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其人其事
明王朝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侵扰中原,征调大量兵卒和民夫修筑万里长城。现在的清水河县北堡乡楼梁山一带,那个时候是森林茂盛野兽出没的地方。白天劳工们在山上凿石运砖,夜晚住在山下一条茅沟里。有一天,人们在沟底树丛中发现一头死熊,看样子是衰老而死的,于是就把这个地方叫成“老熊沟”。长城修好后,兵府分段派设“军户”驻守。军户的职责是“三分守边七分屯田”。屯田为得是养活家眷,安心守边。这便逐渐形成长城沿线的村庄。现在,清水河县北堡乡老熊沟村的人,有的就是军户的后裔。
年(清宣统三年),王何出生在老熊沟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天资聪慧,思维敏捷,是兄弟四人中的老小,从九岁起断断续续念冬书。然而民国是个战乱纷争的年代,王何的上学梦很快被撕破。
年,北洋军阀张作霖手下的一支奉军闯进清水河,与当地土匪勾结起来为非作歹。其间有两个土匪来到老熊沟,仗着给奉军征集粮草的名义赖着不走,还霸占了一名年轻妇女。一天夜里,村上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打抱不平,将其中一个土匪打死,另一个见势不妙仓皇逃脱。不久,奉军像气红眼的狗一样从老熊沟捉走七个人,其中有王何及他的哥哥王保小。面对敌人的逼供,王何一口咬定是泉子沟村人,前几天被雇来放牛。他凭着机智从奉军的刀下捡回一条命,其余六人全部遇害。这件事在王何心里埋下了爱憎分明的种子。
年,日本侵占了清水河县,在距离老熊沟十里的北堡村建起“土围子”,驻扎着日伪警察第三中队。队长王凯,是个为虎作伥认贼作父的家伙,他经常率领伪军到附近村庄抢夺,想坑害谁就说谁私通八路,抓进围子拷打不说,还得做苦力“赎罪”,日常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熊沟原来的村长年岁已高,应对不了这种复杂局面。当时王何已是身强力壮的后生,而且行侠仗义,于是就成为老熊沟村的主事人。
王何住在老熊沟村的西沟,谷深崖高,特别隐蔽,出行尽是羊肠小道。夜晚,常有影影绰绰的人从他家出入。后来村里人才知道,王何早已在暗中与八路军有了联系。王何的妻子任润娥,深受丈夫的影响,她见战士们衣服破了就给缝补,走时还要给带上干粮,前前后后给八路军做过十几双鞋。
有一回,北堡据点的日伪警察几十人要来老熊沟“扫荡”,已经走到半路。王何得到消息后立即挨门逐户通知村民转移。大人们纷纷领着孩子牵着牲口逃离村子。王何的妻子拖着哭腔喊丈夫快抱上孩子一起走,王何跺着脚说:“你领上娃娃跟随众人走哇,我得招呼剩下的人!”等他转完东村,敌人前锋已到村口。他躲避到附近一座破庙里,盯了一下午哨。夜里,王何望着村里的灯火听着敌人的动静……直到第二天上午,伪军搜撮了些粮食赶了几头漏下的猪羊撤走。王何溜进村仔细察看确信没有埋伏,才通知人们返回来。
年,老熊沟一带已是解放区,王何进了农会。在农会的正确领导下,村民们迅速掀起减租减息运动,随后把地主富农多余的土地和牲畜分给雇农和贫下中农,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重大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更加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年,清水河县全境解放。王何满怀当家做主人的喜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王何出任老熊沟村农会主席。他虽识字不多,但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强。在解放初期人们思想情绪还不够稳定的情况下,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县委指示,说服动员人们组成临时互助组,逐步发展到常年互助组,实行以工还工互助合作的生产机制,给无畜和劳力少的家庭解决了生产上的困难,保证各家各户都能按时春种秋收。王何带领村民全心全意搞生产,初步摆脱了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日子。
