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诊启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39.html第五章祛暑剂
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暑剂。
暑邪为六淫之一。李用粹说:“暑之为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故暑者,相火行令也。”吴鞠通亦说:“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所以,暑为夏季的主气,属温热或火热的范畴,凡夏天感受暑邪而发生的多种疾病,统称为暑病。正如《素问·热论》所说的“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此,前人亦有“暑本夏月之热病”的说法。
暑邪致病除有明显的季节性外,还因暑气通于心,暑热易伤气,故暑病一般发热较高,并见口渴、心烦、汗多等津气两伤之证。夏月气候比较潮湿,故暑病每多夹湿;至于夏暑炎热,人多喜纳凉饮冷,不避风露,故卫多兼表寒为病。因此,根据上述暑病的不同特点。祛暑剂相应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
由于暑病夹湿最为常见,放使用祛暑剂时,每多配伍祛湿之品,是为常法。但亦应注意其主次轻重,如暑重湿轻,则温易从热化,祛湿之品不宜过于温燥,以免燥灼伤津;如湿重暑轻,则暑为湿遏,祛暑又不宜过用甘寒,以免阴柔碍湿。
祛暑清热
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病,见有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证。常用祛暑清热药以西瓜翠农、银花、扁豆花荷叶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清络饮。
清络饮
(《温病条辨》)
鲜荷叶边二钱(6g)鲜银花二钱(9g)丝瓜皮二钱(6g)西瓜翠衣二钱(6g)鲜扁豆花一枝(6g)群竹叶心二钱(6g)
以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祛暑清热,
暑热伤肺,邪在气分。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等。
预防伤暑和中暑,特别是对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者,作为清凉饮料,方中所有的药都有清热生津而又芳香辟秽的功用,这是一个好方子。但有的地区没有这些药,可以选择代用品替换。鲜银花和鲜竹叶心北方不一定有。要注意鲜藿香与药用的广藿香是两回事。鲜藿香芳香清凉,这味药夏天比较好找。这两样东西的形状也有所不同,鲜藿香是方梗,中空,像苏梗似的;藿香是圆梗。中间虽然也空。但比较小。从方中各药材的芳香之气来看,鲜藿香的芳香味就比较浓,所以说它是一个芳香清透的药物。夏天应用时,还可以再加点青蒿之类的药物。
祛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温病条辨》)
香薷二钱(6g)银花三钱(9g)鲜扁豆花三钱(9g)厚朴二钱(6g)连翘二钱(9g)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暑温初起,复感于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去土,一斤(15g)白扁豆微炒,半斤(1g)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半斤月(1g)。
上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入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有神效。(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温服或凉饮)。功用:解表祛暑,化温和中。主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者。
