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两方合一用于气分证,张仲景就是高明
TUhjnbcbe - 2023/9/11 21:46:00

《金匮要略》中有一段条文,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气前通则恶寒,阴气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另外还有一条文为:“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其方药为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细辛各一两,炮附子一枚。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寸口脉,也就是桡骨动脉,迟而涩,迟是寒,涩是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趺阳脉又称冲阳脉。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微而迟,微则为胃气虚,迟则寒。综合寸口脉和趺阳脉得知有寒、胃气不足、血不足之证。血不达四末,所以手足逆冷。手足逆冷说明营卫不利,内外不相和谐,而寒水之气相搏于里,造成腹满胁鸣相逐,而气转膀胱。荣卫俱劳,营卫俱虚的意思,劳就是严重,乏竭的的意思。阳气温于表,不通则身冷,阴气荣于里,不通则骨痛,阳气先行而阴气没有随行,阴失去阳故恶寒。阴气先行而阳气没有随行,阳失去阴则滞而不行,麻痹不仁了。只有阴阳二气相辅而行,才能上下交通而不容邪气存在。若要通阳就须治津液以通脉。气分病是寒气乘阳之虚而气水凝结,故有外感。

我们也可以用本方剂来理解上面的叙述。桂枝去芍药加麻*附子细辛汤是通阳养津的方剂。对于这个方剂,是由两个方剂组成,我们要从两方面分析,首先我们说通阳气,麻*附子细辛汤,是治少阴里寒兼太阳表证的药,可通卫气而助阳气,阳气通了。桂枝汤,是甘温养液的药,此证因为阳气已不足,故去掉芍药,用桂枝去芍药汤,才能够通荣气,调营卫,养营气,这样阴气也通了,两个方子一起用,则阴阳气俱通,其寒气乃散。也许在上面叙述的时候,你还没有完全理解上文中的意思,通过方剂说明,肯定有所了解了吧。

至于书中的条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也许是传抄之误,它是枳术汤的条文,我们可以不予理会。桂枝去芍药加麻*附子细辛汤主之就接着上边的“名曰气分”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次方证,麻*附子细辛汤是少阴病发汗的药,可治水气,“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少阴病一般不发热,反发热,而脉沉,脉沉就有寒水,兼有太阳表热,所以用麻*附子细辛汤,少阴病,须配合附子以温经助阳,加入细辛就可去水,此方剂一方面去里头的寒水之气而解表,同时也调营卫。“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汤是治气上冲,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加麻*附子细辛汤证有腹满胁鸣之症,说明内有气冲之象,既有桂枝去芍药证,又有麻*附子细辛证,所以把两个方合起来治疗此证。

总之,水饮与气相结,谓之“气分”,其机理为阳虚阴凝,水饮不消,与气相结,积留于胃,障碍气机运行。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泄泻、小便不利,或恶寒身重等症。本方乃桂枝汤去苦酸微寒的芍药,合助阳解表的麻*附子细辛汤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以振奋心胃阳气,以麻辛附子汤温发里阳,两者相伍,通彻表里之阳气,阳气行则气自通。因本方既能温通水气,又不致于耗散正气,故用于阳虚水气上乘,障碍气机运行之证,正为适宜。故阳虚感寒,风寒痹痛,肺气失宣,水气互结等所变生的诸疾,均可用此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方合一用于气分证,张仲景就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