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白话文解析续经方理论 [复制链接]

1#

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茯苓三兩白朮三兩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历代争论很多,很多注家都说,“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这是典型的有表证,所以一定是写错了,是去芍,不是去桂,这个是错简。就把它改成桂枝去芍,不是去桂,包括《医宗金鉴》。

可是那些比较属于纯种的基本教义派的经方家就会宁愿相信它是正确的,不是错简。经过一些临床的实际观察,这个症状发现的确去桂枝对的,没有要去芍。

这个地方,其实张仲景写了很残酷的一条,让后代的学习者都中了他的阴招,这是一个陷阱题,非常推理小说的一题,像这样的内容其实伤寒论里很多,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调调的话,那可能真的伤寒论会学起来会比较难过,但张仲景的这种写作方法对我们来讲本身就是一种训练,就是让我们认命,有些人生病就是这样错综复杂的,就是必须这样子去找,这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一种医学能力的训练。

他说太阳病吃了桂枝汤,或者用了下法,或者正治,或者误治,可是这个人,仍然头项强痛,后脑勺僵,翕翕发热,身体还是热烘烘的,没有汗。这几个点加起来你会说这是葛根汤证。头项强痛要用葛根,翕翕发热要发表,无汗要用麻黄,加起来不是葛根汤吗?

可他后面说,“心下满微痛”,张仲景说心下,就是标示人体胃的这个地方,就是胃这个地方觉得闷胀闷胀的,还有点痛,然后又没有尿。其实他就在这里,表示出这个病根本就不是一个表症,它甚至不能叫做一个太阳证,太阳病。他是一个比较像是太阴的病状,这个病状是胃,以及胃下面的这一段的消化器官,因为生病,然后吃了药,它虚了,所以不会吸水了,因为不会吸水所以胃在水肿,在水胀,那因为身体的消化器官已经无能吸水下去了,所以也就没有水变成尿了。

水吸不下去,就不能把水运化到下焦,命门之火就变成在干烧,没有肾阴,没有水,没有津液让水气蒸动上来,在干烧的时候,身体就会翕翕发热,那是命门之火的干烧的发热,跟感冒抗风寒的抵抗力的发热,根本没有关联。然后因为水汽上不来,所以头项一定很僵,因为人在干烧,当然也不必流汗。但也不能说跟感冒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也有放姜枣,可能还有一点点风邪,但是主轴已经不在感冒上面了,所以,这是个陷阱题。

这样的一个状况,水停留在胃下不去,所以他将桂枝汤里面的桂枝拿掉,然后再放茯苓跟白术,简单来说,茯苓是一个能够让小肠把水分吸收掉的药,白术是整个消化道的吸收营养的能力,都可以帮忙到,所以白术跟茯苓一加下去之后,人的消化道就开始比较恢复吸水的功能。

芍药帮助把这些水都往下面抽,命门之火有水可以让他煮了,水汽上来了,人就不热了,有没有汗就不是重点了。人可能会温热一点,有汗一点,头项就不强痛了。这个方子的确在临床上是可以用的,胃部有停水的时候可以用的方。

那这个汤还有一个相对的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苓术汤,在太阴篇,卷十的第二十四条[2],他说脉沉、软,然后很容易拉肚子,很容易呕吐,这是太阴病的特征。因为太阴是脾经,消化能力停摆了,所以就会吐、加拉肚子,可是这个24条写,要吐不吐的,然后拉肚子,拉一拉又不拉,这太阴病好像有点不太上道,太阴的不太彻底,然后他说脉浮涩,就是这个脉浮起来,然后觉着摸起来不是那么滑,这是以后才教的条文,所以我不细讲,只是给同学认识下。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看起来像太阳表症,但是其实是假的,重点是他的水循环被挡住了。那到桂枝去芍药加苓术汤这个地方,就是看起来像太阴的病,其实是假的,他是一个表证,只是牵连到太阴,所以要把它往外面发掉,他这就是药的相对跟证的相对。研究伤寒论我觉得在这种地方上面会比较容易得到一点指引,他本身的结构会引导我们去理解他,所以伤寒论严格说起来,读它未必见得需要很多注解的书,本身这个书里面就有很多线索,但那个线索是要你自己去玩这个解谜的游戏的。

在六气篇里也有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这是伤风的风病。在卷五的第43条[3],风邪乘脾,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间一大堆有的没有的症状,我们姑且不论,以后真的读了再说。但总而言之,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是那种睡觉的时候不盖被子,然后第二天起来觉得全身手脚都不对劲,那个就是风邪乘脾了,就是肚子吹到风了。

如果是寒邪乘脾的话,用理中汤比较有效。但如果只是吹风的话,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用这样的方式,把姜枣调营卫的效果,收束在消化器官,让消化器官赶快恢复他的运转的能力。风邪顺便可以被抵消掉一些,这是这个方剂在六气篇的应用。

如果同学能够撑得住,并且吃得下去,把它学起来的话,伤寒论就大概可以上路了,就是已经,就是已经比较能够适应这个学门了。

[1]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茯苓三兩白朮三兩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3]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