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专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416/6172010.html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
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刘昌孝
(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滨海食品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天津)
年7月3日召开的第10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笔者以“促进生物产业新发展培育生物经济新动能”为主题做了报告。本次大会还举行了医学检验与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中药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基因检测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高峰论坛、生物技术应用发展与质量管理论坛、创新药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高峰论坛等13场高品质行业论坛。中药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以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热点问题为议题,中国中药协会宣布成立了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在该论坛上,笔者做了题为“从中药资源-质量-质量标志物认识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特邀主题报告。同年8月7—8日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咸阳召开,笔者又做了题为“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的特邀主题报告。通过从药材源头到成品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研究,构建全程可溯源的质量控制方案,成为保证中药质量和产业过程全程控制的关键中药产业健康的问题。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概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全国中药科研与产业界的重视,在1年时间内先后在奥克兰、北京、哈尔滨、天津、西安、上海、郑州、成都、昆明、池州、咸阳、广州、西安的13次中药质量相关主题的学术会议上讨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和应用问题,在国内外也发表一些有代表性的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得到国内外的重视。本文在最近2个报告的基础上论述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的一些关键问题。
11中药质量是影响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重大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对中药质量的要求发生很大变化,医药行业的呼声要求高质量的药材和产品供应市场,以降低对其发展的危害。国家自年以来严格监管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管理,以及消费者对医疗信任的觉醒,防止了质差价高又有不良反应的医药产品对患者的危害。
1.1从中药资源的地域性、多样性、可变性和人文性认识与提高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1.1.1地域性地域性是道地药材维系其道地性的基础,中药资源与其所分布的自然环境条件密不可分。中药资源的种类及其数量和质量均受到地域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中药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复制的合宜的自然条件是道地药材的自然基础,否则成不了道地药材!地域条件限制必然影响药材产量有限供给,如何规划大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和持续性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1.1.2多样性中药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是维持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保护这种生物多样性,更应该利用和开发其生物多样性,创造出品质优良的中药新品种。研究多样与可替代性的关系是保证质量一致性的必要途径。
1.1.3可变性可变性是提出资源保护的基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度或不合理的利用,使资源逐渐枯竭甚至消失。保护物种,发展和扩大新资源,防止资源消失。目前基础研究与质量研究的结合值得深思!基础研究与质量研究的关联是关键,特别是随着现代种植技术的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研究资源质量的可变性,有利于资源持续发展。
1.1.4人文性中药资源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及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既有中药本身的物质基础研究需要以人文性来认真整理、总结、发展和提高。人文性研究应与科学性相结合,分析资源发展的文化源泉的历史价值。
1.2中药资源与质量的短板
研究认为中医发展与中药发展与质量、创新关系密切。担心“中医会亡于中药”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产业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人工栽培产量与质量的矛盾、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合格药材与需求的矛盾不无关联。年以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为弄清中药资源的“家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野生中药资源的无序采挖,带来的不仅仅是药用植物本身濒临灭绝,更会导致与之共生的生态系统走向消失的境地。近年来,已有15~30个物种消失,中药材生态系统也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这些都将成为中药资源与质量的短板。
笔者年12月16日在CFDA和年1月6日在CDE做的报告中均提出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药品标准体系建设问题,必须认识药审-药检-药典相互关联,药审如何保证药典对药品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的统一的问题的重要性。正如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文件指出:“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完善中药、民族药的药材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应重视令人担忧的中药质量问题,正如韩启德院士所说“当前中药质量很令人担忧,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并指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面研究,但可以从加强监管做起。天然植物药材还是中成药质量都应有第三方来检测,……这是改革的方向”。
1.3努力提高《中国药典》标准的任务艰巨
从中药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最有代表性的是历版《中国药典》的标准变迁。《中国药典》年版收载的中药材仅有基原与外观形状鉴别,中成药则仅有处方和制法。20世纪60年代徐国均先生提出用显微鉴别法来检测中药的质量后,《中国药典》年版中大量采用了显微鉴别法鉴定中药的质量。《中国药典》年版中色谱、光谱技术开始被采用;《中国药典》年版收载含量测定的中药品种已达种;《中国药典》年版中TLC鉴别的品种已达种;《中国药典》年版中开始大规模增加中药饮片标准,基本涵盖临床常用中药饮片。不断增加TLC鉴别、HPLC含量测定的同时,开始出现DNA、特征和指纹图谱等新技术,试图解决单一化学成分评判中药的局限性问题。《中国药典》年版则更加侧重于农残、重金属、*曲霉、二氧化硫等安全性标准的提高。这些变迁表明中药质量标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
提高《中国药典》标准的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药材质量的基础研究薄弱,如《中国药典》年版一部。(2)反映药材资源质量的规定不能反映药用本质,成分检测缺乏特征性,广泛存在各种中药材及植物中,给这些药材的质量控制带来局限性;有的既不是主要有效成分,也不是专属性成分,检测它们对药材的质量控制没有意义。如冬虫夏草测定的是非专属性成分腺苷,铁皮石斛测定的是非专属性成分甘露糖,板蓝根检测的是非专属性成分精氨酸,九香虫检测的是非专属性成分油酸。又如桑叶和一枝*花检测的是芦丁,而芦丁广泛存在于许多植物中,蒲公英测定的是咖啡酸,其也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学物质。笔者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张铁*研究员领衔完成的《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研究》于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总结了天津药物研究院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以及承担的国家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成果,特别对提升二次开发研究的大品种的质量标准产生积极作用,也更为研究中药质量的科学问题和切入点奠定了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