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甘草学园暖冬还是冷冬从五运六气看终之气致
TUhjnbcbe - 2023/10/2 17:26:00

更多优质文章、名老中医免费直播、中医临床验案、书方药学习库,尽在“甘草学园”——纯粹、专业、平等、开放的中医学习交流社区,与中医同道共成长。

今年11月份,还未入冬,东北地区就已经多次遭遇暴风雪和雪台风。11月9日,沈阳气象台发布暴雪橙色预警信号,说这是从年以来遇到过的最强一次降雪,堪称是百年一遇。

很多人都开始担心,今年会是一个寒冬吗?

其实,早在多年前的《*帝内经》中,就对辛丑年的气候有预测。

终之气:寒淫所胜,寒气大来

今年冬天,终之气(年11月22日—年1月20日)是水运不及,太阳寒水在泉。

少羽

少商

太阳寒水

太阳寒水

太阳寒水

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运符会。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於气交而为疾也。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岁运少水,但是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终之气客气,太阳寒水。在泉太阳寒水,终之气的能量同属性得到加强。

本来这个时段,终之气的寒是正常之气,但是被客气,与在泉增强了力量,所以比往年更冷。不过,因为主运是水不及,所以寒冬也不是太明显,大家不必太在意。

又因为岁运水不及,土来克,所以气为主,运为辅。土=太阴湿土,标太阴,本湿。就是出现了寒湿,单纯的寒是干冷,一般不会有暴雪。但是夹湿,就出现了湿冷形成大雪。

此外,《*帝内经》还说了:

辛未辛丑岁,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这个是讲今年灾宫的条文。按照《灵枢》九宫图,“一宫”,正好代表北方。

终之气特别注意阴寒性疾病

终之气是水不及的主运,金太过的客运,虽然水不及的主运一般代表着暖冬,但是因为客运是金太过,还有太阳寒水的客气,总体来说气候还是相对寒冷的,很多阴寒性的疾病爆发的可能性很大。

肾虚

经过一年的中运水不及的作用,加之此时重叠了寒水之气,人体的肾气已经受到了伤害,一旦冬季来临,以寒性的肾虚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可能会集中爆发。

所以在治疗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是肾气丸这种温补肾阳之方,或者直接用四逆汤、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等。

用药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中焦和上焦是否已经打开:

如果上焦未开,则需要先用解表之药,比如麻*附子细辛汤或者麻*附子甘草汤;

如果中焦寒湿比较重,或者有湿热,则先要进行燥湿,用六君子汤或者半夏泻心汤;

最后才是补肾,补肾的时候要用肉桂、附子之类温肾阳的药物,也要用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续断等温肾之中兼补肾精的药,还要用除湿的药,比如白术。

关节禁固、腰脽痛

“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由于太过寒冷,感受了寒邪,人们容易关节活动不利,易患腰腿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颈腰椎病、痛风等。

针对这类病症,《丹溪心法》卷四·痛风六十三记载的四妙散,可以为临床化裁使用。

四妙散用威灵仙为君,《药品化义》言:“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疰,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风胜者,患在上,湿胜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为血热,血热为本,而痰则为标矣,以此疏通经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

以羊角灰为臣,羊角灰,即用羊角一只,在烧红的炉口上潦烧,随起松泡一层,用刀刮下,反复烧刮即得,有软化骨质作用。芥子、苍耳子化痰湿之力强为佐药。

终之气参考方剂

1五味子汤

治肾虚坐卧湿地,腰膝重着疼痛,腹胀满,濡泄无度,步行艰难,足痿清厥;甚则浮肿,面色不常,或筋骨并辟,目视,膈中咽痛。

五味子,附子(炮去皮脐),巴戟(去心),鹿茸(燎去毛,酥炙),山茱萸,熟地*,杜仲(制炒,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盐少许,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2备化汤

治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病者关节不利,筋脉拘急,身重萎弱,或温疠盛行,远近咸若,或胸腹满闷,甚则浮肿,寒疟血溢,腰脽痛。

木瓜干,茯神(去木,各一两),牛膝(酒浸),附子(炮,去皮脐,各三分),熟地*,覆盆子(各半两),甘草(一分),生姜(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自大寒至春分,依正方;

自春分至小满,去附子,加天麻、防风各半两;

自小满至大暑,加泽泻三分;

自大暑直至大寒,并依正方。

3苓术汤

寒湿为患,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或入浴晕倒,口眼喝斜,手足不用,舌淡苔滑,脉迟者。附子15~30g,干姜10~15g,桂心10~15g,白术12g,茯苓15g,泽泻30g。水煎服。

4真武汤

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以助温胃止呕。

5小青龙汤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麻*(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改用炙麻*;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以上方药仅供参考,临床中还需因时因地因人具体化裁。

I文章声明

本文为甘草学园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后转载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草学园暖冬还是冷冬从五运六气看终之气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