新加香薷饮与附方香薷散有点区别。新加香薷饮除丁香薷散的原方以外,还加上了银花。方中白扁豆改用扁豆花,再加上连翘。适用于治疗夏天感受外寒之证,必须要有恶寒、发热、无汗的症状,这是使用新加香薷饮的前提。一般形容香薷为夏月的麻*,它是辛温之品,发汗的作用比较强。香薷不但发汗,还可以祛水,所以必须要见到恶寒、无汗,才可以用它。外边受凉,里边有暑热,又夹有湿,在这三种因素并存的时候,才用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蔫饮之所以用扁豆花,之所以用银花、连翘,是为了着重清暑邪,就是刚才提到治暑就是清气之邪。加扁豆花芳香化浊,与厚朴合用可以化湿。如果舌苔不白腻、舌苔布厚,而是白滑,舌质是红的,就可以不用厚朴。
由香薷散加味的方剂特别多。理解了从香薷散变成新加香薷饮的精神以后,就可以理解香薷散的其他加味方。比如还有加*连的,有十味香薷饮等。关键的一点是,没有恶寒、发热无汗的症状,绝不能用香薷。原书上介绍香薷散,形容恶寒为凛凛恶寒,有时书上用憎寒壮热来描述,都是指恶寒得很厉害。凛凛恶寒时,必然有高热,因为毛窍闭塞了,阳气与外郡郁结不能发散而化热,所以在憎寒的同时必然壮热。憎寒壮热、无汗,就比一般所讲的恶寒、发热程度重多了,这一点要理解。
香薷的用量要注意掌握。一般来说,麻*不配桂枝,发汗的力量要弱一些。香薷如果配了辛散的药,哪怕是辛凉发散药,发汗的力量会比麻*还强。所以应用于小孩要特别注意。
六一散(原名益元散)
(《宣明论方》)
滑石六两(g)甘草一两(0g)
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饮者,新汲水调下亦得;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四钱,每服水一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9~18g,包煎,或温开水调下,日~服;亦常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一盏调下,并三服,效为度。
祛暑利湿。
感受暑湿。身热炳溻、小便不利,或泄泻。
(1)益元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辰砂,灯心汤调服。功用:清心祛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见惊烦不安者。
()碧玉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轻碧色。
功用:祛暑清热。主治:暑湿证兼见肝热目赤咽痛,或口舌生疮者。
()鸡苏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薄荷叶一分功用:祛暑解表。主治:暑湿证,兼见风热表证者。
六一散是个小方子,经常可以在其他的方剂中作为一味药用。书上又叫益元散(注意;不是附方所列益元散)、天水散。天水散取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六一散的组成为甘草和滑石,用量也是六此一的比例,滑石为六,甘草为一,刚好和左金丸相对,*连为六,吴萸为一。我们现在所用的成药六一散就是这个比例。
滑石是清热、滑窍利尿的药物。一般介绍滑石时,不大注意它的寒。我在临床上体会,对于胃寒的人使用滑石和车前子,还是要注意。用量过大,或配伍不当,常常会引起胃寒痛,或胃酸增多。从这些反应可以知道,这些药物的寒性还是比较大的。
滑石清热、滑窍利尿,与甘草相配就有一个好处,既能清热,又能滑窍,使停的水、留的湿排出体外,由于加了小量甘草,在利水祛湿的同时又可以生津。这两个作用看起来是相反的,但是确实有互相并存的特殊用处,既利了尿,又减少了利尿所导致的伤津。这就是六一散这个方利的配伍特点。
六一散是夏天的常用药。原因在于它能清热、利小便。六一散加味后,化裁出不少的方子。这里有益元散、碧玉教以及鸡苏散。益元散是六一散加了朱砂。朱砂是清心热、安心神的药,它之所以能够安神,绿于它有清心作用。在暑热盛的时候,用益元散效果很好,这是益元散的一个使用要点。第二个使用要最是暑病常见恶心,这个时候,用益元散也特别好。
碧玉散在介绍蒿葶清胆汤时曾经提到过,即六一散加青黛。在利尿的基础上,加强了清肝热和清湿热的力量。鸡苏散为六一散加薄荷,因为薄荷又叫鸡苏,所以起名为鸡苏散。六一散加辛凉的薄荷以后,就兼有了解表清热的作用。凡属于藿香正气散证,湿重,需要利尿的,就要配上鸡苏散,而不是藿香配苏叶。加入鸡苏散就加强了清热、利湿和解表的作用。
还有一个方子叫温六散,就是六一散加干姜。适用于不属于热证,或内有寒水,而需要利水者。因为六一散中滑石的量大,是寒性的方剂,加上干姜后,可以不伤胃,更好的温里行水。这也是一个常用的方子。
另外,现在有的地方所讲的天水散,是用寒水石,而不是滑石。天水散即玉泉散,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方名。上述的几个方子,都是夏季的常用处方。在南方用这个方,在包煎的时候,最好用荷叶包。因为这些药都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用荷叶包可以加强药物的清暑作用。
