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播3年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又有回春翻红之势。
云台数据统计发现,今年第一季度,老剧正片有效播放排行榜上,《知否》占据榜首,播放量相当于排名第2、3位的《甄嬛传》《琅琊榜》的总和;到5月底,和新剧PK,《知否》也冲到了电视剧霸屏榜单第4位。
▲年第一季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占据老剧正片有效播放排行榜首《知否》确实是好看的,比它7.7豆瓣评分更高的那种好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海报文言文搭配俚语的台词雅俗共赏,郑重讲究又新鲜的风俗礼仪,入了夜、蜡烛打光营造出朦胧晦暗的旧时光景,物与人就像跃入了半生熟的麻黄宣纸,晕染出古意和烟火气,形成了《知否》独特的质感和成色,由此展开一幅仿宋时期、汴京名门贵胄的家庭生活画卷。
初看《知否》,看的是婚前男男女女遮遮掩掩的情情爱爱、婚后男女主智勇双全、携手宅斗做自己的爽利主线剧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连带着笑倒在盛家老夫妻吹胡子瞪眼的日常、为贵妇仆人骂人不带脏话的口舌叫绝,对他们吐出的“腌臜婆”“塌天大祸”“混帐羔子”“我的天爷呀”“猪油蒙了心”俚语朗朗上口……
如今再看《知否》,是透过主角身边的父母长辈小角色,看那个教养尚在家宅中完成的封建社会,他们怎样教养子女、践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家庭教育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尽管故事是虚构的,但《知否》讲述的家庭教育、处世之道,也能照亮今天的现实。
01
汴京名门里的家教
翻开中国人的家谱,你一定会被枝繁叶茂的关系树震撼。
先考先妣、生辰卒日、娶妻生子、建屋迁徙、续弦再娶、过继子嗣、十世百代,一笔一笔记录着家族的传承和变迁、香火的中断和延续,具象地回答着“我们从哪里来”的抽象命题。
家庭是个体在社会意义上的起点,中国人又极重家庭观念和代际传承,笃信家和万事兴。
剥去原著小说中过气的“穿越”元素,《知否》的故事扎根仿宋朝的官宦人家。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知否》沉浸在一个嫡庶尊卑分明的社会里,以婚姻嫁娶为分水岭,讲述了纲常伦理下,不同教养的子女各自成人成家、逐渐脱离名门贵胄的家庭庇护、在新的家庭里独当一面的故事。
在这个意义上,《知否》说的是成长,而他们的起点在于原生家庭的教育,家教以“影响人格、决定命运”的方式贯穿全剧。具体的,它又转化成3个问题: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
故事从三世同堂的盛家开始讲起。
盛家男主人盛纮,是个不站队、不攀附的清流五品京官。他上有年迈的非血缘母亲,身旁是1妻2妾,膝下有2儿4女。3个年幼的小女儿教养在3位不同身份地位的妇人膝下。
▲盛家的男主人盛纮故事的女主角,正是盛纮的女儿,赵丽颖饰演的六姑娘明兰。
▲盛明兰三个女儿个性各不相同。
墨兰争强好胜,由生母林噙霜呵护着,生母是妾、地位低下,但受丈夫宠爱,颇有体面;
▲盛墨兰五姑娘如兰率性纯真,由正妻嫡母王若弗娇惯着,女主人脾气躁,虽不得丈夫欢心,但有尊荣;
▲盛如兰六姑娘明兰明理守拙,因妾室生母早亡,后收养在祖母膝下,最受父亲冷落,靠地位最高、洞察事理的老太太教导庇护。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话放到三姐妹身上再恰当不过。
一堂插画私教课上,最能看出3人品性教养的差异。
墨兰一心想要抢占给她们上课的孔嬷嬷的注意,她把自己的课桌摆在正中间、越过妹妹的课桌移到前排,卖力抢走妹妹如兰的提问机会,被如兰质疑,被孔嬷嬷当面训话,她虽一口“都是我的错”,却撒娇指着父亲庇护。领罚被打手板时,哭爹喊娘地求救。
▲墨兰的母亲林噙霜对其无限纵容、损人利己,造就了墨兰任性骄纵的性格如兰大大咧咧、心直口快,一口气咽不下,就口无遮拦地抓住墨兰的痛处反击,火上浇油。孔嬷嬷训话告诫她“当心祸从口出”时,她倒是态度诚恳,乖乖认错。被打手板时,虽痛出眼泪,但咬紧牙关不喊不闹。
明兰听课,不争不抢、不冒尖提问,但会竖起耳朵听孔嬷嬷对墨兰的指点,从旁学习要领,两个姐姐吵架了,她是好言相劝、安抚姐姐的人。
她虽没做错事,连父亲也替她说情,但孔嬷嬷以“一家子兄弟姐妹同气连枝、共荣共损,不可助长置身事外的风气”为由,要一同惩罚她时,她没有辩驳,心领神会地说“我该打”而不是“甘愿受罚”。挨打是疼的,父亲事后问她为什么不哭,她答:“有错当罚,没什么好委屈的”。
▲明兰对孔嬷嬷的惩罚心领神会,认真检讨孩子是没法独自长大的,三姐妹的身上都有各自教养她们的母亲或祖母的影子,显出大小不同的格局。教养水平的高低,更因方法差异。
再看3人学点茶。
明兰早前就学过了,只有墨兰和如兰犯了难。
