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伤寒杂病论宋本和桂林本的差别经方理论
TUhjnbcbe - 2023/12/20 21:33:00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满这个字,医书里面说到胸满或者是胁下满,其实我们直接把它念做‘闷’就好了。好像一个水杯装到水满出来叫满,如果觉得胀胀的这种可以称之为闷,念法上是这样的。

太阳病,当病邪还在表面,正确的疗法是把病邪推出去,如果用了下法就是一个误治,下之后会害的元气掉下来,元气掉下来就有可能把病邪也拉进来。病邪就像波辛格电影里的小钢珠一样,掉到哪个洞就不一定了。所以病邪被扯进来之后,会有很多很多种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这一条讲的“脉促胸满”。

这个脉促胸满,等于是元气不足的情况,胸口的阳气有受损,然后病的风邪之气又掉进来,这团病邪已经不在皮肤表面,而环绕在胸口,邪气压在胸口会有脉促的反应。

中国人对于心跳不规律的脉象有几种说法,脉结,脉促,脉代,脉数。脉数是这个人有热,脉会跳得比较快,叫做数脉。两个跳动堆起来变成一坨,称之为结脉。

促脉是阳虚的时候出现的脉,心脏的能量比较弱,好像每打一下,输布出去的血液跟含氧气的量,以及无形的能量,都会不太够,心脏就必须有代偿反应,多打几下,所以量脉搏,有的人一分钟七十下。有的人坐着不动,一分钟九十下,这个跳90下的人,很可能身体比跳70下的人要虚,身体气血越不足的人,心脏往往跳动会更多一点。因为比较虚,有时候还会少跳一下,那个少跳一下就像是很努力的拼命跑,刚好一个跳点,打出的气血被弹回来一下,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就是促,所以,促是跳的频率比较高,一分钟的次数比较多,可是有少跳一下,这种叫促。代脉是完全跟正常时候的频率一样,没有比较快,可是会少跳一个。

当然结,促,代,都有很多不同的讲法。太阳篇之后有一个炙甘草汤症。宋本它的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桂林本写,脉结促,心动悸。桂林本对宋本做了很多修正,而且桂林本修正的地方都是宋本严重有问题的地方,为什么桂林本只允许写脉结促,而不写脉结代呢?因为中国人对于代脉的看法是比较负面的,医书认为,如果是一个代脉的话,三两个礼拜非死不可,因为它背后存在的本质不一样。

代脉的形成在中医认为,它不是一个心脏的问题。随便乱掰一下:人有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加起来十一个东西,假如两个肾脏死掉一个了,那个已经死掉的肾脏就已经不再需要血液了,心脏傻傻的跳动,然后里面会有一下不用布输,被顶回来。所以代脉,中医是用来判定这个人,五脏六腑可能已经死掉几个了,死掉越多,它代脉的情况就会越多。所以代脉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已经救不了的脉。

促脉是因为阳气比较虚,阻抗又大,跳得很快,然后被挡回来一下。脉促胸闷这个状态就代表邪气压进来了,心阳没有能量把它推开,之前读到桂枝汤的时候,说芍药就是让桂枝汤不要太散,让芍药收敛药性,往里面拉。如果邪气已经被拉进来了,心阳被压住,感觉到闷了,那就需要让桂枝汤外开的力量再大一点,把桂枝汤药性抓紧的芍药拿掉,这样就变成一个力量是外开的桂枝汤,它能够把陷下来的气,再推回原位,里面也有姜枣,甘草,照桂枝汤原来的结构。其实桂枝去芍药汤等于是桂枝甘草汤再加姜枣。桂枝甘草汤就是一个单纯的让心阳比较强的药。再加姜枣来调和营卫,去风邪。

相反来讲的话,太阴篇里有个桂枝再加芍药汤,就是桂枝汤的芍药再加一倍,这时候桂枝汤的力量就完全在里面做事情,治疗的是脾胃里面。

桂跟芍在用桂枝汤的时候,会觉得桂芍好像还蛮温和的,但如果只有桂,或者只有芍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两味药,都很猛。后面有一个方叫做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里面没有桂,芍药往里面拉的力量会变得很强很强,或者是像桂枝汤不放桂,放*芩的*芩汤,也是往里面拉的力量非常强,芍药其实是有这么厉害的,只是跟桂枝搭配看不出来而已。一旦芍药拿掉,桂枝的力量也会变得很强,可以把它推开。

二十三条在桂林本,是单独出来一个说“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宋本在这个地方,就直接补着上面一条写“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所以如果是读宋本伤寒论,就会很清楚的是,如果这个人,微恶寒,那就再加一些附子好了,宋本的结构上很单纯的。

