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 [复制链接]

1#
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蕴藏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严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药材品质和独特疗效,成为中华医药的一枝奇葩,全省中药材面积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产量在全国占比重较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优势道地产区,建成了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成六个区域性专业市场,中药材产业对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一、发展历程


  甘肃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年前,梁代医药学家陶弘景著作《名医别录》载“当归生陇西山谷”、“甘草生河西川谷”;其《本草经集注》也记有“*芪第一出陇西”。年前,《唐本草》载当归“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多年前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有当归“平地作畦种”的记载。在多年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当归为“女人要药”,“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


  改革开放后,我省中药材生产发展历程经历四个大的阶段(图1、图2)。第一阶段从年至年的14年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20~30万亩之间,为缓慢发展阶段;总产量由年的1.03万吨,增长到年的3.23万吨。第二阶段从年至年的6年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40~50万亩之间,为平稳发展阶段;中药材年总产量基本上没有明显增长,年为5.29万吨,年为5.2万吨。第三阶段从年至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由年的44.01万亩,增加到年的.13万亩,年均增长38.8万亩,年均增长率为35.23%;全省中药材年总产量由年的7.7万吨,增加到年的30.58万吨,年均年增长率为42.52%。


  第四阶段从年至年,全省中药材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由年的.35万亩,增加到年的.8万亩,面积增长51.3%,平均每年增长11.9万亩,年均增长率为7.43%;全省中药材年总产量由年的32.51万吨,增加到年的75.94万吨,产量增长.6%,实现了翻番,平均每年增加4.8万吨,年增长率为8.85%。


  二、工作成效


  ㈠种植基地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甘肃中药材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呈现规模化发展的势头。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8万亩,产量达75.94万吨。主产区集中于定西和陇南两市,占全省面积的64.3%。


  全省有18个县(区)中药材年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大县。其中陇西、岷县、渭源3个县每年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武都、宕昌、漳县3个县(区)每年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图3)。全省有3处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定;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证;有12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㈡道地品种比较优势突出


  甘肃省已查明药用植、动、矿物资源多种,其中种被列入全国重点品种,占全国个重点品种的76%。现集中连片人工种植的药材有50多种,其中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8种。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长期居于全国第一,尤其是道地品种规模化种植优势明显。年全省当归、*参、*芪、甘草、大*、柴胡、板蓝根、枸杞、*芩、冬花等“十大陇药”种植面积约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68%。甘肃道地药材品种规模化种植优势明显(图4)。其中,年种植当归41.56万亩,产量9.5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5%;种植*参53.25万亩,产量7.87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种植*(红)芪42.30万亩,产量7.1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种植柴胡28.14万亩,产量4.7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种植板蓝根10.38万亩,产量2.37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种植枸杞30万亩,产量4.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


  ㈢南药北储市场地位形成


  甘肃现有6家中药材专业市场,包括陇西县文峰中药材市场、陇西县首阳中药材市场、岷县当归城、渭源县渭水源药材市场和宕昌县哈达铺中药材市场及兰州安宁“*河”药材市场,年交易量万吨,交易额90多亿元,是我国“南药北储、东药西储”的天然仓库。在陇西、岷县、渭源市场,有“惠森药业”、“中天药业”、“甘肃当归城”等千吨以上的现代仓储物流企业23家,静态仓储能力30万吨,仓储品种多个,周转仓储能力万吨以上。吸引了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中国药材公司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仓储中转基地。陇西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药材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0%以上,其中一些道地药材如柴胡、大*、板蓝根、甘草、当归等品种交易量占全国的50%以上。并已建成“西部药都·网上陇西”、“惠森药业”、“中国当归网”、“甘肃道地中药材信息网”、“药世在线”、“中国药都”等中医药专业网站13个、专业协会组织14个、中药材货运中介组织44个,发展运输专线30多条,运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年输转能力32万吨,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70%以上。甘肃产当归、*参、*芪、红芪、纹*、甘草等道地药材,主要销往东南沿海的广州、上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并通过当地医药流通企业,转销往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际市场。


