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说中医第六期本草药性中医理论指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书说中医”栏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光明网共同推出,精选优质中医药科普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带您一同感受中医药文化。

本期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游云

中药的应用源于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方法对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归类,目的就是治病。就像现代药学从化学成分、治疗靶点、适应证等方面进行归类,中药的阴阳五行归类,给我们提供了临床应用经验以及开展现代科学研究的宝贵线索。

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代医家也称四气,是中药基本的用药规律,是对疾病治疗的朴素认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中药药性来自于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依据阴阳理论,对药物及其效应进行概括。温、热同属于阳,二者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寒、凉同属于阴,而凉的程度次于寒。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症状相对而言的。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药物,表明这种药物具有寒性,如*芩、板蓝根可以治疗发热口渴、咽喉痛等热证,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具有温、热性质,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寒冷等寒证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五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味也是“五行”思想在中药分类中的应用。药味的确定,通过口尝得到,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有不同滋味,把药物味道与药物治疗作用之间进行相互关联,用五味来反映药物的性能和功效。综合历代经验,药物五味与功效的关联如下。

辛味药,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治疗外感表证的麻*、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木香、红花等。甘味药,有补益、止痛、润燥的作用,如*参、熟地、甘草、饴糖等。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治疗出虚汗、泄泻等症,如山茱萸、五味子可敛汗,五倍子可止泻等。苦味药,有通泄、清热、燥湿的作用,如大*苦寒用于治疗热结便秘、莲子心用于清心火、苍术和*连均可燥湿等。咸味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如海藻、昆布用于治疗瘰疬(甲状腺肿)。

本文摘自:游云《叩开中医药学之门》

“书说中医”第一期:揭开身体内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书说中医”第二期:中医所说的“经络”真实存在吗?

“书说中医”第三期:中医所说的“藏象”到底是什么?

“书说中医”第四期:中医所说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指的是什么?

“书说中医”第五期: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来源:光明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