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方的发展障碍 [复制链接]

1#
经方,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是什么,经方是指以汉代以前的经典医学著作中所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现在分成《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本书。虽然很多名人、大家、教授都在为经方的推广不懈努力,但有些问题还是很难,我分析有以下几点:一、药物的质量和剂量的管控经方很多药在*府的以化学成分多少为合格的管制下,药企为了达到标准,很多药物已经失去了它该有的药效,就如半夏和附子等。半夏是用矾泡了再洗,反反复复都洗到没有药效了,才能上市,我们用经方的常用生的效果很好,可是这样用是不合法的,所以不是熟人谁敢用?附子也一样,能上市的都蒸煮到没剩几分药效了,而且《伤寒论》里根本就不是蒸煮的,只有炮的和生的,根本不合现在的药物管理法,但古法炮的和生的我们经方的用了真是药到病除,主要按要求去煮根本不会出现中毒。就我遇到过很多关节疼痛的病人,用药店的常规量几倍十几倍都很难达到效果,用古法火炮的常用量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剂量也是,经常病人会说药房不给抓药,柴胡、麻*、细辛这些按现在的药典的剂量管理我们都是超量的,但按药典的剂量来用是起不到效果的,特别是细辛,无论是药典或者是教科书上都是那句“辛不过钱”,太愚昧了,我们经方都要用这个的几倍,没见出过什么问题,不要因为这么一句话就把这味药给封杀了,关于这句话已经有很多人论证过了,指的是粉剂,并不是入汤剂。所以,我呼吁有关部门要针对药物怎么用法才到达安全来管,而不是因为曾经一些不会用的开不对证或者超量或者煮服法不对引起了一些毒副作用,就限制用量和用各种炮制方法来达到无毒才能上市,这样怎么治病呢?药为何能成为药?就是它有偏性,用现代就化学技术来检测的话偏性越大的药毒性就越大。病重或者强壮者,量肯定要重了,经方在这方面是很灵活的,就如《伤寒论》里的附子的用量少的方一枚,多的方三四枚(一枚大概小的15克,大的30克左右),还有麻*少的才十六铢(汉代一铢=0.65克),多的达都六两(汉代1两=15.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试想会有几个医生会为了给你治一个病去触犯法律呢?所以,还经方人一个合法的环境才有利于经方的发展。二、经方不赚钱本来这是个好事,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中国的医生不是国家养的,还是靠自己养自己的!经方方药的组成本来就少,而且还是廉价的药是最常用的,就如桂枝、白芍等,这两味药是桂枝汤的主药的,可以说桂枝汤加减变出来的方占了《伤寒论》的一半,所以问题就出来了,治病好用,可是没有经济来源,大家怎么会去用它呢?一个不赚钱的东西很难火起来的,再多热心人士也是沧海一粟,不赚钱就不会有企业的参与,国家也还达不到全民医疗免费的条件。以现在的状态,我觉得想用经方的人就只能是自己有一分赚钱的事业,然后可以不用考虑经方赚不赚钱,尽量去给人开方治病就行!但,大家想想这有可能吗?一个人能身兼多职吗?所以,这一块要靠*府想办法去提高医生的技术价值,要以“技”养医,不要以“药”养医。三、学校的教育没有跟上虽然,有很多民间组织和不少大学都已经开展经方的专门教学,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煌教授和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刘力红教授,但都是自己编的教学大纲,国家根本就不重视,根本就没因为他们的成功而普及开来。我就是院校毕业出来的,我是最有体会的,要想从目前的中医教科书上能学会开方,那是做白日梦,理论能学很多,毕业能把中医说得条条是道,但要真正临床开方,那打击,真是不知道怎么形容!当然,理论也是必须的,但我觉得脱离了实际运用,理论你学得再多也没用,没用就一定会退化的,就像小孩学话一样,你肯定是教他常用的,让他先每天都能用到,用熟练了,其他的就好说了。经方就是实用的,就是实实在在,手把手的教你怎么治病的,根本没用过多的理论。我感觉用了经方后,才知怎么去梳理那些学校学的理论,但经方我不是学校学的!所以,希望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经典的教育,《伤寒论》、《金匱要略》一定要早学,一定要设为主课,要让学生先学会怎么治病,而不是只学一大堆阴阳五行,而不会用中药治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能治好病才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不止医学院校的教育,我们义务教育也有影响,传统的文化缺失了!经方是中医的精华部分,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中医的复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密不可分的!以上纯属个人的一点拙见,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