这两个母亲的教法又明显不同:如兰的母亲、名门出身的大娘子王若弗边说话边亲身示范,告诉她“也不是很难嘛”,鼓励她“再做做看”;
▲如兰母亲王若弗墨兰的生母林噙霜不会,只能在旁边纸上谈兵瞎指挥,还责怪她照本宣科死脑筋,让平时拔尖惯了的她倍感受挫,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墨兰母亲林噙霜或许连两个母亲自己也不甚清楚,言传身教对女儿的潜移默化。
墨兰诗才出众,定是下了大功夫的;如兰爱玩,学习不太用功,因为地位高啥都不愁,大娘子也由着她。她们都不曾领会祖母“爱子需深,教子需严,才是大家风范”的道理。
明兰是个杂家,文能读书识字、武能马球场上一搏,善女红裱画,自幼投得一手好壶,祖母还教她管家之道,备齐旧社会女性宅门生存实用技能和花样,后期与婆家绵里藏针的周旋话术,定是来自上届宅斗冠军——祖母的真传。
祖母对明兰的教育方法是,祖孙俩有商有量。祖母似乎有着罕见的开明,会询问明兰的想法,循循善诱。
▲祖母对明兰的教育是让她学会自己思考被孔嬷嬷训话归来,祖孙俩夜里边敷药边说悄悄话,明兰还总结了“挨打感言”,从整个训话里看门道,祖母教她分析家中夫妻妾的性格缺陷、每个人如何被拿捏,学习立世处身的要领,提醒她:“你可要一直醒着呀。”
盛家三姐妹提供了充分的教育样本对照。
而《知否》后半部里,墨兰遭遇背叛、如兰因婆媳矛盾受气、明兰有惊无险游刃有余,3人婚姻的不同走向和状态并不令人意外,她们的悲欢离合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墨兰受母亲影响,最终走向悲剧结局一如它借明兰之口早早说出:“与人相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品性的最低处。终究还是要看看,最低处的那儿,能不能忍得下去。”
家教,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性最低处。
家教二字,暗悄悄地写在了《知否》盛家的高门大院里,它似乎难以对外人明道、但又处处关系着家族荣辱。
02
父母之爱,一生的执念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不是这句引自《战国策》的台词在剧中出现了不下7遍,《知否》可能就要被简单划入古装爱情剧和宅斗剧的范畴,而不太会被当成一部家庭教育片。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这句台词说的是: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不要只在乎眼前的利益得失。
它分量极重,不仅男女主因为这句话,迎来了命运转折,这一观念也正是引发剧中争斗的源动力——为了各自孩子活得体面、有出息。
剧外,这一观念也深入中国父母的心,儿女幸福是他们牵挂一生的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不遗余力地表达着这份“爱”与“计”。
最具中国文化色彩的名场面当属临终嘱托,第一是母亲卫恕意对幼女明兰的。
生母卫恕意遭迫害难产,临终时,她以自己的血泪教训叮嘱明兰不要冒尖出头、活着最大,提醒她当日得了帮助要知恩图报,又留下一幅《李娘子镇守娘子关》的刺绣,作为念想和激励。
▲卫恕意叮嘱女儿活着最大明兰也答应生母,会去祖母那儿寻求庇护,把称生母为“阿娘”改口为带有尊卑色彩的“小娘”,以融入大宅门里的生活。
一位母亲最后极尽所能的言传身教莫过于此,她用最后的力气将女儿引向一条最安全有利的路,既给她物质生活上的保障、又给她精神上的提点和激励,她的每一点嘱托,也都成为女儿明兰后来为人处世的原则。
这是可信的。中国文化里,“死”是极重大的,临终是家庭传承的最后时刻,靠的是“言和物”。
▲明兰生母卫恕意临终时留下一幅《李娘子镇守娘子关》,希望明兰坚强独立言以传授生活经验,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言也大,而成全逝者弥留之际的心愿,也被认为是儿女应尽的孝道。
物是念想和逝者生命延续的象征,因为深谙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古人,会把器物变成有生命力的遗物。
一如明兰常对着母亲留下的那幅绣画跪拜祈愿,她拜的不是物,而是阿娘,而剧中也多次提及这位“一女当关、万夫莫开”的平阳昭公主,是明兰的精神楷模。
▲生母留下的绣画是明兰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人来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只关乎爱,更是中国传统家庭里、代际传承的既定责任和义务。
《知否》里两个配角对这句话作了注脚。
病重、时日无多的顾家大郎顾廷煜,在祠堂对男主托孤时说:“父亲为我计过,也为你计了,我自然也要为我的娴姐儿计一计。”
▲顾廷煜并重之时,托孤顾廷烨过过苦日子的已故太师遗孀、王家老太太说:“你父亲和我,从荒芜中替你们挣下了一片亮堂堂的地方,所以即便你不是一个有天分的孩子,也能在官场上走到今日。”下一秒她又问儿子:“你能为你的孩子挣下什么?”
