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之秘一味药的变化,天壤之别
TUhjnbcbe - 2023/10/23 21:49:00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讲真的,这句话还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的。有时候一味药上的变化,就能带来天壤之别的差距。

以*连为例,仲景先师在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以及《伤寒论》的生姜泻心汤)中用一两(东汉一两为15.g;现临床常用3g),功在健胃为主,清热次之;而在白头翁汤(以及《伤寒论》的葛根芩连汤)中则用三两,变为功在清热(燥湿)止痢为主,健胃次之了。

又如麻*,仲景在乌头汤、射干麻*汤、小青龙汤中均用三两以上,是针对寒邪在表、寒饮水气较重之证,故取麻*发汗宣肺,散寒平喘,或透表以祛寒湿,药量相对而言偏重;

而在麻杏苡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中,仲景仅用半两到二两,针对风湿在表(化热化燥或伤阴)及阳虚所致的水气病,取其祛风除湿或温经通阳之功,故用量相对偏轻。

又如柴胡,仲景在小柴胡汤中的用量为半斤(为g);而在柴胡桂枝汤中则仅为四两(即62.5g),其用量相差1倍,这与方证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

而柴胡桂枝汤虽功在和解少阳、发表解肌,但毕竟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是以表证虽未去但已较轻,里证虽已见但未成为主要病机的病证,故其用柴胡之量不必重剂(但在柴胡桂枝汤中仍为主药)。

根据仲景用药的精神,药量的轻重当紧扣该病之病机,提示我们要重视对中药药量学的研究。

仍以柴胡为例,小剂量2~5g能升举阳气,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者;中剂量5~10g,能疏肝解郁,用于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者;

大剂量用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针对外感之邪郁于肌表而致的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鼻塞等,或邪在少阳往来寒热等,以引邪外达;若用于和解少阳枢机,一般在10~15g之间。

临床中,几乎所有单味药的用量,均需与证情符合,才可提高疗效。

这启示我们在方剂配伍中,一定要讲究一人一方,随症加减,否则疗效会有显著差别。

在辨证精当的同时,选方择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结语:在临床实践中,因某味药物的用量不当而影响复方疗效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在使用药量时,应遵循人已有的经验,并不断总结新规律,从而提高疗效。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之秘一味药的变化,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