还承担着生儿育女的责任,因此身体上的困扰就更多,经带胎产,哪一样出状况都是大问题。而肝气郁结在女性朋友中较为常见,常表现为脾气急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等,于是逍遥丸、丹栀逍遥丸便成了家庭常备药品,长期服用者也不乏其例。谈到肝气郁结,我们往往会把它联想到体内长的这个肝,事实上它的意义要广泛得多──代指一切具有生发条达属性的事物,按五行理论称之为木。肝气郁结替换成木气郁结也最为恰切。这样,我们就摆脱了实体肝脏对思维的束缚。木气郁结,即我们体内向上向外升发条达之气出了状况,其原因有三方面:一、外力因素,升发受到了外邪的束缚,木气不能升发。二、内在阳气不足,无力升发。三、阳气太盛,升发太过。这三种情况均会出现脾气急、烦躁等症状。逍遥丸的疗效出不来的原因也许是只顾舒肝解郁、理气散结,而忽视了整体的这个人的阴阳盛衰,阳气虚弱者无气可行,自然无法作效。没有把这个人放在大的时空环境中看,没有考虑到天地之气对她的影响,没有抓住症状背后的病机,还只停留在了局部和表象上。
临床上,针对外邪束表而升发受阻的病人可以用开散的方法,如桂枝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附子细辛汤、葛根汤等;
针对阳气不足、木气升发不及的病人则需要补其阳气、助其升发,如苓桂术甘汤、桂枝人参汤等;
针对木气升发太过的病人,消减其升发的过亢之气即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病人服用桂枝汤后脾气变温柔了。有的女士惊喜地跟我反映:把急脾气给治好了!而她老公高兴的是再也不用受气了,不用被埋怨了。°(°ˉ??ˉ?°)°还有一种情况──癌症病人,如果我们只把眼光放在肿块和肿瘤细胞上,而忽视他的正气,一味地去对抗杀灭、切割剔除,最终只会得到“肿块没了,人的精气神也没了──吃不下、睡不着、排不出,生活质量极差”的悲惨结局,而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反之,从整体出发,把握患者的整体状态,也许会看到另一番景象,收获不一样的效果。中医看病,看的不是某一局部、某一症状,而是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以人为本,留人才是关键。就像我们看一座山,如果只是死死地盯着其中的一棵树、一块石、一朵花,你能说你看到山了吗?这棵树、这块石、这朵花,就是咳嗽、发热、腹痛等,而这整座山才是我们要守的人!总之,我们认真细致地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从中总结出规律,那么每一种疾病在正确的指导下,都能找到其对应的治疗办法。正如《内经》所言:“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很直白。所以说,中医是什么,不用说得多么奥妙。我的解释是:中医就是生活,中医来源于生活,又指导服务于生活。中医治本:要依规律、明医理、看整体、辨阴阳、调气机,顺应自然,把握大局、审因论治,顺势而为──最终达到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本文作者简介:
翟红斌,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跟随臧云彩老师学习,现于中易堂国医馆工作。
熟练背诵《伤寒杂病论》、《道德经》。对《*帝内经》、《易经》等中医古籍有一定理解。
遵循六经辨证,信奉经典,回归道统,法辨阴阳,善用经方。
作者
翟红斌编辑
喻苗苗图片
来自网络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生活因有中医而更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美好的明天!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