桂苓甘露饮
(《宣明论方》)
茯苓去皮,一两(0g)甘草炙,二两(6g)白术半两(1g)泽泻一两(15g)官桂去皮,半两(g)石膏二两(0g)寒水石二两(0g)滑石四两(0g)猪苓半两(15g)
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用如上法(现代用法: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服)。
祛暑清热,化气利湿。
中暑受湿,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桂苓甘露饮是五苓散、六一散两个方子合起来再加石膏、寒水石组成。此方的要点为用于伤暑引起的发热头痛,烦渴引饮,还可以见到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于暑热相干,清浊失常。《内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气本来应该在上,可清气在阴,却在下了;浊气本来应该在下,浊气在阳,却在上了。营气顺了脉,即营行脉中。但卫气逆乱,乱在肠胃,则为霍乱。上述的症状就是这样产生的,既有暑热,又有湿邪,寒热相加,但以热为主。因此,桂苓甘露饮用于发热,头痛。烦渴引饮,但主要还是治小便不利,也用以治霍乱吐泻。暑热所伤,水停于里,类似于《伤寒论》中的五苓散证,所以桂苓甘露散中采用了五苓散,再加上了寒水石和石膏来清热。但是要注意配伍的关系。先谈寒水石。寒水石用得比较少,主要用来治疗热病。它的清热、利尿、生津作用类似于滑石,但比滑石更强。寒水石能够入下焦、入血分,所以它清热的力量大大地超过了滑石。寒水石的寒性与石膏相似,但是石膏有透的作用,寒水石没有透的作用。所滑透,是指辛能透邪,能在清热的同时透热出肌表,可以引吴鞠通的一段话来加以说明。吴鞠通在治疗暑温夹湿的病里,以三焦立论进行了论述。从病邪蔓延三焦,可以知道邪不在一经,也不在一脏,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邪在气分。邪在气分散而不聚,没有归到一经,归到一脏,那么要清三焦,应当以谁为主呢?“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指出清利三焦,当以手太阴肺经,即肺为主。为什么呢?“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入肺经的药往往也入胃经,胃经的药也多走肺经。从药来看,肺胃两经的药比较多。所以这句话是说,为什么以肺为要领呢,因为只要清了肺,就清了胃;而且在清肺胃之邪时,抓住了肺,可以清而兼透。另外,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下达膀胱,肺气闭,则膀胱亦闭。这个“闭”是闭而不通的闭。因为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肺气一通,膀胱之气也通。因此,调三焦以肺为要领,则胃、膀就皆在所治之中,“则三焦俱备”。吴鞠通有几个方子都涉及到这个理论。特别是三仁汤,在介绍三仁汤时还要讲。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怎么来看气分。气分究竟在哪里?气分着重指的是肺胃。这里讲一讲是为了说明桂苓甘露饮为什么这么用。桂苓甘露散这样用它,这里边改了两个药物,一个把桂枝改成官桂,原来的五苓散是用桂枝,那时候好像没有肉桂,就是用桂枝。桂枝着重透邪解表,而肉桂就着重于温命门,助气化。过去的官桂同现在的官桂是两个东西,时代不同了,要注意。过去的官桂是为官家所用的,换句话说叫贡品,现在的官桂是次肉桂。肉桂与官桂的区别为,官桂薄而燥。肉桂是越厚越好,油越重越好,味道以甘味为主,越薄就越没有油。并且以辣味为主。所以肉桂是辛甘大热而润,官桂是辛热而燥。两者一般的用法无多大区别,但如果用来补,用来引火归原,用来温肾,那就要注意,最好使用肉桂。因为过去的官桂是进贡官家的好肉桂,现在的官桂是最次的肉挂,有此区别。
桂苓甘露饮用官桂,是缘于病在气分时,若大寒之品用多了,就伤及气化的功能,小便还是不得利,所以此方中用肉桂,是为了温阳化气以利水。另外从用药比例上来看,如猪苓、泽泻、茯苓等,整个五苓散的用量相对来说比较小,而三石的用量比较大,特别是滑石的用量大,说明清热利尿的作用比较强。在滑石用量大的同时,也加重了甘草的量。所谓加重,是指本方中,滑石与甘草的比例为二比一。这与方中用了石膏和寒水石有关。因此,提到本方的甘寒生津作用,生津是第一位的。但有时配合甘味的药物,重点还是为了补气,从配合使用甘草和肉桂就可以了解本方遣药配伍的用心了。