本没有什么“理之自然”,只有“习惯成自然”,才把中国家庭捆绑得这样紧密和持久。
没有哪一国的父母,像中国父母这样为子女操那么多的心,生养、教育、就业、催婚、结婚、买房、催生、隔代抚养,他们有太多“不放心”,觉得事事需替他们筹谋、遮风挡雨。
▲中国父母养育子女往往事无巨细、处处替其话事这些事务已然形成一个强大的“生物钟”和“计划清单”,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也正是这份“十分在意”,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牵绊和矛盾更深更持久。
可代际之间,往往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并因此生出许多错处。
男主与父亲就因挑唆积怨误会重重,父亲虽费心为儿子“计深远”了,但奉行棍棒教育、言语攻击、不善表达的他,却也让爱遁于无形。
▲顾廷烨父亲的打击式教育让父子俩积怨重重林噙霜为替自己长脸、怂恿墨兰偷情,即便如愿把女儿高嫁入伯爵府,墨兰仍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母女虽谋得短利,却误了一生。
男主的反派继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儿子身上,为让亲儿子承袭爵位谋划一生,却从不在意他想要兄弟和睦、并不想袭爵,最后阴谋败露的她“空余恨”地自尽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什么是长远的利益,怎样预见和达成,怎样处理代际亲子的矛盾,不同父母的不同回答里,显见真知,这一把父子深度捆绑的家庭观念,也见证了众多家族的兴衰荣辱。
03
失落的大家长
《知否》依托旧时封建社会,家庭秩序建立在“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儒家纲常之上。故事里,这一秩序看起来等级森严,但封建大家长的权威却屡屡被挑战。
▲王大娘子训诫儿媳要相夫教子、伺候公婆说的自然是盛家大家长盛纮,一个矛盾集合体。
盛纮是庶出,年少时,家族衰败、受尽白眼,但凭借嫡母的栽培、自己努力上进,他从地方官做到了五品京官,自诩“有了尺寸之功”的清流人家。
朝堂之上,他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喘,像是个没见过大世面的;政治立场上,他不站队,因为孤注一掷显然是危险的;皇帝对他的印象,写得一手好字,颇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嘲讽。
▲在外盛纮唯唯诺诺回了家,他是权威的大家长,开始摆谱。作为父亲,他倒也没刻意要靠儿女的婚姻攀附豪门,其实他也实在没什么选择权。但对选媳妇女婿,他有自己的一套法则,看重人品和潜力、会提携门生。
不过,封建伦理要求他做家族利益忠诚的维护者,只是这个活生生的人,也有想要叛逃的挣扎时刻。
挑战他“大家长”权威的,首先是他自己。
原生家庭让他对林噙霜和墨兰有更多怜悯和纵容,后者为了生存也极尽谄媚、拿捏他性格中的弱点,进而打破了原有家庭秩序,于是有了宠妾灭妻,对3个小女儿不能一碗水端平,最后争执四起。
▲盛纮的一妻(王若弗右)一妾(林噙霜左)作为丈夫,他的一妻一妾,对他一逆一顺、一真一假、一忠一叛。作为父亲,他屡遭成家之后的明兰挑战,儿子长柏也一度为了挚友忤逆他,而墨兰的出格偷情则是背叛,每一次都威胁到他最在意的家族利益或脸面。
他“酸儒”的面具,由最优秀的一儿一女扯下,成了《知否》两场精彩的对手戏。
盛纮质问曾经乖巧柔弱的女儿明兰,怎么变得如此凶狠冷酷,他不理解女儿的真性情,自己又时不时装睡不愿醒。明兰反客为主当面剖析了父亲:
“我远远比你自己还要更明白你,我明白你看重这家族的兴衰,我明白你不在乎宅里内斗,我明白你的才华和能力、虚伪和冷漠,我更明白你首鼠两端、左右摇摆,只有最核心的利益,才能打动你。”一针见血。
他给了林噙霜和墨兰最多的宠爱,纵容母女的错处,选择性地看见和忽略,直到得知母女背叛家族、威胁名声,他才唯一一次狠下心来,拨乱反正。他看似是威严的大家长,其实内心脆弱、好拿捏。
▲盛纮与妾室林噙霜把父亲盛纮的软弱面具揭露得更彻底的,是他最有出息的儿子长柏。
男主蒙冤入狱,身为他挚友的长柏不惜耽误自己的仕途,也要为他作证作保,但父亲气他此举不顾全家人的性命和利益、多年辛苦恐将毁于一旦,他动用藤条惩戒长柏。
这是父子冲突,更是儒与儒的较量。
盛纮强撑起大家长的威严,挥舞藤条训他:“忠孝节义你记住了几个?”
