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顿咳中医辩证论治第二千六百五十四期 [复制链接]

1#
根治白癜风时间多久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762961.html


  顿咳,又称顿嗽,是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后伴有吸气时特殊的鸡鸣样回声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呼吸道传染病。明.沈时誉《治验·顿嗽》云:“顿嗽一症,古无是名,由《金镜录》捷法歌中,有‘连声咳嗽粘痰至之’一语,俗从而呼为顿嗽。其嗽亦能传染,感之则发作无时,面赤腰曲,涕泪交流,每顿嗽至百声,必咳出大痰乃住,或所食乳食尽皆吐出乃止。咳之至久。面目浮肿,或目如拳伤,或咯血,或鼻衄,……此症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这段论述具体形象地描述了顿咳一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的病名,在中医古代文献中还称为鹭鸶咳、时行顿呛、天哮、天哮呛、疫咳等。因其咳时颈项伸引,状如鹭鸶,故称为鹭鸶咳;因其具有传染性,故称为时行顿呛、天哮、天哮呛、疫咳;因其咳声连连,一阵一阵发作。故称为顿咳、顿嗽。

西医称顿咳为百日咳,认为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以后分初咳期、痉咳期和恢复期,重症或体弱婴儿患病后易发生肺炎、脑病等合并症。

本病一般呈散发性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为多。5岁以下婴幼儿最易感染,年龄愈小,病情大多愈重,10岁以上儿童较少发病。本病经空气飞沫传染,故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易发生流行。在病程的最初2—3周.传染性最强.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很少有第2次发病者。近年来,由于预防保健工作的加强,计划免疫的实施,发病率已大为降低。

早在内经》中,就有对于顿咳症状的类似记载。如《素问·咳论》云:“胃咳之状,咳而呕。”又云:“久咳不已,三焦受之,……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目浮肿气逆也。”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咳论》明确记载了:“咳时引动舌本,随咳随伸。”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更进一步论述了此病的主症,并创制“百部丸”治疗。实践证明,百部是治疗顿咳的有效药物,为后世医家所采用。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首次提出本病“风痰壅盛”的病因病理。至明代的医籍中,始正式提出顿咳、天哮等命名,并对其传染性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治疗方面《哎保赤全书》、幼科金针)等认为治法宜降火清金、消痰驱风,用启云抱龙丸、款冬花膏等方药,《本草纲目拾遗》用鸬鹚涎,《温病条辨》提出用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这些认识为顿咳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对顿咳的研究,已明确认识到病原是百日咳嗜血杆菌。针对百日咳杆菌的抗菌治疗,在中医中药方面对百部、*连以及家禽动物鸡、羊、猪等胆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临床辨证论治方面,大多趋向于根据病程分期(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并结合寒热虚实辨证。单方、验方的挖掘以及临床应用研究,新创制的合剂、糖浆等新制剂的研究应用,报道甚多,疗效也较好,为顿咳治疗寻找高效速效药物和制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病因1.外因为外感时行疫疠之气,在冬春季节,疫疠之气流行,小儿若肺受感触,最易为疫疠之邪所侵。此疫疠之邪,与寒邪相杂者,性属风寒,与热邪相兼者,性属风热。但毕竟为疫疠之气,其性暴烈,与六淫之风寒、风热不同,且传染性强。

2.内因为小儿肺脾不足,内有疫浊蕴伏,一方面肺脾不足,卫外力弱,易受疫疠之邪侵袭为病,另一方面肺睥不足者,易生痰浊,痰浊内蕴,再感疫疠之邪,则内外相感,痰浊、疫毒交阻粘滞,发病剧烈,病程缠绵。

现代研究表明:百日咳的病原体为百日咳嗜血杆菌(简称百日咳杆菌)。该杆菌侵犯人体后,在呼吸道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呼吸道粘膜炎症,产生大量的粘稠脓性渗出物,影响粘膜纤毛运动并刺激末梢神经,导致反射性剧烈的痉挛性咳嗽。严重频繁的痉咳,又可导致血循环障碍;少数病例可合并肺炎和脑病。

二、病理1.病变脏腑以肺为主外感时疫之邪(风寒或风热),首伤肺卫,进而与伏痰相搏结,阻于气道,造成肺气上逆。病之初起.以肺失清肃的肺卫表证(风寒、风热)为主;继而疫痰相搏交阻于肺,而见肺逆痉咳之症。由于病程日久,郁而化火,痰火胶结,内扰影响它脏,犯胃则致胃气上逆而见呕吐;犯肝则肝气横逆,甚则肝郁化火而见胁痛胁胀、目睛出血;化火伤血络还可见衄血、痰中带血;肺为水之上源,肺逆则治节失司,膀胱、大肠失约,故痉咳时见二便失禁,面目浮肿。严重病例(多见于年幼儿)可造成痰热闭肺的喘咳证或痰热内陷心肝的昏痉证。故病变脏腑以肺为主,初犯肺卫,继则影响肝、胃、大肠、膀胱,甚则内陷心肝。