翻身做了主人的农民深感不识字的难处,“让娃娃们念书”成了全村人迫不及待的愿望。王何到县文教科说明情况,文教科答应给派老师成立公办小学,但眼下校舍得自己解决。王何回来立即召开会议,大家一致同意自己修学校。校址选在旧戏台东北侧——这是老熊沟村的黄金地段。石头用垮塌了的戏台和会房窑石头。群众正在兴头上,把石头一块块背到工地,王何当大工,半年时间,五间大石窑学校建成。第一任老师叫吕文政,建国后清水河县首批录用的公办教师,城关镇大南沟村人。当时城关镇农民多数粮食短缺,为了让吕文政老师安心工作,王何许诺他把家属户口迁来老熊沟分口粮,吕老师满心欢喜。年秋季开学,不但本村30多名学龄儿童全部走进学校,而且五里地蕨菜洼村的孩子也来这里上学,村子更加有了生气。老熊沟从此再没产生过文盲,考上中学的孩子一年年多起来。
县区两级干部来老熊沟蹲点指导工作,王何总是热情相待。这样,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便能落到实处,新思想及时得到传播。“紧跟形势、爱国爱家、肯于吃苦、团结向上”的精神,很快统领了老熊沟的意识形态。良好的村风村俗为老熊沟人才的成长营造了外围环境。因此,老熊沟后来走出去当上干部、教师、职工、军人等吃“公家饭”的人特别多。
年,经当地村民推选,县委评议,王何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会议期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劳模代表在北京平谷县部分村社介绍经验,王何是其中之一。王何回来时受到县、区、村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他胸佩大红花,牵回一头县委奖励的骡子。从此,王何更加坚定了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老熊沟村下有一条由东向西流的季节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条河在村东头甩了个“胳膊弯”。每下一场大雨,洪水便以强大的惯性向村下的土崖冲刷,崖头不断坍塌,严重威胁着东村住户的安全。村人看着肆虐的洪水束手无策。王何通过深思熟虑,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把河道改南。他领着社员经过几个冬春的奋战,筑起多米长的拦洪堤坝。坝体是从规划河道挖起抬过来的卵石泥沙,2米高3米宽,关键地段挡水面砌着大石头,内衬红胶泥。凭着这堵坚固的坝体,硬生生把河水逼向南山下,堤北空出半圆形的河滩。雨季,河滩低洼处变成水溏,长出麻黄草,从此,村上人称其“麻河湾”。接着,全村人利用农闲季节取土垫地,人造出40多亩平展展的河滩地。一部分耕种,一部分栽上果树,变成果园。
年,农业生产合作化兴起。王何积极响应,老熊沟成立起清水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老熊沟王何农业合作社”,他担任社长。当时入社31户,口人,参加合作经营的耕地多亩,入社大小牲畜19头,主要大型农具和运输工具6件。王何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集体的优势,生产搞得如火如荼,成为全县的一面旗帜。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清水河县开始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普选,王何被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月份,清水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县人民政府县长和委员。王何光荣地当选为12名委员中的其中之一。
老熊沟村一直没有水井,大牲口自古以来都是到五里远的旗杆峁或尖山子村饮水,顺便人背驴驮解决人的饮用水问题,冬天消雪水。这无疑加重了老乡的劳动负担。王何决心改变这种被动的生存状况。他动员人们打旱井储存雨水。在坚厚的土地上,向下掘出丈把宽近两丈深的“坛子形”空间,内壁抹上熟石灰浆与红胶泥和成的“桃花泥”。然后用拳头大的平底铁锤一下挨一下地捣三遍,成型后毫不渗水。雨季,井外挖两米见方的坑,让收集的雨水在坑内初步沉淀后注入旱井,澄清后凉爽甘洌。开始烧石灰时,王何带头捐出用毛驴驮回来的余斤大炭。当时,抹旱井这样的技工活,只有王何会干。经过四五年的时间,老熊沟共打成旱井50多眼,单就抹旱井这项工作,他要付出多么大的辛劳阿!随着生产的发展,家畜逐渐增多,王何又带领社员经过一个冬春的苦战,在麻河湾建起一座长70米、宽6O米、深10米的石砌储水池,村民管它叫“水库”。至此,才彻底解决了全村多口人及所有牲畜的饮用水问题。
