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提炼病机方剂药性治法,都精辟提炼出来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医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60210/4769980.html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芪汤------补气利水

4、麻*——麻*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连)------清热燥湿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

特殊的治法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苓桂术甘汤桂枝汤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桂枝+芍药)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风汤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

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青营汤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芍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土汤理中丸凉血止血法:十灰散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汤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真武汤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杞菊地*丸一贯煎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补气摄血法: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疏肝健脾法:逍遥散疏肝理脾法:四逆散解表清里法: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解郁透气法:四逆散益气渗湿:参苓白术散防己*芪汤益气解表法:败毒散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麦门冬汤

论《内经》病机十九条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病机是疾病变化机理,是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转归的内在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病机的论述有十九条,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病机十九条”。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认为,病机十九条的意义,在于它从五脏六气失常致病入手,示范临床审机求属的方法。病机十九条遵循同一格式“诸……皆属于……”表述,其中的“诸”、“皆”是表示不定多数,切忌认作“一切”、“全部”、“凡是”,并防止将条文绝对化,应从其病象入手,按五脏六气的特性进行病因病位及病性的归类分析,以推求病证的本质属性,从而为防治提供依据。翟双庆教授将“病机十九条”分五脏病机、上下病机、火热病机、风湿寒病机四部分阐述,本版今起每周五刊出。 

 

(一)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肢体动摇不定和头目眩晕的病证,大都属于肝的病变。掉,摇也,包括头部、四肢的抖动和肌肉动等;眩,即眩晕,指视物昏花旋转,头重脚轻,如坐舟车之状,甚则张目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掉、眩,均有一个共性,即“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故二者属风证范畴。而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主人一身之筋膜,开窍于目,故若肝有病变,波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就会见到掉、眩等风证之象。因其病位在肝,产生于内,故又可称之为“肝风”、“内风”。风证有虚实之不同,血虚生风者,宜四物汤加减;阴虚风动者,用六味地*汤、一贯煎加味;肝阳上亢者,可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汤治之;热极生风者,则以羚羊钩藤汤来清热熄风。


  病案举例张某。头眩眼花,纳少泛恶,唇舌麻木,脉象弦滑。肾水本亏,肝阳上扰清空,湿痰中阻,胃失降和;宜柔肝潜阳,和胃化痰。生白芍二钱,黑穞豆衣三钱,炒杭菊钱半,生石决(先煎)把钱,朱茯神三钱,煨天麻八分,潼蒺藜三钱,炒竹茹钱半,焦谷芽三钱,仙半夏钱半,薄荷炭(后下)八分,槐花炭二钱。(《丁甘仁临证医案》


  按:本例少阴水乏,水不涵木,肝阳上扰,挟痰浊交阻,胃失和降。法取肾与肝胃同治,柔肝潜阳,和胃化痰。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提示身体蜷缩、四肢拘急不舒、关节屈伸不利的寒性病证,大都属于肾的病变。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从而导致气血凝敛,筋脉失养,出现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寒有内外之分,内寒之证产生于阳虚,因肾为人身阳气之根,所以内寒的形成以肾阳不足为其关键;外寒伤人之证,是由卫气虚弱引起,卫气根源于肾中之阳,与肾亦密切相关。故临床治内寒当以温补肾阳为主,治外寒伤人久不愈者,亦当考虑散表寒与温肾阳并举。


  病案举例经行腰肢闪痛,呼吸不利,畏冷不能屈伸。奇经八脉交伤,故以温通经络为治。当归身三钱,淡苁蓉二钱,小茴香一钱五分炒,杞子一钱五分炒,沙苑蒺藜二钱,鹿角霜八分。(《南雅堂医案·调经门》)