2。病理因素以痰火胶结为主本病病因有外因疫邪、内因伏痰。疫邪初犯虽有兼寒兼热之属性不同,但疫邪暴烈,化火尤速,因此在发病之后经过较短时间的肺卫表郁阶段之后,即进入痰火胶结阻滞肺道的病理阶段。痰火胶结是造成肺气上逆的病理因素,故见症痉咳阵作,连咳不已,必待吐出痰涎方得肺道稍畅而暂止。由于痰火胶结,不易清除,故痉咳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还由于痰火胶结,内扰它脏,而出现胃气上逆、肝气横逆、热伤血络等见症,甚则闭郁肺气而见咳喘,内陷心肝而见昏痉等症.痰火久郁,痉咳日久,后期灼伤肺之气阴。

3.病情演变分虚实初咳期和痉咳期阶段,以实证为主。疫痰阻肺,肺气土逆,邪盛而正未虚,初咳期兼邪郁肺卫而见表证,痉咳期化热化火,为痰火胶结,肺气上逆,犯及它脏所见诸证也为实证。恢复期(后期)为邪衰正虚,表现为虚证为主(气、阴两虚),余邪未尽。小儿脏腑娇嫩,肺脏尤娇,久咳伤肺,形成后期以肺虚为主的虚证证候。


  一、诊断要点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顿咳的诊断标准: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未接种百日咳疫苗,发病前1—3周有百日咳接触史。

2.痉咳期典型的痉咳症状表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发作连咳十数声或数十声,咳后伴高调的鸡鸣样回声,常引起呕吐),伴面目浮肿、目睛出血、舌下系带溃疡。

3.初期类似感冒症状表现,但咳嗽逐渐加重,日轻夜重趋势,则应高度怀疑本病。

4.发病1周后,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显著增高。白细胞总数可达(20~40)×10。/I.,其中淋巴细胞可达0。6—0.7。5.采用咳碟法作细菌培养,有百日咳杆菌生长。(在疾病第1周阳性率高达90%,以后降低,第4周以后仅2%)

6.鼻咽拭子涂片作直接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该法具有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和诊断快速等优点。

二、鉴别诊断1.肺门淋巴结核当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压迫气管时,可引起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但一般无鸡鸣样回声。可根据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和肺部X线检查等鉴别。

2.气管内异物起病突然,发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有异物吸入史。


  一、辨证要点1.辨识常证一般按病情经过分3期辨证。初咳期,历时约1周左右,自发病至痉咳出现之前,类似感冒咳嗽,病性表现为风寒者,与风寒咳嗽相类,病性表现为风热者,与风热咳嗽相似,均可兼有肺卫表证。但此为疫邪郁肺,并与伏痰逐渐胶结,故肺逆症状逐渐显著,虽表证已解,但咳嗽日渐加剧,有日轻夜重趋势,痰涎不易咯出,进而则见痉咳阵作而进入痉咳期。初咳期的辨证要点,一是疫邪的病性属性是风寒还是风热;二是邪郁肺卫表证的轻重;三是痰邪胶阻肺络,肺气上逆的程度。

痉咳期,历时约4—6周。从出现典型的痉咳症状开始至痉咳逐渐消失,患儿连咳不已,每次发作连咳十数声或数十声,咳后有特殊高调鸡鸣样吸气性回声,最后呕吐出痰涎或胃内容食物。由于疫邪化热化火,故此期以痰火胶结、肺气上逆之证为多;若热象不显,则表现为痰浊胶滞、肺气上逆之证。辨证要点为:痰火者痉咳剧烈,痰涎稠粘,面赤唇红,舌红苔*;痰浊者痉咳之势稍缓,痰涎较稀薄,面唇苍白,舌质不红,苔白。痰火者往往内扰,犯胃则胃火上炎,胃气上逆,症见呕吐剧烈;犯肝则肝郁化火,木火刑金,症见两胁胀痛,目赤流泪,甚则目睛出血、痰中带血、鼻衄等;肺失治节,水道失调,水液潴留则见面目浮肿。

恢复期,历时约2周左右,从痉咳缓解至咳嗽完全消失。此期为久咳伤肺,邪衰正虚;正虚表现为肺脾气虚和肺阴不足两证。肺脾气虚者兼痰浊留恋,症见面白气弱,易自汗出,咳嗽无力,痰液稀薄,纳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而弱;肺阴不足者常兼痰热留恋,症见面色潮红,神烦口干,干咳少痰或无痰,皮肤干燥,消瘦盗汗,舌红苔少无津,脉象细数。