  ㈣产后加工发展势头强劲


  甘肃道地药材初加工发展迅速,中药材年初加工量约12万吨,加工产值约15亿元。全省有70多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获得国家GMP认证。甘肃有88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其中超过一半分布在定西市(表1)。在陇西、岷县、渭源等主产区,还涌现出了如首阳镇首阳村、岷阳镇南川村、梅川镇店子村、会川镇西关村等一批中药材加工专业村。同时,甘肃中药材深加工也有了长足进步。年,甘肃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荣获全国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强。甘肃医药行业资产规模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奇正藏药、兰州佛慈、独一味已成为中国A股上市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单品种超过亿元的产品9个。


  三、*策措施


  ㈠出台*策,协调推进


  年省委、省*府印发《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32号)。年3月省*府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甘*办发[]49号),每年安排万元发展资金,以直接补助的方式扶持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原药加工企业GMP达标改造,以贷款贴息的方式扶持原药加工企业完成GMP改造后的加工产能扩建,以适当补助的方式扶持区域中心市场扩建改造、检测中心建设和技术培训等,对资源保护、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等实行竞争性筛选,择优资助。年7月,省委、省*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8号),每年又安排万元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为主支持陇药产业发展。年12月,省*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定西、陇南作为建设全省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大力扶持培育和发展中药精制饮片和大宗中药材提取物。年2月,甘肃省成立了“省陇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省委副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任副组长,负责国家级药源建设重要事项协调事宜。


  扶持*策实施4年来,累计繁育道地中药材原种.5亩,产原种36.02万公斤;繁育良种9.85万亩,产良种.1万公斤;繁育种苗17.39万亩,产优质种苗万公斤。良种普及率由年的40%提高到了65%以上。建立个百亩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点,累计完成示范面积11.40万亩。40多家制药、饮片加工企业建立50多处16万多亩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20多项提质增产技术,开展了80多项新技术田间试验研究。建设了1个省级中药材质量检测站、5个药材质量检测中心(站),购置质量检测设备台(套)和数据采集处理设备56台,完成实验室建设面积m2,购置安装实验台m2、橱柜46套(组),购置药剂多种。支持了26项科研攻关,选育出6个药材新品系,发表论文69篇,出版专著和培训教材7部,完成SOP及技术标准14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3项。已有7项科研课题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举办培训班场(次),培训农民20.26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5.4万份(册)。启动了陇西中医药产业园和物流园建设,入园企业18家,总投资达25亿多元;形成静态仓贮能力15万多吨。支持50多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完成GMP认证、27家贮藏流通企业完成GSP认证。实现年交易额50多亿元。使全省有GSP认证的贮藏企业达到40多家,全省中药材饮片加工认证企业达到65家,加工能力由年的8万吨提高到12万吨,增长50%。农民种植药材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宕昌县由年的55.6%提高到年的60%,其中阿坞乡占到82%以上;岷县由年的54.5%增长到年的61%;渭源县由年的28.7%增长到年的40%;陇西县由年的35.4%增长到年的40%。


  ㈡扩大交流,宣传推介


  年以来,甘肃省*府与科技部、农业部、工信部等部委在陇西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定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博览会。同期,陇南市委、市*府也在武都、宕昌等县区,连续举办了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通过举办产业大会,扩大对外宣传交流,吸引各方同行,积聚资金技术,共谋产业发展。定西市*府还在北京、香港、贵阳、厦门、亳州、兰州、南宁等地多次举办了定西中医药产业项目推介洽谈会、新闻发布会,组团参加了在广州、成都和广西等地举办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及东盟博览会,通过论坛、产品展示、发布项目信息、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医药产品展示厅等系列活动进行宣传推介,提升了甘肃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㈢联盟应市,协作攻关