  按:腰者,肾之府。肾虚腰肢失于濡养,又恰逢经行血下注胞宫,而致腰肢闪痛;肾虚不能纳气,而致呼吸不利;肾虚失于温养,奇经八脉交伤,则畏冷不能屈伸。方以当归、枸杞滋阴养血,肉苁蓉、小茴香、沙苑蒺藜、鹿角霜温补肾阳、通经散寒。肾阳充盛,筋骨健壮,奇经八脉得养,则诸症自除。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指出呼吸喘促、胸部胀闷之类的气病,大都属于肺的病变。月贲,气逆喘急;郁,痞闷。肺主气,司呼吸,能宣发肃降,既能使气外达肌表皮毛,亦可使气内通五脏六腑,故气之为病,首先责之于肺。肺之宣降失常,气壅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促、胸中窒闷、痞塞不通等症状。然壅郁于肺之邪气,有风、寒、湿、燥、痰、火的不同,亦有肺肾气虚、肺脾气虚、心肺气虚而肃降无力之因,故临证要详辨病邪、虚实,分而治之。


  病案举例李某,男,15岁。发热持续10日不退,体温常在39℃左右,咳嗽喘促,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吐痰黏稠而带血色,便干溲赤,医院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经用青霉素、链霉素,效果不显,特来就诊。舌苔白质红绛,脉数而软。辨证立法:寒邪犯肺,郁而化热,肺气壅胀不宣,咳喘鼻煽。津液不布,烦热口渴。拟用清热宣肺定喘以治。处方:北沙参10克,炙麻*1.5克,生石膏(先煎)12克,炒杏仁6克,鲜苇根15克,酒条芩10克,陈橘红5克,炙苏子5克,葶苈子(大红枣5枚去核同布包)5克,陈橘络5克,炙前胡5克,炒枳壳5克,苦桔梗5克,桑白皮(炙)6克,炙甘草3克。二诊:服三剂,热退喘咳减轻。前方去苇根,加半夏曲10克,天竺*6克。三诊:服三剂,喘已止,微有咳,惟食饮尚未恢复,以前方去麻*、石膏、*芩,加麦芽、谷芽,乃愈。(《*帝内经研究大成》)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出浮肿和脘腹胀满之类的湿病,大都属于脾的病变。肿,即浮肿,水肿;满,即腹满之谓。脾为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于大腹。若脾失健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就会见到脘腹胀满、四肢浮肿等症状。水肿因于脾者,主要见于:脾虚而外湿困脾,其病势缓,病程长,水肿先由四肢开始,多伴有头身困重,胸闷呕恶之症,可用胃苓汤、五皮饮加减治之;脾阳虚损而失温化,其肿以下肢为甚,反复不愈,常伴神疲、纳差、便溏等症,可用实脾饮加减。事实上,水肿还与肾、肺、肝、三焦有关,临床当加以辨别。腹满属脾者,则主要有:寒湿困脾之病,多见腹满按之不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薄等,可用胃苓汤、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而致满者,腹满喜热喜按,并伴有神疲乏力之症,宜用理中汤加减;湿热蕴结脾胃而致满者,常见脘痞呕恶,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苔*腻,脉濡数等症,治用连朴饮加减;宿食停滞之腹满,常见嗳腐吞酸,口臭厌食,治宜保和丸之类;实热内结于胃肠之腹满,则多见腹满、燥、坚、实,当以承气类泻下。总之,腹满之为病,有属脾属胃属肠之不同,亦有寒热虚实之异,临床要结合症脉舌之不同,加以鉴别。


  病案举例立斋治张县丞,年逾五十,两腿肿胀,或生癗,小便频少,声如瓮出,诊其脉右关沉缓,此脾气虚,湿气流注而然。河间云:诸湿肿满,皆属于土;按之不起,皆属于湿。意至阴之地,关节之间,湿气凝滞,且水性下流,脾气既虚,安能运散,若非辛温之药,开通腠理,使行经活血,则邪气不能发散,遂以五积散二剂,势减大半;更以六君子汤加木香、升麻、柴胡、苡仁,两月余而愈。(《续名医类案·卷七》)


