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
龙骨,中药名。为古代哺乳动物象类、犀类、三趾马、牛类、鹿类等的骨骼化石。由磷灰石Apatite、方解石Calcite以及少量粘土矿物组成。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具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之功效。常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惊痫癫狂,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龙骨图片
龙骨图片
龙骨图片
龙骨图片
龙骨简介
药材名:龙骨
拼音:LónɡGǔ
别名:五花龙骨
来源:本品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性状:①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②龙骨
又名:白龙骨(《千金方》).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
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
性味:味涩、甘,性平。
归经:归心、肝、肾、大肠经。
贮藏:置干燥处。
禁忌:有湿热、实邪者忌服。
龙骨的功效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龙骨的作用
促进血凝,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兴奋作用。
龙骨的用法
内服:3~8钱;--《全国中草药汇编》
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中华本草》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中华本草》
龙骨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大人、小儿一切癫狂,惊搐,风痫,神志不宁
龙骨一两(火煅,研极细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各五钱(俱研极细末),钩藤、怀生地、茯苓各一两五钱(俱微炒燥,为极细末),苏合香三钱,牛*二钱(俱用酒溶化)。共十味,总和一处,用胆星八钱,研细末,竹沥一碗,打糊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儿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汤调灌。(《方脉正宗》)
②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熬)五两,蜀漆(去腥)三两,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③治好忘
龙骨、虎骨、远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④治心虚盗汗
龙骨五钱(火煅),茯苓一两,人参六钱,莲肉三两(俱微炒),共研为末,麦门冬(去心)四两,酒煮,捣烂成膏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⑤治产后虚汗不止
龙骨一两,麻*根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⑥治遗尿淋沥
白龙骨、桑螵蛸等分。为末。每盐汤服二钱。(《梅师集验方》)
点击图标查看
疾病查询免费直播临床视频医学宝库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