2.辨别轻重轻证者痉咳不甚,发作次数较少,痉咳时痛苦表现较轻,痉咳期的持续时间较短,易于恢复,是因为痰疫之邪不甚,肺阻气逆的病理较轻。此证多表现为痉咳期的痰浊胶滞。重证者,多表现为痉咳期的痰浊胶滞。重证者,多表现为痰火胶结,内扰它脏,症见痉咳剧烈,发作频繁,伴见面红目赤、目睛出血、面目浮肿、两胁胀痛。严重者可致痰热内陷引发变证,常见的变证有二:一为痰热闭肺,出现发热咳喘之证;二为邪毒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之证。

二、治疗原则顿咳的治疗,一般以分期论治。初咳期以宣肺化痰、疏风散邪为主。痉咳期着重泻肺涤痰降逆,痰火者清热化痰,痰浊者温化痰浊,同时根据所犯诸脏分别予以降胃、平肝、泻火、凉血、利尿。恢复期宜健脾益肺或润肺养阴为主,兼以肃肺化痰。变证者,痰热闭肺则宜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痰热内陷心肝则宜清热化痰,开窍熄风。


  1.初咳期[风寒郁肺]恶寒发热,或寒热不显,喷嚏流清涕,咳嗽声浊,日渐增剧,面苍唇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浮,指纹淡滞。本证与风寒感冒或风寒咳嗽证相类似,这是因为寒疫之邪郁表,除见风寒表证外,还表现为肺气失宣之证,虽无热象,但顿咳风寒郁肺证,除风寒表证外,因伏痰逐渐胶滞,故咳嗽日剧,日轻夜重。

[治法]疏风散寒 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加减 组成:杏仁、紫苏、枳壳、桔梗、前胡、橘红、法半夏、百部、甘草。风寒郁表较重,症见恶寒无汗而发热较高者,加荆芥、防风、麻*;痰阻较甚,症见咳嗽频作,咳痰难出,或兼气促者,加麻*、瓜蒌、苏子、胆南星,或用百部丸加减,也可用华盖散加百部;寒郁化热,症见唇红心烦、咳频面红,口干苔*者,加*芩、知母、青黛、胆南星。

此证与风寒感冒咳嗽有别,在用药上应在疏邪的同时,加强化痰降逆,宣利肺气。寒痰可用法半夏、苏子、胆南星、莱菔子之类;热痰可用瓜蒌、贝母、胆南星、竹沥之类;宣利肺气之品如麻*、瓜蒌、桔梗、枳壳、厚朴、苏子之类。另外,百部止咳作用好,可加入,紫菀、款冬花等也可加入,这些止咳化痰药物是治疗顿咳的常用药,既可用于初咳期,也用于痉咳期和恢复期。据药理研究,百部有抑制百日咳杆菌的作用。[风热郁肺]发热咳嗽,咳声亢扬,逐日加重,鼻流浊涕,面色或红,唇色多赤,舌尖红,苔薄*或*腻,脉浮数,指纹浮紫。本证与风热感冒咳嗽相似,有风热表证以及痰热症状,咳嗽也往往较风寒郁肺为剧,唇红口干,舌红苔*(腻),可资鉴别。此证多见于体质较壮实的小儿。

[治法]清宣肺卫 化痰降逆[方药]桑菊饮加减(轻者) 银翘散合清宁散加减(重者) 轻证用药: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芦根、连翘、薄荷、瓜蒌皮、冬瓜仁、甘草。此证轻,是风热表证较轻,痰热郁肺之证亦轻,故轻宣肺卫,化痰利肺,方中用药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以宣肺卫,瓜蒌、冬瓜仁、桔梗、芦根化痰利肺以畅肺气。若证重者,即风热郁表较重,痰热郁肺亦重,故常用药物为:银花、连翘、桔梗、芦根、牛蒡子、薄荷、桑白皮、*芩、葶苈子、车前子、甘草、百部、蝉蜕。此方即是在上方基础上加强清热解毒和化痰泻肺之品,也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2.痉咳期[痰热阻肺]痉咳不已,痰稠难出,咳必作呕,涕泪交流,面赤唇红,目睛出血,或齿鼻衄血,或痰中带血,心烦不眠,口渴尿*,舌下系带红肿溃烂,舌红者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进入痉咳期大多邪已化热,与伏痰胶结,成为痰热阻肺证。此类患儿子素体质壮实,痉咳剧烈,热象明显,如面赤唇红、目睛出血、心烦口渴、痰稠带血、小便*、舌下系带红肿溃烂、舌红苔*等。邪热犯胃,胃气上逆则呕吐亦剧;邪热犯肝,肝郁化火则目赤胁痛,伤及血络则目睛出血、痰中带血、衄血。