  按:本证即是湿伤脾的病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湿盛则濡泻,甚则水闭浮肿。”湿盛伤脾,脾气虚而失于运化,则水液停留,先以五积散疏通淤滞,再以六君子汤加味补益脾气,使脾气充盛,水液得以运化,水肿自然消散。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疡及痛痒之类的火证,大都属于心的病变。对本条病机的认识,历代注家认识不一。金代刘完素认为此条分痛、痒、疮三症,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而明代张介宾则认为此条以“疮”为核心,痒和痛皆是针对“疮”而言,如《类经·疫病》云:“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也有人认为是错讹者,如清·高世栻《素问直解》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火,旧本讹心,今改。”据《说文》:“痒,疡也。”可见“痒疮”即“疡疮”。疮疡,包括痈、疽、疖、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心为阳脏,属火,主一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腐蚀局部肌肤,就会形成痈肿疮疡等症,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临证中疮疡属热者居多,属寒者虽少,但亦有之,不可不辨。


  病案举例孙某,男,30岁。年3月15日诊治。下颌左侧生疮,红肿热痛,肿势使口显斜,疮局部高起如核桃大小,按之硬,病已5日,大便3日未解。舌尖红,脉弦滑数。证属血热生疮,治以清心凉血。胡*连10克,赤芍药15克,丹皮15克,地丁草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生大*3克,炒栀子10克,防风5克,广木香4克,粉甘草6克,藿香8克。4剂,水煎服,3日服尽。忌辛辣油腻。药后红肿消退,节饮食数日而愈。(《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

按:疮疡之见红、肿、热、痛者为阳证,其病多由毒热侵犯,使营血运行失调,卫气被阻于分肉之间而发热,营卫逆乱于是先发生局部肿起疼痛,继则可见周身发热,或兼有恶寒。病因、病机既明,治法用药则当“谨守病机”,因而使用*连清心经火热,用胡*连者,以其尤能泻皮表火邪;用赤芍、丹皮凉血活血,以通调荣血;地丁、银花、连翘则清热而解毒;大*泻里热,通大便,使邪有出路;甘草能调和诸药,且有清热解毒之功能;防风、藿香、木香用途有二:一者外散其邪,二者行气以助活血之功,使凉血而不留瘀。

(二)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证及喘、呕诸证,其病变部位大都在中上二焦。


  痿,即痿证,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为多见。《内经》认为,痿证虽然表现于四肢,但其病机总由五脏气热而引起,其中肺为最关键的脏腑。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发肃降,向全身敷布气血津液,故肺有疾患,尤当有热之时,消灼阴精,皮肉筋脉失养而生痿证。正如《素问·痿论》所云:“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另外,《内经》认为脾胃虚衰、湿热外侵、肝肾阴虚亦可致痿,故临证亦不可囿于“上”而忽视其他。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之病,病机十九条有云“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故“喘”属于上焦肺则不难理解。呕,指胃气上逆之呕吐,其病位主要在胃,但病机与肝与胆与脾亦密切相关。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云:“呕吐一症,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取其邪即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伤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也。”可见,呕吐虽有虚实之分,病机亦有在肝在胆等之别,但其关键,皆在于胃气上逆之故也。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故“呕”属于上。


  病案举例患者霞某,男,9岁。年1月初诊,症状:患儿自3岁起即患哮吼喘咳,6年来发病频繁。尤其每至冬季必大发作,几不间断,病发时张口抬肩,痰鸣如拽锯,不能仰卧,大汗淋漓,面唇暗紫,饮食俱废,痛苦莫名。每医院抢救2~3次,缓解时犹喘促气阻,喉中痰鸣如笛,呼吸困难,胸腹翕张,气短声微,稍动则胸闷憋气,汗出涔涔。平素易患感冒,常发寒热,以致形废体弱,影响发育,常因病辍学。诊查:脉细,舌暗,苔薄白。辨证:痰浊壅阻,肺失肃降。治法:降逆化痰,止逆平喘。方药:苏子降气汤和厚朴麻*汤化裁,苏子叶、杏仁、半夏、茯苓、麻*、甘草、苇茎、沙参、前胡、橘红、厚朴。服上方药,30余剂,至春节期间,虽值隆冬哮喘亦明显减轻,能在室内活动,不似以前痛苦。服药至60余剂,证情基本控制,若不做剧烈运动,几如常人。至服药90剂时,竟能一气登至3楼,除稍感心慌心跳外,余无不适,并已上学。按:哮喘一证,医家大都视为顽疾,临证颇感棘手,本例患儿3岁即病,持续6年之久,加之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故选方用药犹难入手。案中所选苏子降气汤,诚为化痰止逆良方,而厚朴麻*汤,*竹斋谓其“治表邪不除,而水寒射肺,乃表里寒水两解之剂也。”《素问·咳论》云:“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该土能治水,地道壅塞则水不行,故君厚朴以疏敦阜之土,俾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两方合用,取效甚著。其中,厚朴于哮喘确为要药。*氏所论可谓真知所见。所以去姜、辛、桂、味、石膏等寒热敛散之品,是究其偏颇之弊;加苇茎、沙参之清润,正合肺脏清宣柔润之性。纵观本案用药意在轻巧灵动,不使寒热、燥腻太过,即考虑小儿稚体,又顾及肺之娇脏。故服药90余剂,哮喘之证稳步好转,沉痼之疾完全控制。(《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三·刘志明医案》)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昏厥或手足厥逆以及二便不通或二便泻利不禁之证,大都属于下焦肝肾之病变。