  年2月,由甘肃67家医药企业加盟,成立了甘肃省陇药产业协会,在加速甘肃药企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创立维护陇药品牌、加强市场推介和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牵头作用。同时,加强科研攻关协作,建成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陇药工程技术中心也已批复成立。


  ㈣加强指导,示范培训


  年3月,甘肃省农牧厅成立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专家指导组”,负责指导全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和组织技术培训。在主产区建立科技示范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通过与龙头企业建设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相结合,开展新成果推广应用和新技术指导培训。每年选派技术骨干赴外地考察学习培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甘肃传经授课、指路把脉、合作交流。加强技术骨干培训,组织定期检查、巡回督查和现场观摩,使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


  四、存在的问题


  ㈠种子、种苗生产不规范,基地建设标准低


  1、品种选育滞后。目前,我省中药材仍然以千家万户的传统种植为主,栽培技术沿袭传统,多数药材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品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人工选育还比较落后。


  2、集约化生产比例不高。药材种子、种苗,仍以农户自繁自育为主,专门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企业非常少,与全省万亩种植规模不配套;虽然在部分乡镇有传统育苗大户,但组织化程度非常低,缺乏市场预测和抵御风险能力。


  3、市场交易无序。药材种子、种苗基本没有品牌、包装,纯净度、合格率、优质率不清;交易仍以集贸市场自由买卖为主,参杂使假、伪劣混用、损害药农利益现象时有发生。


  4、栽培技术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基地标准化技术应用率低,达标的GAP基地还很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有些产区长期种植一,影响产量和品质。


  ㈡仓储流通企业规模小,市场调控能力弱


  1、药材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现有仓库主要集中在陇西文峰镇和岷县当归城,但建设标准不高,总体容量不足,仓储能力只有30万吨,不足全省药材总产量的50%。


  2、经销企业实力弱,市场调控能力差,导致大宗药材价格受省部市场制约明显。仓储规模和经销企业调控能力弱,初加工设备缺乏,中药材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依然存在,流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㈢产后加工层次低,转化增值能力弱


  1、加工比例小,产品档次低。全省中药材初加工量只有12万吨,不足总产量的20%,大部分药材仍以原料出售。中药材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加工增值率低。


  2、加工工艺传统,标准化程度不高。部分切片生产企业和多数专业加工户,以家庭作坊方式组织生产,加工场所不达标,大量使用手工操作,工具原始,工艺落后,效率低下,有的还在超量使用硫磺熏蒸,产品质量难控制,给市场销售埋下了隐患。


  3、龙头企业少,产业规模小。甘肃现有的加工企业主要是产后清洗整理和饮片加工,中药材浸膏提取企业比较少,且规模小。目前尚无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医药企业。全省仅有1家企业进入中药工业强企业。中药饮片企业规模则更小,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仅6家。


  ㈣野生资源家底不清,开发过度,保护不够


  多年未全面普查野生药材资源,珍稀野生药材保护区建设管理滞后,过度采挖现象比较严重,野生抚育投入不足,原生种群密度持续下降,人工驯化研究粗浅,栽培技术多不成熟,产出不足,市场供求矛盾加剧。


  ㈤质量安全检控与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重点县中药材质量检测设备配置低,检测人员少,进入市场的绝大部分中药材和切片没有严格的药用品质检测和安全指标监控。中药材科技投入相对较少,高级人才奇缺,基层专业人员不足,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五、发展展望


  ㈠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内,总产量达到56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道地药材良种普及率达到70%以上,农民增收能力提高30%;种子种苗集中繁育供应比例达到60%以上。仓贮和流通能力明显增强,实现全省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50万吨,占全省药材年产量的60%以上;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60万吨;初加工能力提高到50%以上,实现加工增值28亿元,产品档次有明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把甘肃逐步打造成全国一流的药材生产基地,一流的加工、物流中心,道地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㈡种植布局


  在全省四大优势产区,重点发展建设十大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三大濒危资源保护抚育生产基地。