长柏不屈:“为君纠错,是为忠;为家擎天,是为孝;为子作则,是为礼;为法辩白,是为节。”
▲盛纮儿子长柏儿子长柏说得大义凛然,父亲盛纮却恼羞成怒,藤条抽打得越发狠辣,想让儿子住嘴。
盛纮图利,对他,这是家族利益和个人情感的冲突;长柏占理,对他,这是“是非对错”的抉择。
父子相知,都明白对方的苦衷,但各有各的坚持。长柏负伤而出,盛纮跪在祖宗牌位前落泪。
这个大家长哭什么呢?
父子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书生:父亲以“做个纯臣”作口头自保,其实是个墙头草,他阻止儿女申冤、任凭圣裁,一心维护家族利益;但长白刚正不阿,他实实在在地要“做个纯臣”、匡扶正义、不愿置身事外。
▲盛纮父子都没有错,但盛纮同为一介儒生,怎会不知,儿子长柏所求的公正至纯才是“士”最理想的模样?
他鞭笞儿子,恨的哪里是不听话的儿子,是家国不能两全、在现实面前无力改变、又怯懦退缩的自己啊。
他哭,不只是因为没法改变儿女想法服膺于家族利益,觉得愧对祖先,他还是在哭自己,不得不龟缩进一个狭小的壳,把家族安危和虚浮脸面扛在背上,对他人虚伪冷漠,他很痛,被儿子的耀眼刺痛了。
盛纮经历的大家长困境,也在男主一边的顾家被提了出来。
顾家的大家长曾恨铁不成钢地对顾廷烨说:“有朝一日,你坐在我这个位置上,出去为一家人搏命的时候,你才知道世事艰辛。”
▲顾廷烨父亲顾偃开在顾家祠堂,顾廷烨接到继任大家长、兄长顾廷煜抛来的假设:倘若为了保全骨肉至亲、挚友战友的性命,你只能舍弃发妻另娶,你当如何?
男主绕开了问题:“就算哪天,我败光了家业,也不会拿一个妇人出来顶罪,即便我一无所有,声名狼藉,我也会靠自己东山再起。”
兄弟俩的分歧是观念上的。
顾家大郎在其位谋其政,维护着旧的家族秩序;老二顾廷烨置身事外,想的是自己,他还没有建立清晰的“家族”概念。
▲顾廷烨与兄长顾廷煜家族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顾家大郎这样理解:
顾廷烨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建立军功,靠的不单是他一人精干拼命,更因为他出身军功世家、是顾家人。家族在他身上的烙印,不是他改了姓名、换了地方,就能被抹掉、遮蔽的。
“看看你的脸,再看看你跟禹州都不一样的做派,你以为你改了姓名,军里就认不得你了?不说出来让你难堪罢了。顾家几辈子的人都埋在军里了,上阵杀敌,是丢脑袋的事,他们冲着你姓顾,才把脑袋交在了你手上,你如今的功名权位,是你一刀一枪杀出来的,但是也有顾家人的血、顾家人的命,你丢不下、甩不开、砍不断。”这番慷慨的意义,早已埋入黄土了。
时代终究不一样了,旧制度体系早已瓦解,在今天这个强流动性的社会,家族的意义,大概只剩下书页泛黄的族谱上,我们从一个个陌生的古字里,追溯自己的由来罢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家长的失落也就是“理之自然”。
一如大家长盛纮听完明兰对自己的剖析,他独自伸手去捡掉在案几外角的棋子,却怎么也够不着。这隐喻着,妻妾儿女不是家庭制度棋盘上的棋子,他们终究会挣脱出来,拒绝操控摆弄,主宰自己的命运。
▲盛纮捡棋子却把棋子越推越远代际之间的矛盾,总有不可调和的时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做派和命运,时代就在这样的传承、交接中向前推进。
大家长的失落,换来新的家庭秩序:要公正,不要权威。