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1/5477305.html案例一
刘某,男,75岁。患者以间断性胸闷气短喘息10余年,再发月余为主诉就诊。
初诊:患者早年被检查出来患有肺气肿,间断性出现胸闷气短喘息。在前些年,患者因受凉后再次复发,CT检查显示:两肺大泡,肺气肿,右侧胸膜增厚。
现症:胸闷,气短,喘息动甚,稍微活动则身发颤,手腿颤,二便失禁,晨起咽部有痰,咳吐不利,大便不干,平素身畏寒,舌质暗红,苔*乏津,脉数弦大,持续吸氧。
诊断:哮喘,证属浊邪阻肺,郁而化热,热灼肺气,肺失清肃,宜降失常。宜用涤浊法。
处方:以涤浊汤(经验方)加味治之。苇根30克,冬瓜仁30克,生意苡仁30克,桃仁10克,猪牙皂6克,海浮石(包煎)30克,桔梗10克,*芩10克,炒苏子6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葶苈子(包煎)15克,大枣(切开)6个为引。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咳嗽吐痰减轻,仍胸闷气喘,活动后明显,气短心慌,食欲欠佳,口干口渴,大便每天4次~5次,尿频有解不尽感,活动时颤动,舌质暗,苔白厚,脉弦大数有减。可以间断吸氧。患者属本虚标实,心肺俱衰,但邪实明显,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处方:苇根30克,冬瓜仁30克,生薏苡仁30克,桃仁10克,海浮石(包煎)30克,桔梗10克,*芩10克,炒苏子6克,当归6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葶苈子(包煎)15克,*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6克,炒山药30克,茯苓10克,大枣(切开)6个为引。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胸闷气喘减轻,食欲改善,活动气短心慌,舌质淡红,苔白腻,脉中取则弦,按之则软。
处方:*参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6克,炒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苇根30克,冬瓜仁30克,生意苡仁30克,海浮石(包煎)30克,百合20克,炙麻*3克,大枣(切开)6个为引。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先后加减服药3个月余,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按语:本案患者年逾古稀,正气虚弱;病程10余年,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气不接续,稍微活动则身发颤,手腿颤,二便失禁,脉弦大而数,脉证不符,既是重证,又是险证。既有心肺肾气虚衰,又有痰湿、热瘀阻滞,治疗颇为棘手。根据正邪盛衰,权衡攻补利弊,结合临证经验,首先使用涤浊法,用涤浊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荡涤肺中浊阻之邪,以安其清肃之所。继则功补兼施,以攻为主,以补益心肺为辅。涤浊汤合生脉散,益气养阴,终则以扶正为主,健脾补肺,培土生金,杜绝生痰之源;滋阴补肾,培补肺气之根,涤浊宣肺为辅,以顺肺性。笔者治疗该类疾患,总以“涤浊”为治,适当加入他法,往往取得良效。至少可以减缓肺气肿加剧之进程。
案例二
王某某,男,74岁,以后半夜胃痛1年余为主诉就诊。
初诊:每天2时多胃痛,嘈杂不适,按揉后感觉舒适,伴胃灼热,无泛酸,无噫气,不能食生冷,大便有时干,每天1次,小便夜频,睡眠差,纳少,不能食硬食,夜晚口干,10余日前感冒。
现症:咳嗽,咯黏痰,咽痒,舌质红,苔*腻,脉沉弱。
辨证:诊为胃痛(脾胃虚寒)。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积滞内停,气机郁滞所致,故见胃痛之症候。
治宜:灵动法,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方以健脾丸加减。*参10克,炒白术6克,茯苓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6克,砂仁(后下)3克,草豆果3克,草蔻3克,*连3克,蚤休10克,延胡索6克,煅瓦楞子15克,决明子20克,杏仁10克,生甘草6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4剂后,患者呕吐,血压升高,遂停服,症状同前,舌质红,苔*(染苔,服甘草片),脉细。从痰热治之。
处方:方以*连温胆汤加减。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炒枳实10克,竹茹15克,*连3克,佛手3克,炒麦芽20克,生甘草6克。共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服药后呕吐止,咳嗽愈,仍胃痛吞酸,此为木土壅郁,以越鞠丸、小柴胡汤、丹参饮加减。
处方:川芎10克,炒苍术10克,炒神曲10克,栀子6克,制香附10克,柴胡10克,*芩10克,制半夏10克,*参10克,*参30克,檀香(后下)3克,砂仁(后下)3克,生姜3片,大枣(切开)3个。共6剂,水煎服,每天1剂。
随访临床治愈。
按语:患者年逾古稀,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停成为湿,食停成为积,湿积内生,阻滞气机,气机失和,郁久生热,故胃痛嘈杂胃灼热。复因感冒,风邪袭肺,肺失宣肃,咳嗽咯痰。权衡正邪盛衰,则正虚不甚,邪实不重,故施以灵动法。以健脾丸加减,治疗乏效,出现呕吐、血压升高,详审病证,胃有痰火,参、术有碍,胃气上逆,改用*连温胆汤加减。服药后患者呕吐止,咳嗽愈,仍胃痛吞酸,此系木土壅郁,以越鞠丸、小柴胡汤、丹参饮加减,效果较好。纵观治疗过程,初诊不应,二诊详审,知误何处,速更方药,病情好转。效又更方,此为病机有变,当药随证变,治不失度。虽三易其方,然其法乃一,俱属灵动法之活用。(作者为国医大师)
统筹:刘旸
责编:张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