  1、十大陇药品种


  当归、*(红)芪、*参、甘草、大*、柴胡、板蓝根、枸杞、*芩、款冬花。


  2、四大优势区域


  (1)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药区。包括陇南全部,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大部。该区山大沟深,地势陡峭,草木茂盛,气候温和,重点生产*芪、红芪、纹*、大*、半夏、天麻、杜仲、金银花等品种。


  (2)陇中陇东*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药区。包括定西市、天水市大部及平凉、庆阳、兰州、白银等市的部分县。该区光照充足,干旱少雨,适宜于喜阳耐旱药材的生长,重点生产*参、柴胡、*芪、红芪、枸杞、*芩、款冬花、独活、防风等品种。


  (3)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药区。包括甘南州、临夏州大部,定西市南部的岷县、渭源、漳县,以及祁连山北麓的天祝、民乐、肃南、肃北、阿克塞县的南部。该区高寒阴湿,气候冷凉,重点生产当归、*参、*芪、红芪、羌活、秦艽等品种。


  (4)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药区。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除祁连山北麓的大部分地区。该区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明显,重点生产甘草、板蓝根、枸杞、红花、麻*草、小茴香、孜然等品种。


  3、十大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


  (1)优质当归基地30万亩:以岷县、宕昌、渭源、漳县海拔米以上区域为主。


  (2)优质*参基地35万亩:以渭源、陇西、文县、临洮海拔米以上的区域为主。


  (3)优质*芪、红芪基地32万亩:以陇西、渭源、武都三县(区)为主。


  (4)优质柴胡基地22万亩:以安定、陇西、漳县三县(区)为主。


  (5)优质板蓝根基地6万亩:以民乐县等传统产区为主。


  (6)优质甘草基地10万亩:以河西的瓜州、民勤、民乐等绿洲边缘灌区为主。


  (7)优质大*基地5万亩:以礼县、宕昌、华亭等海拔米以上的道地产区为主。


  (8)优质枸杞基地12万亩:以靖远、景泰、瓜州等县集中产区为主。


  (9)优质*芩基地5万亩:以陇西、漳县、安定三县(区)为主。


  (10)优质款冬花基地3万亩:以渭源、康乐、和*、灵台四县为主。


  全省优质中药材基地总面积达到万亩,占全省药材总面积的62%(附表1)。


  4、三大濒危资源保护抚育生产基地


  (1)甘南野生濒危藏药资源保护抚育生产基地,抚育发展独一味、岷贝母、红景天、手掌参、脉花*参等珍稀藏药品种。


  (2)陇南濒危木本药材资源保护抚育生产基地,抚育发展刺五加、山茱萸、杜仲等木本药材品种。


  (3)河西濒危荒漠药材资源保护抚育生产基地,抚育发展肉苁蓉、锁阳、麻*草等荒漠药材品种。


  ㈢市场体系布局


  优先建设陇西县中药材市场,继续加强文峰、首阳两市场整合,统一市场主体,统一规划建设。继续加强中药材物流园区、中药材饮片展贸城与网络交易中心、中药材仓储配送中心、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规范服务程序,细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率,把陇西县中药材市场建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北、跻身全国前列的区域中心市场。配套建设渭源清源、岷县当归城、宕昌哈达铺三大产区市场,提升交易能力,扩大交易规模。在岷县、渭源、漳县、武都、文县、礼县、临潭、康乐、甘谷、华亭等重点产区,逐步改造建设十个产地市场,重点进行药材收储(附表2)。


  ㈣产后加工业布局


  重点建设四大加工园区。(1)优先建设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开展中药提取物和保健产品生产;(2)重点建设陇西首阳、渭源会川和岷县工业园三个药材加工园区,重点开展高品质饮片生产;(3)依托药材加工专业村、加工大户,建设原料药材加工处理企业集群,形成全省特色中藏药提取纯化、饮片加工及原药处理生产基地。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