因为宋本是写微恶寒,所以解释宋本的医者也会对这个微恶寒做一个说法。但你如果定义说这个人,有一点点怕冷,其实不是很适当,因为本身在桂枝汤证的范畴或者是麻*汤证的范畴,这个人到底有多恶寒,就有很大的差别,有一点点怕风到非常怕冷,都有可能。汤证本身的幅度就很大了。

所以如果在这里面说微恶寒,其实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如果医生问你说有没有怕冷,还是不怕冷这个还好,但说是不是有一点点怕冷,这样问其实人家会有一点呆住,什么叫做一点点怕冷?所以注家都喜欢说,不如把这个微恶寒解释成脉微而恶寒,就代表一个怕冷就好了,需要用到附子的,它多半脉也都是比较微弱而无力的,因为是桂枝汤要去芍药,代表那个能量是掉到比较里面的,所以脉应该不会浮得很出来,所以是比较虚弱的脉。用这样的辩证点,

在这里,桂枝汤去了芍药以后,再加一枚附子来补充阳气。前面是桂枝加附子汤,这里是桂枝又去芍药加附子汤。

基本临床上面,我们就姑且把它看作是接续了前面一条,就是有脉促胸满的症状,然后又有一点觉得怕冷,那就可以补充一个附子。附子跟芍药其实是好朋友,之后会学到芍药甘草汤,然后芍药甘草附子汤。所以同学就会看到其实芍药甘草这个组合跟附子很容易合并的。大概是有这样的一个开药路子存在。

桂枝去芍药汤跟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临床上到底什么时候用到呢?如果同学跟我讲说,我现在学了伤寒论,已经不再是无知的白痴了,不会误下的,所以这汤可以从书上撕掉了,因为不会用到。所以这些不用学。

其实这个方子,实际生活中是有机会用得到,而且很好用的,有一种心脏病,它的冠状动脉管比较窄(有沉淀的东西,所以冠状动脉会有些硬化变窄)心脏的动力经过冠状动脉,来供应心脏本身跳动的这个氧,跟营养都不够了,这个人就会胸闷、胸绞痛,并且这个胸口绞痛,是天黑了会发作,或者天冷了会发作,或者冬天会发作,那就符合这一条的内容。因为这一条就是风寒之邪压到胸口来了,这个方子就有用。当然,绝不是任何一种心绞痛都是要用这种方法。书后面还有很多很多治心脏病的方子,各有各的适用范围。

这个方子只是治标吗?其实未见得,因为人的血管会淤积,其实都代表血液的热度跟冲力的不够,所以血管才会沉淀东西。如果用了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之类的方子,它能让血液流动得更有力量一点,久而久之还是有可能把血管再冲干净一点,比较能够恢复正常,当然,实际上要操作把冠状动脉弄好的话,近代的中医,都会主张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药。

因为古时候的中医不擅长西医的病理学,如果胸阳不振,阴邪之气盖上来,要去掉阴邪之气,提升胸阳。传统中医就只用这一招也医得不错,可是到了近代,因为西医的解剖,会告诉你这是血管里面有沉淀这些东西,所以现在的中医就会想,那我们再加一点能够把这个血管的沉淀挖干净的药不是更好吗?所以就会在这一类的方子里,放一些丹参,鸡内金,这一类的药,日子久了,心阳也恢复了,血管的淤积也就化掉了。

能够提振心阳的方子其实很多,绝不只是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只是其中之一,比如四逆汤、真武汤,这一类补阳的药,基本上都可以强心阳。所以这个病如果是冠状动脉这一类型的证的话,就大概是这个路子。

当然还有很多种心脏病,如果在经方的里面来治疗,那就不是只处理一个心,而是心周围发生的事,像所谓的心室肥大,心肌肥大,或者是血管里面堆积了东西,其实在中医的阴阳虚实里面这都是阴实,因为阳虚到极点之后,心脏没有办法发动它的功能,以至于它拼命地用心肌力量去打,搏动它自己,能量那边不够,就用肌肉的力量,最后心脏练出肌肉,也就是心肌肥大,或者是阳气不通畅,以至于心的血管堆了东西,血管越来越硬,这也是一个阴实,所以如何补阳而破阴实,这个治疗的思路大概都是这样的。

当然这个阶段绝不是在教同学治心脏病,我们现在还在感冒的世界里面,但是至少,我们知道某一种心脏病的心绞痛患者,这个方临床上还蛮好用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副作用。如果不是用这个汤来处理的话,西药就是要含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比这个难吃,以美味度来讲的话,还是吃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好。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杂病论宋本和桂林本的差别经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