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新发现中医方剂太美之麻黄汤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大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70025.html

麻*汤这张方子是方剂学教材第一方,但是现在很多人却不敢用,为什么不敢用呢,主要是因为不会用,没有真正弄懂这张方子。要想弄懂它,还需要从这首方的创立者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

麻*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当看到“太阳伤寒表实”这几个字的时候,很多人又看不懂了,先说“太阳”,太阳是指的太阳病,我们都知道《伤寒论》所使用的是六经辨证,所谓六经,具体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关于六经的实质历代医家都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必深究,简单的理解,六经指的是疾病发展的六个阶段,就像现代医学把疾病分为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一样,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更好地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在中医理论中除了六经辨证分类法之外,还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分别把疾病分为四个阶段和三个阶段。太阳可以看成是人体体表的防御系统,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当邪气侵犯人体后,表现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状的时候就定义为太阳病。正如《伤寒论》第一条所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关于“伤寒”的概念历代医家也是争论不休,大体有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之分,所谓伤寒,简单理解就是伤于寒,被寒邪所伤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受风寒,它的性质是属于寒,与感受风热之邪的温热性质相对,之所以要明确这一点,主要是和我们的治疗密切相关。《*帝内经》中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感受了寒邪当然要用温性的药来治疗,同理,感受了热邪治疗用寒凉的药。所以麻*汤是针对风寒邪气的,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风寒感冒呢,因为麻*汤针对的是病因治疗,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种疾病,当然也要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治疗风寒邪气的方剂有很多,麻*汤只是其中一个,麻*汤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还可以治疗咳嗽、流感、SARS等疾病,像现在的新冠肺炎也有使用的机会。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转变观念,一个方治疗的不仅仅是一个病,而是一种证型,只要符合这个证,就可以用这个方,不管它是什么病,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的优势。回到前面,还有一个“表实”,这个表实是和桂枝汤证的表虚相对而言,以有汗和无汗为主要鉴别点,所以有“无汗用麻*,有汗用桂枝”之说,麻*汤证是风寒束表,人体皮肤毛孔收缩,恶寒特别重,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寒性凝滞收引,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没有汗出,同时还可以出现高热,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皮肤毛孔是与外界进行气体的交换,现在毛孔闭塞,人体内的阳气被郁,郁而化热,所以热势也高,一般都是38度以上,脉象是浮而紧,舌苔是薄白,口不渴。麻*汤证的出现和体质有关的,一般来说,体型壮实者容易出现麻*汤证,像李逵这种类型。同时还有受寒史,比如空调开得很低睡觉、洗冷水、冬天严寒、在冷库工作的人等等,一般来说,在寒冷的冬天更容易出现,现在人造冬天的环境也不少,所以也不是绝对的,夏天感受风寒照样可以用麻*汤。

麻*汤由麻*、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组成,麻*辛温发汗解表,桂枝解肌发表,杏仁宣降肺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同时还能保护胃气,麻*配桂枝发汗力量更强,属于相须配伍,一般麻*和桂枝同用的方子发汗力量都比较强,如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麻*配杏仁,一宣一降,麻*向外发散,杏仁向下敛降,照顾到了肺气的生理特点,肺是主宣发和肃降的,既要宣也要降,就像一个拳头打出去还得收回来,麻*的剂量大于杏仁,所以还是以宣为主。桂枝配炙甘草又称为桂枝甘草汤,是治疗误汗以后导致心阳虚心悸的,《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麻*汤中的桂枝配甘草还有保护心阳的作用,防止发汗过多出现的心悸,因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容易伤心阳。麻*汤是发汗峻剂,发汗力量峻猛,但也不能因为它峻猛而不敢用,中医历来强调有是证用是方,只要辨证准确就可以用。所以只有真正弄懂麻*汤,临证时才不会畏惧。

麻*汤方歌

麻*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传承中医,从方剂开始,让我们一起去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吧!

.8.1于星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