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转向高级,耕地实现公有化,牲畜农具作价归公。社员们共同劳动,按劳分配劳动成果。老熊沟生产队的集体力量更加壮大。这一年,王何又出席了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王何心灵手巧,学啥像啥。他当石匠砍大磨,当木匠打犁耧……简单的农用工具基本都能修理加工。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王何凭着他的一双手和一心为公的精神,不断完善与改进生产工具,既促进了生产发展又节约了开支。
王何参加上级的会议多,思想超前。他的心里逐步形成一个更加切合本村实际的远景——让荒山秃岭沟沟岔岔披上绿装。每年春季,他要组织社员植树。那时候,没有培育出来的带根树苗。只能选择青嫩的杨柳枝条,截成一米左右的段栽进泥土里。年复一年,老熊沟的窑头峁,老爷庙梁、后壕、西沟……都栽上了树。沟岔和陡坡栽树既能控制水土流失,又不占用耕地。因为人口在增长而土地不会增长。“但留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王何任职期间在老熊沟植树造林究竟有多少亩?没有人详细步量过。但只要走进老熊沟村,放眼望去几乎全是树木。至今,老熊沟在北堡乡,仍算个树多的村子。村民哪一家没柴烧,拿根绳索任意走进林间,捡被风刮下来的枯树枝,一会儿就是一背。干树枝烧火做饭,体积小火力旺,方便利索。
年,清水河县同全国一样,掀起大炼钢铁的热潮,老熊沟村不少青壮年劳力被抽调到窑沟宽滩炼铁去了。王何合理统筹农业生产,落实毛主席“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在深耕保墒的基础上,广施农家肥。他发明了“薰肥法”,即把多年剩余的碎草树叶等堆进挖好的大坑里,通过烧沤发酵,使其变黑变臭,施作底肥。引进农作物良种,春播前通过日光暴晒和“赛力散”拌种等技术,有效地控制糜谷黍黑穗病。不违农时春播夏锄,尤其是秋天“龙嘴夺食”的时候,王何带领社员没明没夜地抢收抢运及时碾打,确保颗粒归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农业歉收,再加国家偿还外国债务多种因素,老熊沟人的生活又出现了困难。王何在给社员留足自留地、自留树、自留羊作为集体力量补充的同时,默许村民经营少量“掏坡地”添补粮食亏空。生产队选下湿地多种萝卜、蔓菁、白菜、葫芦等蔬菜应急,老熊沟人基本没有挨饿。
王何始终认为劳动是最光荣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他为老熊沟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带领社员经过短短十余年的“与天斗与地斗”,使家乡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人们深刻感受到生长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幸福。王何不但抓生产有方法,而且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亲和力,类似邻里纠纷、兄弟矛盾、夫妻不和等,一经他分剖劝说,问题迎刃而解。他教育子女“穷死不偷人,冤死不告状”。他的子孙后代很好地传承了他倡导的家风,把做事讲信誉作为做人的首要原则。
不幸的是,王何于年经常感觉肚子疼,他以为是着凉或吃喝不均匀所致。那时的医疗条件还不够发达,再加他一心扑在事业上以及家庭经济有限种种原因,病情一拖再拖。后来肚疼隔三差五发作,医院就诊,确认是胆结石,已经十分严重。然而他还是配了些药,回家“休养”。结果因劳累过度病情一天天恶化,于年初夏逝世,享年55岁。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王何带领社员群众写在老熊沟大地上的功绩历历在目,刻在人们记忆深处的故事广为传颂,而且继续鼓舞着后辈乡亲与时俱进和不断创业的精神斗志。当地人民至今十分怀念这位党的好基层干部,人民的好儿子,亲切地称他“王劳摸”。
作者简介:孙虎原,县教育局退休职工,作品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日报》《党的教育》等报刊在纸上大量发表。
来源:清河创客
编辑:董欣
审核:薛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