桂苓甘露饮中石膏、滑石、寒水石这三个药都是大寒,整个用量也占了其他药物的一倍以上,所以用来治疗夏天既受了暑热,里边又有寒水的病症。这里说的寒水指饮冷,是进食生冷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个同名的方子出自《儒门事亲》,与此桂苓甘露饮有一点不同。前者讲脉虚水逆,后者是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这里顺便讲一下,烦渴欲饮、水入即吐的渴。不是真渴,而是由于水潴留了,不能气化。水不得气化,津液不得上潮,导致了口渴。所以渴还有这样一种因素,不要见了渴,就诊断为热。因此,《儒门事亲》的桂苓甘露散中,把三个石类药的用量都减少了。还加上了人参、葛根等。
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连(g)竹叶(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g)粳米(15g)西瓜翠衣(0)(原书不著分量)
水煎服(原方无用法)。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中暑受热,气津两伤。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在临床上常用的是这个清暑益气汤。由于暑热所伤,气虚得更厉害了。实际上气虚与人的年龄、体质都有关系,当然与暑热的程度也有关系。从症状上来看,有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而懒言。懒言是中气虚的特征,是肺脾气虚。还可以见到小便短赤,这是因为内热津伤。暑热通于心,心与小肠相衷里,所以心热盛了,就移热于小肠,这与导赤散的病机是一样的。但尽管是一个病机,治法有所不同。
暑热在里时,除了小便短赤以外,还可以见到气虚证,用药的区别就在这里。
清暑益气汤用了西洋参、麦冬、石斛,知母。这些都是清热养阴的药物。先谈一谈西洋参。西洋参的生津、养阴的作用较强,补气的作用不大。它补气的作用不如生晒参,但生津、养阴的作用比生晒参强。在应用西洋参的同时使用甘草、粳米,都是为了加重补气的作用,补养中气。从这个角度着,有些像白虎汤,可是没用石膏。因此可以认识到,暑热伤人的特点是气津两伤。
清暑益气汤里用了*连和竹叶。*连是泻心的,竹叶也是清心除烦的。这是治疗暑病的一个特点,清心除烦。方中利小便的药物用的是竹叶和西瓜翠衣。俗话讲,西瓜是天生的白虎汤,但是用以清热时,着重使用外边的青皮。瓜皮比瓜心清暑的力量要强,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可以祛暑利小便。
荷梗在这里的作用是清和中焦之气。因为整个荷叶的特征是轻清而升,可以升发人体的阳气。但是它的用法有几个区别。鲜荷叶可以清热祛暑,气味芳香,具有透的作用。荷梗着重于治中焦,理气升清,没有透邪的作用。
清暑益气汤中虽然没有利小便的药,但与刚才讲的导赤散道理相同。热在心时,用*连去泻心。何况本方还配伍了一些生津、养阴和益气的药。热去以后,小肠的气化就通利了。小肠通利后,小便短赤也就自然解除了。
清暑益气畅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加减变化。例如出汗大多,不仅见懒言,而且气短,可以加五味子,方中有西洋参、麦冬,再加上五味子,就近似生脉敛。小便如果大困难,可以加滑石。滑石和甘草合起来就是六一散了,既可清暑,又可利小便。但要注意,清暑益气汤证不夹湿,这个方子治伤暑。不是治暑湿。如果见到舌苔白腻是有湿或痰滞,见到舌苔白滑是有寒,就不宜用本方。清暑益气汤证的身热汗多是不恶寒的,没有恶寒的现象就用不着解表。如果有恶寒的现象,那就得加一点辛凉透表的药。象刚才介绍的鸡苏散,或者是薄荷。或者是青蒿都行,以祛暑解表。
李东垣也有一个清暑益气汤。这个清暑益气汤证,既有暑。又有湿,属于气虚湿热所伤,这里指的热,就是暑,所以方中有补气的药,有化湿的药,有清热的药。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伤暑证,夹湿不甚,表现为舌苔薄腻,用这个方子还挺好。
而且可以根据症状进行适当地加减。如果气虚不重,可以不用五味子。因为五味子是收敛的,在使用麦冬、人参的时候,五味子的酸敛可能把湿邪留在体内。清暑时着重要注意的是在祛暑、祛热时,用凉药而不留湿。
刚才的王氏清暑益气汤用了石斛,在舌红,苔薄时可以用鲜石斛。如果舌苔薄白,就用川石斛,而且是干的。
化湿的时候,辛燥的药还要少用,因为暑证时已经大热伤气,已经津伤,气津两虚了,再用过多的辛燥药,容易更加伤气、伤津,配伍不好还能助长暑热。
以上讲了基本的原则,临床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