[治法]清热泻肺 化痰降逆[方药]桑白皮汤合清宁散、千金苇茎汤加减。组成:桑白皮、*芩、浙贝母、苏子、葶苈子、车前子、芦根、冬瓜仁、桃仁、杏仁、*连、栀子、甘草。咳嗽频而内热不甚者,加百部、瓜蒌皮,适当减去*连、栀子;痰稠难出,加青黛、海蛤粉、海浮石;咳嗽痉挛严重者,加僵蚕、地龙、蝉蜕,甚则加蜈蚣、全蝎;面目浮肿明显者,加薏苡仁、滑石、赤茯苓,并重用车前子;咳逆呕吐剧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甚则加牵牛子、大*通下降逆;目赤流泪、两胁胀痛者,用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适加化痰清肺之品;痰中带血、目睛出血、衄血者,适加生地*、丹皮、玄参、白茅根、仙鹤草等凉血止血之品;阴津受伤者,加麦冬、玄参、知母、天冬、地*等。

本证若痰热较重,还可造成痰热内陷,发生痰热内闭、热陷厥阴的变证:痰热闭肺症见兼有发热,咳喘,气促,鼻翼煽动,口唇紫绀,两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即合并肺炎。治宜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常用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加味,常用药物:麻*、杏仁、生石膏(先煎)、甘草、桑白皮、葶苈子、*芩、苏子、鱼腥草、浙贝母、蒲公英。口唇紫绀明显,适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若大便不通,腹满烦闷,舌苔*厚,加大*、枳实,以通腑泄热;若进而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喘促汗出。心率加快,脉象微细疾数,为心阳虚衰之象,急以参附龙牡救逆汤回阳救逆。

热陷厥阴见症兼有高热呕吐,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窜视,即合并脑病。治宜清热解毒,清心开窍,凉肝熄风。常用方剂安宫牛*丸、紫雪丹、羚角钩藤汤,常用药物: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竺*、*芩、白芍、桑白皮、浙贝母、连翘、菖蒲、郁金、生石膏(先煎)、石决明,送服安宫牛*丸或紫雪丹之类。待神清搐止后,继续治疗百日咳。[痰浊阻肺]痉咳不如痰热证剧烈,痰液较稀薄,面色苍白或苍*,目胞浮肿,大便溏薄,舌质淡或正常,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指纹青紫而隐。

痉咳期表现为痰浊阻肺证者,多由初咳期的风寒郁肺证发展而成,此类患儿平素痰湿较甚,邪未化热。因此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虽咳嗽为阵发性痉咳,但痉咳不如痰热证剧烈,而且没有明显的热象,表现为痰湿较甚,从面色、舌脉上可以加以鉴别,症如上述。

[治法]温肺化痰 行气降逆[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止嗽散加减 组成:麻*、杏仁、细辛、法半夏、桂枝、五味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紫菀、百部、白芍、甘草、陈皮。痉咳较频者,加白僵蚕、地龙、乌梢蛇;四肢不温而形寒者。加附子、干姜;脾虚较甚者,加*芪、*参、白术;面目浮肿明显者,加薏苡仁、茯苓、车前子;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3.恢复期[肺阴不足]痉咳缓解,仍有咳嗽,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咳声嘶哑,面唇潮红,皮肤干燥,虚烦盗汗,睡卧不安,手足心热,口干,舌质红,苔少而乏津,脉象细数,指纹细紫。久咳伤肺,恢复期证属正虚邪恋。本证多为痰热阻肺之痉咳缓解后,热伤肺阴,余邪留恋。辨证上重点抓住肺阴不足证候,如面唇潮红、皮肤干燥、虚烦盗汗、手足心热,以及舌质红、脉象细数;另一方面,尚有余邪,即痰热余邪留恋于肺,使肺失清肃,故仍见咳嗽少痰,痰稠不爽。

[治法]养阴润肺 清热化痰[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组成:沙参、麦冬、天冬、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甘草、百部、五味子。潮热盗汗者,加白薇、银柴胡;口干明显者,加天花粉、知母,声音嘶哑者,加木蝴蝶、桔梗、玄参;久咳不愈者,加马兜铃、乌梅、诃子;痰稠粘不爽者,加川贝母、黛蛤散;睡眠不宁者,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胃纳不佳者,加扁豆、生谷麦芽、生山楂;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郁李仁、火麻仁;精神不振者,加太子参或*参、百合、*芪.[肺脾气虚]痉咳缓解,仍有咳嗽,咳声无力,少痰或痰液稀薄,面白气弱,神疲自汗,手足欠温,食少腹胀,或作干呕,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而润滑,脉象细弱,指纹淡红。本证多见于素体脾虚,痰浊阻肺之痉咳缓解后,肺脾气虚,痰湿未尽。上证肺阴不足为阴虚有热,此证则为气虚无热。肺气虚则脾气亦虚,见证为面白气弱、神疲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若四肢欠温,甚或形寒畏冷,为脾肺气阳不足,若食少腹胀或干呕,为脾虚运化无力,气机壅滞,升降失常。除上述之外,痰浊留恋肺络,故咳嗽有痰,痰液稀薄,与肺阴不足痰热留恋有别。