  厥,逆也,是因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以昏厥、气血上冲,或手足逆冷、或手足发热为主要表现,但其发病大多始发于下部,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其病机之关键又以肾虚为根本,故《灵枢·本神》中说“肾气虚则厥”。可见“厥”属于下焦之肾。“固”和“泄”均是针对二阴功能失常而言。“固”为二便不通;“泄”为二便泄利失禁以及遗精、滑精、崩漏、滑胎等。此类病证多与下焦各脏腑功能失常有关。如肾阳不足之五更泄,肝脾不和之痛泻,大肠湿热之痢疾,肝不藏血之崩漏,肾气虚衰之便秘,肾气不固之二便失禁、遗精早泄、滑胎等。肾主二阴,肝主疏泄,所以肝肾失常,均可影响二阴功能而见“固”、“泄”之证。

病案举例患者某男,年30有余,症状:常觉胆怯,有时心口或少腹动后,须臾觉有气起自下焦,上冲胸臆,郁而不伸,连作呃逆,脖项发热,即癫狂唱呼。夹咽两旁内,突起若瘰疬,而不若瘰疬之硬。又有精气不固,无寐而遗。上焦觉热,下焦觉凉,脉左部平和,微嫌无力,右部直上直下,仿佛有力,而按之非真有力。辨证:肾气虚,上则厥而气逆,下则不固而陷。治法:益肾调气。方药:以自拟“龙蚝理痰汤”变通。清半夏四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生赭石轧细三钱,朴硝二钱,黑芝麻二钱,柏子仁三钱,生杭芍三钱,陈皮二钱,茯苓二钱,山萸肉五钱。服数剂,诸病皆愈,唯觉短气,又投以自拟“升陷汤”加减。生箭芪三钱,知母三钱,桔梗一钱五分,桂枝尖二钱。服2剂而愈。因此,证原有逆气上干,升麻柴胡能生大气,恐兼生逆气;桂枝则生大气,兼降逆气,故以代升麻。按:本病上则冲气夹痰上冲而呃逆、发热、唱呼、瘰疬;下则精关不固而遗精。皆由肾虚而为,上逆下陷,上热下凉,故治疗先平上逆之气,后升下陷之气。(《内经临床应用》)

(三)火热病机


  火之病机


  属火之病机者五条:第一,“诸热瞀瘛,皆属于火”。高热、神昏、肢体抽搐之类的病证,大都属于火的病变。瞀,昏闷;瘛,瘛疭,抽搐,手足抽掣,时伸时缩,《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火为阳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主血脉,属火。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见神识昏蒙;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则见肢体抽搐。


  第二,“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口噤不开、鼓颔战栗,不能自控者,大都为火邪所致。禁,同噤,指口噤不开;鼓,指鼓颔;栗,指战栗,寒战。皆为恶寒之象。如丧神守,指寒战等一些躯体动作不能控制,就如神明不能主持,正如吴昆《素问吴注》所云:“神能御形,谓之神守,禁鼓栗则神不能御形,如丧其神守矣。”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格阴,则外现口噤、鼓颔、战栗等类似寒证的症状,且病人不能自控。其病机在于火郁闭于内。


