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运用伤寒论的思想来指导我们辨证施 [复制链接]

1#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中医学的核心,是《伤寒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只言方药,不看其证,就会背离《伤寒论》的精神。《伤寒论》应用某一方剂的临床指征,反映了患者综合的、特异性的病理状态,它不是现代医学所言某种疾病出现的专指症状,它所说的证,可以是一个病或多种病共见的症状,是一个宏观综合症状群,只要其证符合应用的方剂,就可运用。证是张仲景及先贤在长期治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个综合病理状态,有与之相应的治疗方药。临床用时既要知常,又要识变,知变识变,动态辨证,方能运筹帷幄。

《伤寒论》方证治法给后人定下规矩,给后人治疗疾病用药定下标准。《伤寒论》方证治法的应用,离开诊断标准,也无从用药。《伤寒论》方证所言的证,其标准是在宏观整体思维影响下形成的。如桂枝汤应用的指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小柴胡汤应用的指征是胸胁苦满、咽干、目眩、嘿嘿不欲饮食、寒热往来,白虎汤的应用指征是身大热、汗多烦渴引饮、脉洪大,四逆汤的应用指征是但欲寐、心烦、自利而渴、小便色白,乌梅丸应用指征为上热下寒所见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逆,下利不止等等,这些都是诊断用方的标准,每方各有其证,每证各有其方,证变方变,方随证变。医家临证需熟练掌握其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伤寒论》方药时,应以《伤寒论》所定标准为佳。因《伤寒论》看的是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动态变化的患病的人。它不是局部的或某一系统的。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要学其法,然后用于实践当中。

一,辨证之初,先辨病位,分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这是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伤寒论》说:“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本条举例说明按部定证的方法,里部有二证,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不呕为无太阴证,不渴是无阳明证,无表证是指无太阳证。这样三部之中无表证,无里证,只剩下半表半里证,由此可以定位在半表半里。“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本条反复辨证,按部定证。“微恶寒,手足冷”病在表,“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病在里。“头汗出”、“脉细”为半表半里。本条病证虽繁,不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

二、据证定性定位之后,次以定性。每一部位所表现的证候群都具有阴阳二性的反映,表现阳性反应的为三阳病,表现阴性反映的叫三阴病。这样三个部位上依据截然不同的阴阳两种病性就划分出六类证候群,这就是六病。六病提纲,先定位,后定性,则阴阳分,六病明确。六病阴阳的辨证大纲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阳即寒热,寒热表征阴阳。如“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本条就是在定位的基础上,然后据证定性,划归阴阳。“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汤主之。”表证入里腹满时痛属太阴,大实痛为阳明证。

三、辨证定方辨证是为了论治,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辨明六病只是认识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疾病,“随证治之”。一个病证中,包含着许多汤证,不了解汤证,就不能完全了解疾病的具体治疗。麻*汤证、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承气汤证等,都属汤证范围。以小柴胡汤证为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而以其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从上述两条可以看出,证不变,方不变,一证一方,互相对应。另外一个汤证有时包括若干个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但见一证便可确定,不必全部具有。这样,在辨证时,从整体上分出三部,由三部划分出六病,再从六病之中列出汤证,从分析到综合,再由综合到分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过程。

四、以方定名《伤寒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之称,非此方不治此证,非此证不用此方。以方名证是仲景辨证论治的创举,是对证的规律性概括和对方的高度归纳。“方证”是辨证的最终结果,是施治的客观依据。辨证准确与否,只有方才能提示和证明,方剂的有效与否。因此,只有方才能揭示方证的本质,反映证的病势,以及病程,方是辨证论治过程的综合体现。如桂枝汤为温补之剂,调和营卫,服务对象是表虚寒,桂枝汤证为表部小虚小寒之证,只须“消息和解其外”则愈,不须大温大补。这样以方测证,以方名证,方证互补,才能检验方证的正误。只有看证来用方,用方来验证,辨证论治才有立竿见影之效。

总之,《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一个动态施治过程,有证,有药,随证治之。以桂枝汤为例,在其条文中有典型的适应证、主证、兼证、变证,以及适应证的病机、治法、禁忌、方药的加减变化。桂枝汤用方加减变化,即有一定的原则性、规律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桂枝汤的适应证,汗出、恶风就是它的主证。方证是辨证论治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没有前面的定位、定性,方证就失去了理论的指导,没有方证的理论就会失去其有效性。

欢迎大家点评,有兴趣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