[治法]健脾益气 温肺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组成:太子参(*参)、茯苓、白术、法半夏、陈皮、甘草、百部、紫菀、杏仁。精神不振者,加*芪、百合;自汗者,加*芪、浮小麦、牡蛎;久咳不愈者,加马兜铃、诃子,痰涎较多者,加苏子、白芥子,不思饮食者,加砂仁、蔻仁、神曲;四肢不温者,加附子、肉桂;食后腹胀者,加苍术、厚朴、香附;食后作呕者,加生姜、苏梗、丁香。


  一、中药成药鹭鸶涎丸每次1丸,每日2—3次,用于初咳期及痉咳期。二、单方验方1.胆汁疗法新鲜鸡胆汁,加白糖适量调成糊状,蒸熟服。用量:按每日每岁1/2只鸡胆汁计算,最多不超过3只,分2次服,连服5—7日。如无鸡胆,用猪胆、牛胆、鸭胆均可,用量参照鸡胆量的比例计算。

2.大蒜疗法紫皮大蒜,制成50%糖浆,5岁以内每次5一lOml,5岁以上10—20ml,每日3次,连服7日。

3.百部、白前各lOg,白梨1个(连皮切碎)。水煎服,每日l剂,连服5—7日。

4.马齿苋、鹅不食草、百部、白屈菜、侧柏叶,可单味煎汤服,也可合用煎汤服,单味用则每味药用量为20~30g,联用则各10~20g,连服5—7日。

上述各单方验方适用于百日咳初咳期和痉咳期.5.僵蚕、地龙、全蝎、蝉蜕、杏仁、胆南星、天竺*各3g,青黛、*芩、地骨皮、百部、瓜蒌仁、甘草各4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痉咳期。

6.蜈蚣、甘草等分为末,每次1—2g,每日3次,蜜水调服。适用于痉咳期。

三、药物外治1.阿魏lOg,研细末,置于伤湿止痛膏上,贴敷天突穴。适用于初咳期风寒证,痉咳期痰浊阻肺证。

2.麻*2g研末,面粉、甜酒各lOg,调和成饼状,贴于背部肺俞穴,1日敷贴2次。适用于初咳期风寒证,痉咳期痰浊证。

3.大蒜适量,剥去蒜皮,捣烂备用.先洗净双脚,在脚底抹上油脂或凡士林,将蒜泥敷双脚底涌泉穴部位,每晚睡前敷,晨起除去,连敷3.-~5日。若脚底敷药部位起水泡则停止,起水泡者疗效好.

4.百部、*连、白及、麻*、甘草各50g,芦根lOOg(一方加矮脚茶50g),用麻油(棉油、菜油亦可)煎枯去渣,*丹收膏,制成百部*连膏。每次取膏适量敷贴于气户、库房、身柱、风门、肺俞,l一2日换药1次。

四、食疗方药1.大蒜白糖饮大蒜15g,白糖(或冰糖)30g。先将大蒜剥皮捣烂置杯中,加入白糖(或冰糖),冲入开水浸泡或稍煮,分3次饮服,连服5日。适用于初咳期和痉咳期。

2.马齿苋、鹅不食草各30g,煎汤去渣,用药物煮粥(加大米50g),每日2次,连用5日。适用于初咳期和痉咳期。

3.四汁饮雪梨、荸荠、甘蔗、白萝卜各50g,捣碎挤汁,分2次服,连服5日。适用于百日咳各期。

4.天龙蛋蜈蚣1条,鸡蛋2枚,将蜈蚣剪碎,鸡蛋去壳,共搅匀。入锅中炒成蛋饼,分2次服食。连用5日。适用于痉咳期。

5.全蝎(炒焦)研末,鸡蛋1枚煮熟,用鸡蛋蘸全蝎末食.1岁一3岁每次服全蝎末0.5-1g,3岁以上服1-l.5g。适用于痉咳期。

五、针灸疗法、1.四缝穴,点刺出粘液,左右手交替,每日1次,治疗7—14日。2.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每日1次,治疗7一lO日。

3.主穴取定喘、天突,配穴取大椎、丰隆。先针定喘,后针天突,中强刺激,然后在大椎穴拔火罐,痰多加丰隆穴,每日工次。

4.尺泽、合谷,隔日针刺工次,5次为工个疗程。5.肺俞(双)、大椎、合谷(双)为主穴,风池(双)、风门(双)为配穴。左右捻转,徐缓刺入,每穴捻转约1分钟即起针。对痉咳期疗效显著。

6.取穴;华佗夹脊穴胸,一,。、肺俞。用三棱针点刺华佗夹脊穴,出血如珠,肺俞点刺拔火罐出血3—5滴。或取天突、膻中、少商穴,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3—7滴,余穴出血3—5滴。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炎症期(初咳期)可刺大椎出血3—5滴,痉咳期加刺列缺出血3—5滴,恢复期加刺足三里出血3—5滴。