  第三,“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呕、哕、咳喘等气逆上冲诸证,大都为火邪所致。逆冲上,指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如呕吐、噫气、呃逆、咳喘、吐血等。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则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故临床上见到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首先应从火的病机考虑。


  第四,“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神识狂乱、行为越礼、手足躁扰诸证,大都为火邪所致。躁,指躁扰不宁;狂,指语言及行为错乱;越,言行乖异,失其常度。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则扰乱心神,神志错乱,而见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则可见逾垣上屋。


  第五,“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以及惊骇不宁等证,大都为火邪所致。胕,通腐,胕肿,即皮肉肿胀溃烂,即腐肿。火热壅滞皮肉血脉,则会导致血瘀肉腐,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而其主要表现则见: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及神明,就会出现惊骇不宁。


  病案举例李某,男,2岁半。年元月9日诊。1年来出现突然失神,目光呆滞,低头,伸臂僵直,5~10秒钟后眼神灵动,微笑之后一切恢复如初,每天发作2~3次。大便调,小便混浊,指纹紫,前额因低头触物而有血肿。医院、医院均诊断为“小儿痉挛症”。此为心肝二经火热之证。治以凉肝止痉、养血安神,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方药:羚羊角粉0.25克(分冲),钩藤6克,滁菊花5克,丹参8克,生地*8克,霜桑叶5克,当归6克,炒栀子6克,赤白芍各6克,远志6克,菖蒲8克。每日1剂,水煎分温3次服,6剂。元月16日二诊:药后3天发病开始减少,近两天只有1次发作。再予上方6剂,服法同前。元月23日三诊:本周末发病,小溲仍较混浊,别无异常。再以前方加减。方药:羚羊角粉0.25克(冲),滁菊花5克,霜桑叶6克,钩藤8克,生地*6克,全当归6克,萆薢5克,石菖蒲10克,炒栀子5克。5剂,隔日1剂。病愈。(《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


  按语:火热过盛,内扰心神,因而可致昏冒不知人,是为“瞀”;火热灼津,筋失濡养,而发抽搐之类症状,而为“瘛”。羚羊钩藤汤为凉肝息风、增液止痉之良方,是以用之而效。因病涉心神,故配以远志、菖蒲。

热之病机

属热之病机者四条:第一,“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部胀大诸证,大都为热邪所致。这里的胀腹大,主要指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不下,属实属热。外感邪热入里,壅结胃肠,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故可见胀腹大等。


  第二,“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腹中肠鸣有声、腹胀如鼓诸证,大都为热邪所致。有声,指肠中鸣响;鼓之如鼓,指叩击腹部如打鼓一样,空空作响。无形之热壅滞胃肠,导致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则见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如鼓等症。


  第三,“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转筋拘挛、腰背屈曲反张以及小便浑浊诸证,大都为热邪所致。转,扭转;反,背反张;戾,身体曲而不直。转反戾,指由于筋脉扭转,使肢体呈扭曲、反张等各种状态,但不同于抽搐。水液,指尿液、涕、唾、涎、痰、白带等分泌物。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导致筋脉失养,则见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屈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赤浑浊。


  第四,“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呕吐吞酸、急暴腹泻以及里急后重诸证,大都为热邪所致。暴注,指暴泻如注,势如喷射;下迫,指欲便而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见腹泻。热性属阳,故其腹泻之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杂合湿浊,热急湿缓,则见肛门灼热窘迫,里急后重,粪便秽臭。


  病案举例洪某,男,56岁。年6月24日初诊。患者自诉腹痛、泄泻反复发作8年余,每次发作左上腹必然隐痛,或阵发性剧痛,痛必泄泻,一日数次,医院,皆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经治疗数年,但未见好转,故求诊于刘老。就诊时患者诉: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一日数作,便下酸腐,胸闷,脘腹胀痛,胃纳减少,嗳腐吞酸,精神萎靡;舌质红,苔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腹泻。辨证:湿热内阻,气血不和。治法:清热利湿,调和气血。处方:芍药汤加减,赤芍9克,当归9克,柴胡9克,*芩9克,*连3克,肉桂6克,槟榔9克,木香9克,砂仁9克,五灵脂(包煎),诃子9克。水煎服,日1剂,5剂。年6月30日二诊:腹胀腹痛减轻,大便成形,每日1次,食欲增强;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数。治法同前,上方化裁,服药2周泄泻未复发,诸症若失。