7.指针天突穴,方法是用手按天突穴,方向向内,当患儿吸气时手指用力按压,呼气时放松,但不离穴位。如此一按一松为一下,每次治疗40—60下为宜,上午、下午各1次。

六、拔火罐疗法取穴璇玑、库房、身柱、肺俞,每日拔罐1次,每次5分钟。上穴可轮流使用。

七、穴位注射疗法取穴:尺泽、天突、肺俞、大椎、中杼、奇穴(大椎与大杼穴连线的中点)。以上穴位可单独用,也可联合用,也可交替用。穴位注射药物可用链霉素、2%普鲁卡因、注射用水,每日1次。

八、推拿疗法,取穴:逆运八卦10分钟,退六腑10分钟,清胃5分钟,揉小横纹10分钟,每日1次.

九、西医疗法1.病因治疗早期应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可抑制百日咳杆菌,减轻症状。若病程超过4周,则效果不显。首选红霉素,其它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也可选用.

2.对症治疗痉咳频繁而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用吐根、氯化铵、痰易净等祛痰剂作雾化吸入;睡眠不安,可用鲁米那、氯丙嗪、异丙嗪等镇静药;痉咳剧烈而见青紫、窒息时,除一般抢救外,可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以解除支气管痉挛并镇静;惊厥者,必要时可用安定,重症患者可酌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一、预防1.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尤其在传染性强的初咳期及痉咳期更有意义。对于密切接触患儿的易感儿应进行检疫观察21天。

2.易感儿实行计划免疫,定期注射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制剂。


  3.与患儿有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可用红霉素或复方新诺明药物预防,用药3--5日.也可口服大蒜,或用大蒜液滴鼻,均有预防效果。

4.百日咳流行期间,易感儿少去公共场所。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加强户外活动。

二、护理,1.居室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环境安静,避免尘埃、烟尘和进食刺激而诱发痉咳。

2.患儿要注意休息,避免外出,保持情绪安定,避免情绪波动或刺激而诱发痉咳。保证充足睡眠,若因夜间咳频而影响睡眠者,可适当给予镇咳、镇静药物。

3.调节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鱼腥、肥甘之品。


  《活幼心书·卷中·咳嗽》:“有一症,咳嗽至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此名风痰壅盛。”

《治验·顿嗽》:“顿嗽一症,古无是名,由《金镜录》捷法歌中,有‘连声咳嗽粘痰至之’一语,俗从而呼为顿嗽.其嗽亦能传染,感之则发作无时,面赤腰曲,涕泪交流,每顿嗽至百声,必咳出大痰乃住,或所食乳食尽皆吐出乃止,咳之至久,面目浮肿,或目如拳伤,或咯血。或鼻衄……此症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

《幼科金针·卷上·天哮》:“夫天哮者,上古之书,从无见定方。今治法亦属混淆,其故何也?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其症嗽起连连,而呕吐涎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衄睛红。治法降火清金,消痰驱风,以启云抱龙丸主之。若延久,便当保肺清金,以款冬花膏敛不足之金。此大略也。’但已成天哮者,先服发散表邪之剂,次进启云抱龙丸。若嗽而见血者,熟灵脂、柏子仁、胡桃肉共为末,茅根汤调服。若见呕血面青,饮水无度,吐脓腥臭,喉痹失音,惊痈皆至者,俱为不治。”《医学真传·咳嗽》:“咳嗽俗名日呛,连咳不已,谓之顿呛。

顿呛者,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者十数声,呛则头倾胸曲,甚者手足拘挛,痰从口出,涕泣相随,从膺胸而下应于少腹。大人患此,如同哮喘。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呛。顿呛不服药,至一月亦愈。……至一月不愈,必至两月,不与之药亦不丧身。若人过爱其子,频频服药,医者但治其气,不治其血,但理其肺,不理其肝,顿呛未已,又增他病。或寒凉过多,而呕吐不食,或攻下过多,而腹满泄泻;或表散过多,而乳肿喘急.不应死而死者,不可胜计。婴儿顿咳初起,但当散胞中之寒,和络脉之血,如香附、红花、川芎、归、芍之类可用;其内寒呕吐者,干姜、吴萸可加,表里皆虚者,芪、术、参、苓可用。因病加减,在医者之神明。苟不知顿呛之原,而妄以前、杏、苏、芩、枳、桔、抱龙丸辈,清肺化痰,则不可也。”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中·禽部》:“颅鹚涎治肾咳,俗称顿呛,从小腹下逆上而咳,连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咳发必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者,用颅鹚涎滚水冲服,下咽即止。”

《温病条辨·解儿难·疹论》,“凡小儿连咳数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如鸡声者,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近世用大*者杀之也。盖葶苈走肺经气分,虽兼走大肠,然从上下降,而又有大枣以载之,使不急于趋下。大*则纯走肠胃血分。下有形之滞,并不走肺,徒伤其无过之地故也。”


  


  一、药效学研究百日咳治疗药物的药效学研究,主要包括抗菌试验、抗细菌毒素试验、抗炎试验、免疫机能试验、镇咳化痰试验等。

抗百日咳杆菌试验体外抗菌试验可采用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方法或肉汤稀释法;体内抗菌试验,一般选用小鼠造型,由于中药的抗菌作用较弱,可采用预防性给药。抗百日咳杆菌内毒素试验一般可采用体外鲎试验、半体内中和内毒素试验及动物保护试验相结合。

镇咳试验方法有浓氨水喷雾法、二氧化硫刺激法、枸橼酸喷雾引咳法、机械刺激法和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法。化痰试验方法有气管段酚红法、毛细玻管法、家兔离体气管纤毛粘液流运动法、鸽气管纤毛运动法等。

综合近30年来各地的研究报道,对百日咳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有:百部、*芩、*连、鹅不食草、大蒜、白屈菜、马齿苋、地锦草、穿心莲、公丁香、白及、厚朴、*药子、小蓟、鱼腥草、金银花、畜禽动物的胆汁等。

镇咳作用明显的药物有:苦杏仁、百部、款冬花、白屈菜、浙贝母、川贝母、紫菀、前胡、桑白皮、何首乌、马兜铃、知母、白毛夏枯草、沙参、天冬、麦冬、瓜蒌、苏子、半夏等。祛痰作用明显的药物有:桔梗、远志、紫菀、半夏、皂荚、前胡、瓜蒌皮、生甘草、制南星等。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有:苦杏仁、甜杏仁、桃仁、白果、枇杷叶、款冬花、百部、细辛、全蝎等。

张宝林等采用川芎红花注射液对百日咳杆菌液所致兔脑水肿的实验观察,证实该药对减轻血脑屏障的损害、降低脑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浆成分的渗出等有效,从而证实了活血化瘀药物的治疗作用。

二、临床研究当前中医中药对百日咳的研究主要是临床治疗研究。归纳起来可分为3类。

1.分期辨证论治百日咳的临床发病阶段性较强,其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故临床上大都采用分期辨证论治。初咳期以邪郁肺卫为主,治宜疏风解表,宣肺化痰,常用方剂如桑菊饮(用于风热)、杏苏散(用于风寒)。痉咳期为痰阻肺络,治宜宣肺化痰,行气降逆,常用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用于痰热阻肺,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用于痰浊阻肺。恢复期为邪衰正虚,肺之气阴不足,治宜养阴清肺,益气化痰,常用方剂如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人参五味子汤等。

2.一法为主治疗痉咳是百日咳的典型症状,痉咳期在百日咳整个病程中为时最长、症状最重,因此也是治疗的关键。围绕痉咳期的发病机理,各地在临床治疗研究中各侧重以某一方面为主,突出某方面的治疗,大致有:

(1)从痰热论治认为痰热蕴肺、气道受阻是百日咳由初咳发展至痉咳的重要病理变化,小儿纯阳之体,疫邪易于化热,导致痰热阻肺。事实上,痰热阻肺证的痉咳确实较为多见,因此这方面的治疗研究报道较多。比如,陈治水自拟马齿苋合剂(马齿苋20g,生石膏、百部、浙贝母、侧柏叶各lOg,麻*、杏仁、甘草各5g)治疗例,平均治愈天数为10。31天士5.3天,疗效优于抗生素治疗对照组。李经通用千金苇茎汤加减(芦根30g,薏苡仁12g,冬瓜仁、桃仁、百部、川贝母、橘红、枇杷叶各l0g,甘草6g)治疗75例,均服药4—8剂治愈。

(2)从痰浊论治外感疫邪,内蕴伏痰是百Et咳发病的主要病因,痰浊与痉咳关系密切,若热象不甚则重在治痰。李凌等以小青龙汤加味(久咳偏虚加兰花草、野棉花根)治疗痰饮郁肺型顿咳例,全部治愈,其中3Et内治愈84例,6日内治愈16例。若痰涎壅肺、正盛邪实之痉咳,还可用化痰逐水之法,如任国顺用百曰咳丸(甘遂、大戟、芫花各12g研成细末,加炒*的麦面60g,水调为丸,如玉米粒大),1—2岁每服1丸,3—4岁每服2丸,5—6岁每服3丸,7—8岁每服4丸,每El早晨服1次,治疗例,疗效甚佳,一般服药4—7日即可治愈。(5)据报道,此方历年来各地均有治疗报告,治疗已达0多例。

(3)从痰瘀论治由痰阻导致血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也是痉咳病理上的一大特征,通过宣肺化痰、活血化瘀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陈瑞林等自拟活血镇咳汤(桃仁、红花、JI!芎、甘草各3g,桔梗、赤芍、川贝母、地龙、鹅不食草各5g,炙百部6g)并随证加减,治疗例,结果治愈例,好转18例。