  按语:刘老认为,虽素有“久泻无火”之论,但本例患者病久,却见舌红、苔*、脉弦数、嗳腐吞酸、便下酸腐等里热征象,故不可死板归属于虚寒;此乃肝脾久郁蕴热,以致气滞血瘀,故治宜清化肝脾湿热,同时理气和血,投以芍药汤以清利肠道湿滞、调理气血。(《刘志明医案精解》)


  以上简单谈了“火”与“热”的不同病机,在《内经》中,“火”与“热”在概念上异名同类,大同小异,其区别正如《*帝内经研究大成·病因病机》所云:“火既可指病理的火邪,也可指生理的‘少火’,而热既可指热邪,又可指发热的症状;传统上,火为五行之一而有形,热为六气之一而无形;程度上,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病因上,内生者火邪、热邪皆可称,外感者多称热(或暑、暍、温)而少称火;病变范围上,火邪多局限而深入,热邪多弥散而表浅。”

(四)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指突然发作的筋脉强直、角弓反张等诸证,大都为风邪所致。暴,猝然;强直,指四肢伸而不屈,身躯仰而不俯。风性为阳,主动,善行数变,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风者,善行而数变。”故猝然而作之病,大多与风有关。风为木,内通于肝。风邪内袭,伤肝及筋,则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拘急、强直不柔。实乃足厥阴肝经之病。其风,亦非一般所见六淫之风,而指较其更加乖戾之毒风,故能直入肝经而发诸症,临床所见外伤之破伤风症则是其典型代表。


  病案举例天津董姓幼女,年3岁,患瘛疭病。病因暮春气暖着衣过厚,在院中嬉戏,出汗受风,至夜间遂发瘛疭。证候:剧时闭目昏昏,身躯后挺,两手紧握,轻时亦能明了,而舌肿不能吮乳,惟饮茶汤及代乳粉。大便每日溏泻两三次,如此三昼夜不愈,精神渐似不支,皮肤发热,诊其脉亦有热象。诊断:此因春暖衣厚,肝有郁热,因外感激发其热上冲脑部,排挤脑髓神经失其运动之常度,是以发搐。法当清其肝热,散其外感,兼以镇安神经之药其病自愈。处方:生怀山药一两,滑石八钱,生杭芍六钱,连翘三钱,甘草三钱,全蜈蚣大者两条,朱砂二分细末,药共七味,将前六味煎汤一盅,分数次将朱砂徐徐温送下。将药煎服一剂,瘛疭已愈,其头仍向后仰,左手仍拳曲不舒,舌肿已消强半,可以吮乳,大便之溏已愈。遂即原方减滑石之半,加玄参六钱,煎服后左手已不拳曲,其头有后仰之意,遂减去方中滑石,加全蝎三个,服一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


  按:此案出汗受风,内有肝热,外风袭肝而致,故以清肝平肝祛风而奏效。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指机体因病所致的液体排泄物澄澈稀薄清冷,大都为寒气所致。水液,主要指尿液,亦可包括涕、唾、涎、痰、白带等分泌物;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而寒冷,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淡无臭等。寒邪伤阳,阳气虚弱而机体失于温化,故可见以上诸症,以液体排泄物的色泽、浓稠程度、气味大小等来判断病变的寒热属性,是临床上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尤其注意。


  病案举例赵某,女,39岁。年12月4日诊。腰痛而重4年余,全身乏力,心慌气短,少寐多梦,白带量多而清稀,眼睑浮肿,二便调。舌胖暗,苔薄白,脉沉缓。小便化验无异常。辨证属脾虚寒湿不化,治以温化。组方以肾着汤加味。云茯苓15克,桂枝10克,炒白术10克,淡干姜8克,炙甘草6克,炒枣仁15克,清半夏10克,杏仁10克,生薏仁15克。4剂,每日1剂,水煎分温2次服。12月8日二诊:腰痛重已除,带下减少至正常,眼睑浮肿减轻,睡眠尚可,仍多梦,头昏沉,舌胖边红,苔薄白。再以上方加味。上方加藿香10克、草果10克、合欢皮20克。5剂,服法同前。病愈。(《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


  按:带下虽五色,临床以*、白为多见,其*色黏浊,或兼有气味者为热,而色白清稀量多者为寒。带下清稀,多因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水湿停留所致,故治疗之法,当健脾温阳以化湿浊。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指发痉、项强诸证,大都为湿邪所致。痉,病名,症见牙关紧闭,项背强直,角弓反张;项强,指颈项强硬不舒,动转困难。项强可为独立证候,也可为痉病的症状。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于润养,进而导致筋脉拘急,而见项强不舒、屈颈困难甚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然,众所周知,痉、项强等应属筋膜所伤之风病,此处却言所属湿,其因何在?概肝主筋属木为风,木克土,湿土胜则风木亦加强克伐之力而见风木之象,即所谓湿胜而反兼风化,如张介宾云:“痉,风强病也。项为足太阳,湿兼风化而侵寒水之经,湿之极也。”因而,临床诊此病的关键在于湿象、风象并见,治疗则祛湿息风并举。


  病案举例王某,女,39岁。年11月诊,患者高烧40度,口噤齘齿,神志不清,有手足强直,指屈不伸,二目旋转,大小便自遗,呼之不应,常常哈欠,喉中痰声,口腔糜烂。苔白腐,脉弦滑。辨证:属湿热痉证,为湿郁化热,热极生风。治法:宣湿清热,开窍熄风。处方:菊花10克,钩藤10克,羚羊角粉10克,桑叶10克,尖贝母10克,石菖蒲10克,佩兰10克,板蓝根2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安宫牛*丸1粒(化冲)。此方出入加减,服药半月,热退,神清,痉止,病获痊愈。(《*帝内经研究大成》)


  按:患者手足强直,指屈不伸,口噤齘齿,属于痉证。本证患者喉中痰声,口腔糜烂,苔白腐,脉弦滑,属湿热致痉。且《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表明湿邪或湿热之邪可以伤筋,引发痉证。


  值得说明的是,《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六淫病机的论述中,尚缺燥邪。为此,金元时期刘完素著成《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提出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至此将《内经》病机十九条所缺的燥邪病机补充完整了。

《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经》的各个篇章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病机理论,《内经》以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升降失调阐释病变的基本机理,提出了著名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及“百病皆生于气”的学术论断。《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内经》中唯一明确提出“病机”的篇章,该篇中对临床常见症状的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则明确指出了《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分析病机,首先要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找寻主病之因。而主病之因找寻的主要方法是:以疾病表现之象为对象,根据藏象理论中有关五脏、六气的特性,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类归属、辨别判断。探求其发生的六气之因、五脏之位等,即找出病象与病因、病位的所属关系。


  在病因方面,《内经》用六气加以概括,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六气各自的特性特点又不同,所致疾病的表现也各异,因此,根据六气的特性对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就可以探求病变发生的原因,从而指导治疗。如火性炎上,有上冲之势,故病象若见有逆而冲上之象的则认为大多是火盛之因,如呕吐、呃逆、哕、咳喘、气上冲胸等,病机十九条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概之。当然,这里的六气既指外邪,也包括内在机体失调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病变是外邪所致,还是内生六气所为,还需细辨。


  在病位方面,《内经》认为五脏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总概括,而五脏又分属五行,各有其特殊的功能特点,故虽然病变之象千差万别,但总能根据五脏之性来分别归属判断,确定五脏之病位,进而治疗。如肾位居北方,五行属水,其性为寒,而寒又主收引、凝敛,故病变之象见有躯体蜷缩、肢体不伸、关节拘挛者,大多归属于肾,正所谓病机十九条中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当然,这里的五脏指的是五脏系统,包括各自所主的腑、体、窍、华、经脉等,各自的功能所主也不单一,判断某脏的哪个系统层次、哪方面功能异常,还需根据具体的病变表现加以分析。