(4)从风痉论治百El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祛风解痉镇咳是有效控制痉咳的重要手段。陈庚玲用地龙2-~6g,全蝎0.3一lg,百部、白僵蚕各3—6g,蝉蜕3—4g,甘草3g,煎服,治疗例,经7—10日治疗,治愈例,好转5例,大多在服药2—3剂后痉咳明显缓解。金涛等用双青四虫百蝉散(青黛、青果、制僵蚕、制全蝎、竹茹、桔梗、地龙、蝉蜕、百部、蜈蚣)治疗85例,总有效率96。47%。曹汉琦等还利用古方金粟丹(《幼幼集成》方);胆南星50g,乳香30g,全蝎、白附子、代赭石、白僵蚕、天麻各25g,川贝母15g,雄*6g,朱砂5g,冰片1.5g,金箔lg,麝香0。8g,共研细末,1—2岁每服0.15—0.25g,3—4岁每服0。25一O.5g,5—8岁每服0.5一lg,1日2—4次.治疗例,疗效满意。

(5)从肝论治基于痉咳剧烈者除痰涌咳剧外,常牵引两胁作痛,面红气粗,青筋暴露,目睛出血,呕吐痰涎甚则*水胆汁,属肝经郁热,治宜清泻肝热,化痰降逆。郑启仲等用镇肝止咳汤(柴胡、白芍、龙胆草、代赭石、钩藤、胆南星、硼砂等)治疗例,治愈例,显效33例,好转19例,无效11例;并设对照组例;采用麻杏石甘汤合方(麻*、杏仁、桑白皮、葶苈子、百部、胆南星、川贝母、生石膏、甘草),治愈93例,显效39例,好转40例,无效6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4%,对照组为71.7%,疗效明显为优,PO.。张玉龙用清胆宁嗽汤(青黛、*芩、法半夏、百部、地龙、海蛤壳、竹茹等)治疗85例,总有效率97.65%。上述从肝论治,从组方来看,实质是从痰热论治的发展,痰热内盛,不但蕴阻于肺胃,而且影响到肝胆,清肝胆的药物常用如青黛、龙胆草、栀子、*芩、柴胡、白芍等,在清泻肝热的同时,还宜适当配合疏利气机、降逆平肝的药物如:钩藤、白芍、柴胡、羚羊角、代赭石等。

(6)从胃论治许耀恒根据肺胃相关原理和临床实践所得,总结了从胃论治百日咳6法,即:降胃顺气法、清胃利肺法、温胃化痰法、泄胃肃肺法、和胃调肝法、培土生金法,扩展了临证思路。(7)从泻肺降逆论治肺阻气逆是痉咳的基本病理,泻肺降逆化痰是痉咳的基本治法,在临床上普遍应用,热甚佐以清热,偏寒佐以温化。

胡义保用代赭石30g,橘叶、橘皮各6g,百部、枇杷叶、清半夏、*芩、桑白皮各9g,葶苈子4g,并随证加减,治疗痉咳98例,服药4剂,治愈者79例,好转12例,无效7例。傅昌格以苓桂术甘汤加浙贝母、百部、旋覆花、枳壳、桃仁、地龙等为基础方,治疗痉咳例,1周内治愈例,总有效率98.8%。姜润林用紫菀、杏仁、百部、代赭石、半夏各10g,橘红6g,蜈蚣、甘草各3g,治疗例,痊愈例,好转13例,治愈率82。5%,总有效率92.60%。

(8)标本兼治百日咳外因为感受疫邪,内因为伏痰,痰疫交阻导致肺气上逆而为痉咳,久咳伤肺,气阴两伤。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沈自尹根据抗菌、扶正、治标3个重要环节,拟方*精、百部、射干、天冬、麦冬、枳实、紫菀、甘草,该方既可用于早期,也可用于中期和后期,还有预防作用,是一张标本兼治的有效处方。

周建衡在上方基础上加陈皮、半夏、细辛、茯苓,去射干,治疗例,总有效率96.9%。李真真则用天冬、麦冬各15g,百部10g,瓜蒌仁、法半夏、竹茹各6g,猪胆膏工g,制成汤剂浓缩成ml。小于1岁每次10ml,每日2次;l一3岁每次10ml,每日3次;3—5岁,每次15ml,每日3次;5—7岁每次20ml,每日3次。7日为1个疗程。治疗例,治愈例,好转9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6%。

3。外治法赵春宏用阿魏9份,甜葶苈l份,捣碎混合,敷膻中穴,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王文举用痰咳净吹入口腔及咽部,对照组口服红霉素、肌注卡那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53。3%,经统计学处理,P0.01。

郑建中采用注射用水注射天突穴,治疗例,显效例,有效9例,无效1例,认为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天突穴经注射用水刺激后,阻塞或抑制了咽喉、支气管迷走神经自延脑咳嗽中枢传导的作用。因而产生了解痉、镇咳、止呕等作用。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中医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