  《内经》这一分析病因、病位的方法,实为后世病因辨证、五脏辨证的雏形,也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有者”“无者”历代注家大致有四种解释:一是症状的有无;二是气候有无寒热温凉燥的变化;三是“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四是“有”指经文中已经有明确论述的,“无”指经文中未述及的。综合原文语境及临床实践考察,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意为有此症状或无此症状的,均要求探求其所以然,并对临床出现的症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明确真相,明确病机。其中,这里的第一个要求是对某种病象是否出现必须准确判断,即到底是“有”还是“无”,不能模棱两可,因为病象是否有无是进行病因、病位分析的前提。若舌、脉判断不准,四诊又失全面,则真相不明,难以辨证。其次,要对出现的病象探求其出现的原因,其所用的方法是辨别异同。同一病证,可具有不同的病机,即所谓“证同机异”。如病机十九条中的“掉眩”“收引”“暴强直”“痉项强”“转反戾”“瞀瘛”均指筋脉拘挛、抽搐之证,但病位却有属肝、属肾之别,病因则有属风、属湿、属热、属火之异。而“诸湿肿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有脘腹胀满之证,但病机却有属脾、属热之异。同样,不同的病证,其病机却基本相同,即所谓“证异机同”。如病机十九条中的“瞀瘛”“禁鼓栗”“躁狂越”“胕肿,疼酸惊骇”“逆冲上”等证均由火邪所致,而“呕吐酸,暴注下迫”“转反戾,水液浑浊”“病有声,鼓之如鼓”等皆由热所为。因此,根据症状的有无是判断病机的关键,是辨证论治的前提。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意在强调虚实辨证,是分析病机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前提。《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的“邪气”可以理解为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六淫以及滞气、瘀血、痰饮、积食、诸虫等。“精气”即正气,包括营卫、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以及精血、津液等在内,其中任何一种损耗,都可形成正气的虚弱。


  大家知道,疾病的发生,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凡邪气强盛的属于实证,正气虚弱的属于虚证。但不能把“邪气盛”和“精气夺”割裂开来理解,因为临床上虚实常常同时存在。从发病学角度而言,《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以能入侵人体,则是因为有正虚之隙可乘。而在疾病的恢复阶段,可能邪气表现得已不明显,滞气、瘀血、痰饮、积食等病理性产物亦不可忽视。因此,《内经》所言虚实,是建立在对正邪力量对比上的综合判断之上的,是对病象的主要方面的概括总结,临床病证并无单纯的实证与单纯的虚证,而且虚与实也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另外,《素问·调经论》还有“血气离居,一实一虚”之说,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经脉中气血的输布失调,气血所并之处为实,气血所离之处为虚,以气血有无为评判标准,这又是运用经络理论治病的各种疗法,如针刺、艾灸、按摩等的理论基础。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我们一旦判定并给予解决,则疾病问题亦可迎刃而解,因此,判断虚实是分析病机的重要方法,后世八纲辨证中专有“虚实辨证”,也是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气宜,指六气的循序主时;无失气宜,即要求我们审察、分析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而治疗时亦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是中医诊治因时观点的反映,也是重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的体现。这里的六气主时,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理解为季节变化,而《内经》认为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甚大。


  首先,季节气候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结果,而阴阳消长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阳盛病“能冬不能夏”,阴盛病“能夏不能冬”。


  其次,各季节、各主气之时有自己的主气,若淫盛太过,则可见季节多发病,或伏而至下一季节发病;若主气不及,则可见他气或乘或侮而发病。


  再次,五脏与各季节存在着通应关系,故季节的变化,也对各脏腑病变产生着重大影响,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现代研究也表明,各种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对人体的病理过程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冷锋”、“低气压”等气候状况可以促使心绞痛病证的恶化,“高湿度”气候可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气压降低伴高湿”天气可导致多发性关节炎的复发,“不稳定冷空气及逆温层”气候可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湿热”气候可加重胃溃疡的发病等。


  正是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对疾病有重要影响,所以作为分析病机的方法,《内经》提出“无失气宜”,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几本具有代表性著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